读一本书:《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切尔诺贝利,一个无数次被提及的名字。似乎人们对这个词很熟悉,但是似乎又没有多少人真的了解那里。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1)

IAEA_02790015_(5613115146)

关于切尔诺贝利,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也有许多相关的影视作品。

1986年4月26日,那时苏联还没有从历史的滚轮下消失,那时候戈尔巴乔夫仍然是苏共第一书记。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2)

20年后,2006年4月,戈尔巴乔夫如此写道:“20年前的这个月,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核灾难,或许是苏联在5年后解体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我推行了‘改革重建’。事实上,切尔诺贝利的浩劫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灾难之前,是一个时代;灾难之后,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36年过去了,似乎已经过去了很久。

健忘是许多人固有的基因,历史的教训却是避免人类重蹈覆辙的宝贵财富。

我曾肤浅地接触过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一些知识,但每次都没有足够的兴趣让我继续了解下去,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切尔诺贝利的午夜》(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Disaster),作者是亚当•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3)

Adam是一名资深记者,在杂志报刊上写了许多专栏,包括The New Yorker,The New York Times,Wired,Businessweek,The Guardian,The Telegraph等等。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一经出版,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4)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 of the Year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Time Best Book of the Year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图书

A Kirkus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 of the Year 《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

2020 Andrew Carnegie Medals for Excellence Winner 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截至目前,《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在豆瓣读书的评分高达9分,共有2355人参与评分。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5)

而在goodreads,目前已有38,283人参与评分,分数高达4.38。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6)

上一次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文学作品引起轰动,已经过去7年了。白俄罗斯作家 S·A·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Voices from Chernobyl: The Oral History of a Nuclear Disaster《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核灾难口述史》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7)

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豆瓣网友“筱朋友”关于这两本书的不同之处的描述让我觉得很贴切,“筱朋友”在书评中如此写道:

“几年前看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那本书更多是从幸存者个体的角度的主观感受记录;而这部由他国旁观者的角度写下的《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则是从头到尾讲述了事情的发端经过与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如果说《悲鸣》是给你“展现苦难的血”,那么《午夜》就是告诉你这些血为什么流出来,从哪流出来。”

关于《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有许多书评,但安·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的评价一定要听一听,因为她是《古拉格:一部历史》(Gulag: A History)的作者,对于苏联的历史研究,她算得上是现世的权威学者之一。Applebaum对《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这么评价的:

“Adam Higginbotham's brilliantly well-written Midnight In Chernobyl draws on new sources and original research to illuminate the true story of one of history’s greatest technological failures—and, along with it, the bewildering reality of everyday life during the final years of the Soviet Union.”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书,通过新的原始资料和原作研究讲述了历史上最糟糕的科技灾难之一的真实历史。与此同时,向我们展示了苏联最后年月中每天都在发生的混沌现实。

Adam在书中的作者手记部分说道“This is a book of history, but also a work of reporting. ” 这是一本历史书,但也是新闻报告作品。

从2006年开始付诸行动,Adam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12年的采访。在Taras的帮助下,他们努力找寻当年的幸存者。他们的努力打动了那些曾经不愿开口的老兵和档案管理员,由此获取了许多从未公之于众的第一手资料。

藉由海量的原始资料,《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读起来完全没有史书的感觉 ,也完全不是采访口述记录的感觉。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如此畅快,如此激动人心。这得益于Adam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得益于详实的客观资料。

透过这本书,除了最直接的关于核安全的思考,我看到了更多人性的百态。

核电站本身的设计缺陷,运维人员的不负责任,无论哪个原因是主导,一系列的错误汇聚一起酿成了大祸。

从第一现场的最基层到苏联的最高层,瞒报,掩盖,封锁信息几乎是不容商榷的最“正确”的决定。

基层希望保住乌纱帽,高层在考虑冷战下国家的脸面。百姓的死活,对他们而言似乎算不上太大的事情。

僵化的体制,糟糕的经济,似乎这一切让人气愤,但又“理所当然”。

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异类”的存在。是他们的存在,让这场灾难导致的伤害降低了一些,哪怕是一点点。我愿称之为人性的光辉。

“吹哨人”当然知道讲真话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但无论是事故第一现场,还是高层秘密会议,亦或是事故的调查,哨子都被吹响了。

他们知道他们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正义的,对得起良心的。他们也知道他们做的事情可能会葬送自己的一生,但他们就是做了。或许并不是义无反顾的,或许做决定的过程异常挣扎煎熬,但他们都迈出了那一步,吹响了哨子。

他们是少数的异类,更是人类的英雄。

善后的事故处理,并不是所有前往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都是被迫前往。有些人,或许人们永远不会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切尔诺贝利一定会记住他们。4号反应堆的辐射剂量是致命的,在穿铅衣、限制工作时间的情况下,辐射的剂量对于常人而言依然是令人生畏的。

但有些人,故意多干一会,甚至留在那里。或许他们并没有想太多,他们只是想做好事,仅此而已。

如果有一天有机会遇到Adam,我想我会给他鞠一躬。

平时,我知道有好人,有坏人。有勇士,有怂包。芸芸众生,各色各样。

但毕竟,普通人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模样。

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核灾难,在Adam的笔下,宛若你就和他在一起。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晰。

人们容易忘记历史,而Adam的出现,似乎让忘却的速度,慢了一些。

致敬

Gratitu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