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纵横电子书(纵横家职业技能捭阖篇2乙)(1)

图片来源于头条。若侵可删。

鬼谷子纵横电子书(纵横家职业技能捭阖篇2乙)(2)

2 “那,什么是真正的捭阖?”

这个问题有多人问过了。你或者笑而不语,做高深莫测状;或者以模棱两可的话语简短解答,显得意犹未尽。此时,这个问题出于一国至尊之口,再度发问。你必须小心应对了,解其恢宏大旨,尽其玄玄微妙,才能使君主满意,信服于你。

你是幸运的。那个给死要钱……嗯,礼遇学士、追求真知的贤良女店主,向你求学,以学费抵消费之后第六天,你得以面见此国君主。旅舍、客馆是事关通行交流的重要设施。古时,便有官营的“逆旅”系统。逆者,迎而接之,对而应之。官营逆旅由财政供应。战国乱世,却是快速发展、另类繁荣的时代。私人经营的旅舍、客馆给各国商贾、行人提供更大便利,而它们也是所在国重要的哨探耳目。所以,有无外来学士、数量多少、姓甚名谁,所在国是知道的。但礼遇人才是一回事,具体实施是另一回事。学士的出身、过往履历可以察究,师承、背景、人脉是一种资本,声望是行走列国的利器。

出身平凡,履历为零;师承嘛,没听说过这一学派,或者关于师承、背景、人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声望,无!三无学士,你能不被漠视吗?就算网游也有声望系统。所以,在复杂的众生态下,一旦你没有钱,鲜活的小人物会非常现实地“礼送”你离开(“滚!”)。人家也要谋生,赚钱吃饭不是。当然,如果有必要,关于你的情报信息会增补,更加详实。但底层的情报作用非常有限,决定命运的是上层。

女店主的“寒酸小店”其实规模不小,档次偏高。朝臣高官们有时会前来聚会寻欢,君主也会定期踏足各个主要旅舍、客馆。这便是列位三无学士的又一机遇,如果还没有因为混不下去,被扫地出门的话。你很幸运,因为女店主决定给你一个机会。

君主与同来的朝臣显得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不是做样子说说而已的。相遇、相谈,你与他们相处甚欢,言谈、见解与若干学问谈说让他们开始重视你。然后,关于你的情报被高层详细查阅。君主会与你详谈长论,气氛越发融洽。

君主又一次宴请你。是在宫廷里,场面并不严肃。食肉饮酒,几案对面,君主姿态放松,仰身而卧,让你不必拘束。你偷偷观察了一下君主,然后也不再端正跪坐,同样把腰垫拽过来,仰身而卧。啊,腰间一闪。果然,你是过惯了苦日子。你忍痛装作舒适放松。场面轻松闲适。君主看起来漫不经心道:“先生,这几日你向寡人与诸人等,不断讲起‘心之捭阖’,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多发思考。但是,你又说更有未尽之‘捭阖’真意,可否向寡人道来?……寡人是真心求教,寡人待先生如挚友,此时欢乐,万望先生以卓绝之才华,使寡人更畅乐于学识与智慧之熏风。”

你的时机到了。能否以才华使其信服,在此一举。你偷眼观察君主,见他依然仰面而卧。你偷偷捂着腰,起身端严跪坐,一言不发。

君主看看你,你不说话。

再看看你,你还不说话 。

君主起身,端严跪坐,满上两盏酒。他端起一盏,向你致敬,你端起另一盏。

对饮。

然后,你们端严相对。君主问:“那,什么是真正的捭阖?请先生不吝赐教。”

你拱手又做一礼,然后说到:“刚刚,大王与在下之间,便有捭阖蕴涵其中,请大王思悟。”

君主言:“确实,教训便在言行点滴中。不过,还请先生详细明言之,以尽显其妙义。”

“本门学问,归根结底在于捭阖。但是,若不知心,真正之捭阖无由谈起。”

“人心无定,唯捭阖使之定。捭者,主动之施与、拨弄,见其应对。阖者,置之此,或置之彼,不扰不动,使其自动自显。”

