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领袖苏轼,自从20岁赴京赶考后很少再回到故乡四川眉山。众所周知,苏轼在许多地方任职过,诸如密州、徐州、湖州、杭州等地,包括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在这些地区都曾留下过不朽的词作,唯独故乡鲜少提及。

苏轼写给老弟的信(苏轼收到家书泛起乡愁作蝶恋花)(1)

在熙宁七年春天,年近40的苏轼在润州收到一封家书,亲朋好友问候近况、何日是归期时,苏轼心中涌起难以克制的乡愁,奈何为官一地,身负重任,无法抽身,复杂的情思化作一曲《蝶恋花•送春》:

雨后春容更清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春容,即春日景色;幽恨,指郁结于心的乡愁;碧琼,即绿色美玉,这里指江水;青螺发髻,比喻北固山;归计,指回乡的打算;拚一醉,祈盼一醉方休。

乡愁,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十分常见,在四海为家的苏轼却是极为难得,那些脍炙人口的华章里貌似丝毫未曾提及。

苏轼写给老弟的信(苏轼收到家书泛起乡愁作蝶恋花)(2)

直到遇见这首词,方知苏轼从未忘却生养他的故乡,因为离得远,更是爱得深沉。

词的上阕描绘经过春雨洗礼的北固山,风景美如画,却不属于我的惆怅心情:

春雨过后的山山水水焕然一新,风景更显得清新明丽,只是离开故乡的人,心中隐隐作痛的感觉终究难以被春雨洗涤。镇江郊外的北固山三面环水,那层层叠叠的青翠山峦,宛如碧玉梳堆起的青螺发髻。

大家都知道,雨后的空气极为清新,闻着味道便心旷神怡。一个“洗”字有两方面的意思:万物承受春雨的洗礼是幸事,词人心中的乡愁无法清洗是心酸的事实。

苏轼写给老弟的信(苏轼收到家书泛起乡愁作蝶恋花)(3)

词人抬起头,北固山的青翠葱茏尽收眼底,潺潺江水环绕山峰流淌着。此处风景究竟有多好呢?苏轼打了个比喻:江水宛如碧玉梳子梳起了北固山这位“少女”头上青螺形状的发髻。一个“拥”字,依偎娇俏之态尽显。

可惜,再美的风景也不属于“我”,言外之意唯有家乡的风景才属于“我”。

词的下阕以一封乡书勾起的乡愁展开联想,将无可奈何的悲哀激发到了极致:

苏轼写给老弟的信(苏轼收到家书泛起乡愁作蝶恋花)(4)

来自万里之外的一封家书,殷勤情切地表达出关心、问候之意,问我什么时候能够抽出空闲回家去?看眼下这个光景恐怕是遥遥无期啊!不想再看这春日风景,扭过头去,真希望大醉一场,让东风吹断我这流不尽的千行热泪。

家书万里盼离人,离人何尝不想回故乡?可是人在宦途迫不得已,辗转各地政务繁忙,不知何时才能得空计划回家的事宜。“送春”二字道出了词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让这个春天赶快过去吧,别让我触景伤情了。

苏轼写给老弟的信(苏轼收到家书泛起乡愁作蝶恋花)(5)

春雨无法洗去忧愁,借酒浇愁愁更愁,心中太过悲凉,宛如肝肠寸断,疼得泪流不止,一行又一行,唯有借助东风来吹破泪痕,注定无法吹干停止落泪。

“东风吹破千行泪”是明显的夸张手法,苏轼借此寄托心中百转千回的惆怅,字里行间皆离不开“愁”字,轻易感染人心。


我是@晴空莽莽,闲来读诗,偶有所感,感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