捭之。外界因素或景况发生变化,让某人处于一种变局之中,见其如何自处,有何种抉择与表现。或者他人给与此人主动之交流,见其如何应对。

阖之。日久见人心:在一个稳定环境下,见此人言行举止和日常模式如何。这个人是否有自主之能动性,是好是坏,改变的欲求和动机是什么,强烈与否,是否坚韧不拔或者无法遏制,渐变还是突变。或者,在社会生活与人际交际中,其表现若何,是主动性强还是被动性强,如何表达其观点和欲求。

“人心难测。唯由言行可知之。处变,见其言行;处静,见其言行。由言行举止推其内心、欲求,大抵上,需内省,深察己心,然后推己及人。”

人的言行举止,便是其内心的写照。思维、决策、欲求、观念等等决定其言行,也由言行所表现。

古代,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近乎头等大事。学会识人非常重要。古代没有心理学或者行为学等等现代理论。人们各自的外界环境、境遇不同,个人禀赋、个性、立场、观念不同,其见解、学识与个人抉择也不同。但是,许许多多的人,都是从小历练的,他们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观察敏锐,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洞悉人性。许多人都是人儿精,比如孔子、孟子、子思、荀子,你以为只会放言仁义吗?一个个精着呢!古代也有许许多多三观炸裂的事情,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社会之种种往往古今一致,换个背景罢了。

古老的世家和学派,会有许多未落于书卷和文字的不传之秘,但蕴涵于日常的家教与老师的言行举止当中。经验教训往往是血淋淋的历史之后所总结。所以,许多知识与典籍都是千金不换的。言传身教,多方面诠释,精英教育之下,甚至不需要子弟有多高天分,自然而然就站在许多人多年阅历的顶点了。

对于许多幸存并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可能某些人会说:什么没有归纳演绎,什么缺乏逻辑推理;什么一会说这一会说那,看着矛盾。其实,这些古典就是一个纲目。在纲举目张的前提下,归纳演绎之类,看你自己的本事。又有人说,中文歧义太多,古文要靠猜。这个笔者要说,古文非常简单,你只要勤加阅读,加强基本功,就可以读出本意。但是,仅仅是考据、死抠字眼没有意义,辞章记诵也没有意义,如果你只计较本意,而不能多角度引申发挥,那更糟。世家、学派长期言传身教、多重演绎,子弟如果还学不明白,无法自行思考,举一反三,那说明你不行。乖乖做一个米虫好了,繁衍下一代。你以为这些古典是理论吗?都是实践指导书,不行的人都死了,血淋淋!

世家集团、上层阶级主导了某种社会价值观体系和社会主流氛围,一般说来,在很多时候,如果有人违背这一社会价值观体系,不被社会主流氛围所接纳,那么:

或者是世家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被触动;

或者是这个人真有取祸找死之道。

这两种情况都要特别重视:

如果改革必然损害既得利益者的不当利益,改革者就要想办法壮大自己的阵营和掌握核心力量,并对既得利益者分化瓦解。做不到的话,你下场凄惨。搞不好你遗臭万年,毕竟,史笔由人家掌握。

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许多人的行为,真的在作死,行那取祸之道。世家、学派毕竟掌握着知识,人才辈出,他们的既得利益不被损害,不主动下场的前提下,其见识还是可以参考的。

受英才教育或者阅历丰富,活得通透,观察敏锐,在一定程度上洞悉人性,你就可以通过自省,总结人心之种种,和与其相应的言行举止、决策,从而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罢了。

最忌讳的是自我封闭,自以为是。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你不知道的事,或者说你不想知道的事。比如,某些丑恶、苦难,你是真的不知道吗?你是不想知道。某些美好,你不愿意相信,或者说擅自苛求别人,或者以先入为主的阴暗世界观固化自己。何不食肉糜,这真的是无知吗,这是自我封闭,不愿意调查研究,或者自我过滤。又或者,砖家们一遍遍“教育”大众,怎么怎么样。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大部分是他们的固有观念立场,脑补一下,然后做复读机罢了。三观扭曲的人,以及三观冲突不愿互相谅解的人,都在某些方面自我封闭固化了,比如全世界都欠你的;世界上怎么会这种事,啊,我不相信;西方就是先进科学民主文明,中国自古就缺少某某某;这玩意我就是不懂,而且我也不愿意去学,但是我断定这就是假的骗人的;为何不食肉糜;你不吃肉又怎么会知道肉贵?(废话,肉贵所以不吃肉嘛);各种政治正确挟制别人……

其实,这些自我封闭、自以为是、三观扭曲,你本人在某些时候,或者换位思考一下,都是可以见到的。而且,这些可以反过来警醒你自己。《老子》所谓:“补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另外“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可以与上参看,如果封闭自固、缺乏自省,抱持有为之偏执,多知多见也只会越发强化其封闭自固,自以为是。

当然,世家或者学派的精英子弟,往往从本阶级、集团的立场,主动进行某些扭曲、封闭。比如,朝廷是汉是夷,关世家什么事,海内若干家大姓名门,谁做皇帝也得敬着不是?但是李唐侵害了世家利益,那就该说道说道,你们李家的血统不纯。“不与民争利!”明朝士绅与工商业真的是鱼水情深,但是小自耕农的利益关我何事,加赋就加赋,追逃税就追逃税,反正不收士绅的赋就行,不收工商税就行。明亡就明亡,可以甩锅的借口太多。

长篇大论。你又说了半天有关人心之捭阖的相关内容。君主并未显出不耐,而是听得津津有味。你松了一口气。所说种种,都是为了引出下文。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阖之、捭之,以动以静,见其言行。由言行,察其内心,分析其欲求与动机。”

人的禀赋、个性、立场、观念等相对固定,从其言行的综合表现,参之以欲求、动机、思维模式,决策与行动之表现。就可以大略识人。

“人处世间,欲保身命、妻子、富贵,欲展才华施大志、建功立业,识人之术,不可不深察。君主欲保社稷,欲兴盛国家,雄霸天下,更需识人。欲识人,先需明了人心之捭阖。人心之捭阖,实为识人之捭阖。”

识人之后,便有用人之捭阖。

这一点,君主自信,他最熟知:“众说纷纭,百家议论。大抵不过进贤良,退不肖;亲君子,远小人;赏功罚罪……如此之类。寡人记得你那段文字:‘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并非一般前言、题引,而是可以多方引申发挥。用人之捭阖,亦不过进贤良退不肖,亲君子远小人,赏功罚罪等等之类。换一种说法罢了。”

你拱手致礼,说:“大王睿智。在下一段文字,大王是否能充分发挥,尽其意旨?”

“你却是反过来考校寡人来了。好!寡人愚鲁驽钝,不敢自专,然而,寡人尝试论之。……”

人之禀赋、能力各有差别。大略言之,有贤明有不肖,有聪慧有驽钝,有勇敢顽强有胆怯灰心。以常言论,用人,自然取其贤明、智慧、勇敢坚韧之辈。不肖、驽钝、胆怯之辈,则黜退之,或者使其继续泯然于众人。此即为一重之捭阖。贤、智、勇等捭之,使居人上,可进、可贵。不肖、愚、切之辈阖之,使退,使贱,泯然于众人。

当然,贤、智、勇之人,可捭之,给予权力地位,给予升迁功赏,提供施政建功之资源与机会;阖之,使其安职尽责,发挥才智勇力,建功立业。此为第二重之捭阖。

“‘无为以牧之’。寡人端坐,行捭阖之术,使众人才奔走忙碌。寡人坐享其成。”

你再度拱手行礼,说:“大王所言极是。然而,可否再度发挥:贤者一切皆贤吗?智者始终都智吗?勇往直前而不知畏惧,真的好吗?同样,人之禀赋,比如贤不肖、智愚、勇怯,大致差异显著,积久定型,固然难改,然而,捭之阖之,变化之下,又岂是固定的?”

君主说:“确实。固然贤明、智慧、勇敢之人可以超脱于众,居人之上。……”

但是,贤明者可能在某些方面,三观扭曲、言行偏执。比如,有些学派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互不相让,明明以道家观点来看,都不过是道之一端,可以互相参考,把握主次。有些人一旦当权,恐怕容不下对立者和反对意见,要“杀之”。再比如,君主组织狩猎活动。古代狩猎具有操演民众、练兵的功能。有条件的和有资格从军的国人百姓被征召,武官和常备军人被调遣,贵族、士以及护卫佣仆前来报道。动员、集结之后,誓师、派遣、行军,然后展开搜狩围猎的“战场”行动,搜索、进军、围捕、猎杀,相互协调、呼应、号令等等。狩猎活动还涉及补给,以及观摩各队伍表现、记功等活动。而且,这样的军事活动,在古代确实可以清除野兽为民除害。当然,有些君主就是喜欢玩,就是沉溺于狩猎。作为辅臣你该怎么办?自然是建议君主不要荒废国务,其他政务同样重要。而且,狩猎不要妨害农事,影响生产,给财政造成负担,不要给国人百姓等造成过多干扰。军武很重要,但是不要穷兵黩武。但是,后世,有些时代重文轻武达到了一种病态。立大功的武将(比如狄青),国之柱梁,哪怕没有功高震主,文官集团也要打压、害死他。偏偏这些货色还被历史称颂。又比如说,明朝“君子”们与阉宦斗得你死我活,背后没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和一贯的党争本性吗?所谓贤明者真的贤明吗?孟子、荀子指苏秦、张仪为小人。商鞅认为腐儒有害无益,反而是他卫鞅把仁义落到了实处,贤良评判以耕以战,一刀切一目了然。到底谁是贤人?谁来评判?以何标准?

智者始终都智吗?国相大人可能不会水,会被淹死。统御全军的不一定会治政,能治政的不一定在战略大局上有所谋划。声望好的不一定有治国之才。没有治国之才,但是其进谏规劝、刚直不阿,也是非常可取的。号称算无遗策者,真的算无遗策吗?智者变得自傲自我封闭,逐渐脱离实际,恐怕最后还不如一个愚者。有些智者小算盘打得山响,真的于国有利吗?儒家孔、孟、子思、荀子是智者吗?法家商鞅、韩非是智者吗?墨家墨子是智者吗?老子、庄子、关尹、列子、申子是智者吗?公孙龙子、惠子是智者吗?孙子、吴子是智者吗?工匠未必会施政治国打仗,但是大师大匠算智者吗?水运水战,一个个船夫算智者吗?贩夫走卒,庶民仆隶当中有无智者,那些非智者又是否在某一方面有可取之处?

知进不知退,擅逞勇力,必败无疑。合格的将领必然知怯知退。高位者惧祸,闻名者惧辱。成功者更害怕失败,前功尽弃。治政当权者怕失宠,怕权位富贵有失。有才者怕贫贱,怕没有机遇施展才华。武将怕无功有过,立了功怕功太小,立大功怕震主。

“……所以,君主拣拔各种人才,使各适其职,得以施展所长。这便是捭之。阖之,使各安其职,各尽其责,自逞其才。人岂可乱用,职务岂可乱定,各适其职,各安其务,文武百官,分权职任,政务多样,寡人深知其妙。”君主再度发挥,“当然,贤不肖、智愚、勇怯之禀赋,立场、观念之不同,忠诚、操守、志气之转变,皆在捭阖之中。”

久处高位,可能会傲慢骄纵。一度失宠,可能会惊恐不安。长久操劳可能会懈怠。久不见功,可能会安于现状。但也可能会有人于平凡众人中,脱颖而出,展现新局面。某一变化之下,热心者心寒意冷,散漫者可能充满干劲,安分者可能谋逆,敌对者可能会归诚。…… 此为环境下,人之自发捭阖。

对此,君主可阖之,使其自安其职,自主运转,发挥其自主能动性。毕竟,频繁插手,热衷微操,朝令夕改,三分钟热度等等,绝不利于权力系统和组织的运转。但是,君主必须善用捭之。划分职权,条规明确,使各部门其不擅权不越权不滥权,避免专权人物出现。但是,又要有统御协调的部门与人物,他们不具体把持某些权力与业务,但是行使综合职权,使各部门协作集中推行政策方针,协助君主处理政务,并且作为君主的重要顾问甚至谋主。另一方面,对每一部门和重要人物,君主恩威并施,劝勉、表彰、奖励、升赏,或者申饬、贬黜、罚罪,如此对权力系统和各部门、重要人物进行激励、矫正,避免失控。毕竟,主观能动性有好有坏。捭阖,缺一不可。

另外,如果君主不把握大政方针,可能国家主旋律和权力系统就是安于现状,而不是争霸、战争。反过来,某些强力人物,力主急进式改革,或者谋划一场大战,君主能否通盘考虑反复权衡,对急进式改革予以支持,并且主持更全面的配套政策,还是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改革还不成熟。一场大战,其中利弊,是否全面权衡清楚。捭之阖之,把握主动。

贤明、智慧、勇力,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就会变为不肖、愚蠢驽钝、胆怯。比如:

君主无道,圣贤畏惧。

国家政治昏暗,朝廷无序,府库空虚,民间多叛,军伍缺额、吃空饷严重,军队训练废弛、兵器短缺、士气涣散等等。一旦危局,虽孙武、吴起、孙膑、司马穰苴、白起亦无力回天,畏惧不已。

英才不用,还不如贩夫走卒。

同样,泯然于众人的那些不肖者、愚者、胆怯者,在某些激励下,也会化身贤者、智者、勇者。比如国家征召,军法从事。训练有素,号令严明,赏罚必信。而且,主将高明善于打胜仗。再比如,国家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经济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凝聚力就强。不肖者、愚者、胆怯者也有机会立大功。阖之,使民各适所居,各安其业。捭之,激励、教化、劝赏、罚罪,使民可用。

“如此看来,捭阖实贯穿百家,串通一体,深合进贤使能治国制政之奥旨。寡人愚鲁驽钝,不敢自专,但是些些发挥,寡人敢于自信。”

你再度拱手致礼,说:“大王睿智。”

接着你拿起酒坛,满了两盏。你端起一盏,敬礼君主,说到:“大王,请容许在下继续稍稍议论之,以便再发捭阖之未尽意?”

君主举盏。对饮。然后他说道:“好。先生仍有不尽之灼见。寡人洗耳恭听。”

社会或者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本来的规律运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自然会有人脱颖而出。早期社会,某人在某一方面强一点,拥有比较优势。他就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最强壮者身边会有次一点的强壮者 这个小集体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团体内重要的力量。一个人聪慧多智,并有领导才能,可能就会带领一些人成功并成为小集体的首领。人的从众性,使个人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集体放大无数倍。但是,也正因此,权威产生,某些权力、地位、势力会固化。长此以往,发展与竞争,从前的比较优势会变成巨大的实力优势,财富、权力与某一方面长期的智慧总结以家族的形式延续。同样,如果社会与大环境巨变,在此变局下,某些人也会逢遇机遇,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权力、资源、群体等等可能为你所用,经过重重挑战筛选,自然而然有人脱颖而出,发展壮大。这便是大环境之捭阖下,“杰出”人物自然涌现,他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响力同样巨大。舜野居三年,四周成邑。这是因为他是圣人吗?不,是因为他有某方面的才能,具有比较优势,从而获得众人信服,具有威望、领导力,他成长为一方首脑。众多强大者形成上层阶级,最强大者为王。贵族也不是因为血统高贵,而是他们某一代或者多代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最后以强力家族形式固定下来。欧洲,或者参考《权游》,许多古老“高贵”的贵族其实就是当地土著成长起来的。历朝列代,总有“杰出人物”脱颖而出。有人在平稳环境中成长,有人在变局中崛起。同理,许多普通人,给他机遇恐怕就崛起了,没有机遇就永远埋没,另一方面,有些人本来可以成长,但是变局之下,他被耽搁或者过滤掉了。

所谓天地无为,圣人亦无为。宇宙真的决定万物发展变化每一细节吗?人世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所做所想都被决定了?国家治理,社会运行,是不是有人指挥你的一切?不。万物发展变化自有其自身之发展变化。人类社会与个人也有自身的发展与运行。但是天地和圣人真的无为吗?时间、空间、物理、化学、生物、生态规律,以及各种环境的变与不变,实际上影响着世间万物。可生存环境,生产生活,人类社会的自我运行,发展繁荣,变乱灾祸,生死存亡,按照其本来活力与规则就够了,但是国家治理也是必要的。某些人罪恶不该诛吗?某些地方混乱邪恶,杀伐抢掠,难道不该攻罚吗?民间私斗不止,恶势力横行,难道不该治理吗?环境恶化,不应该兴修水利,治理农田,建立粮储吗?社会兴衰成败,难道有效治理不能够扭转吗?比如西秦,谁能想到会从养马之附庸,在周天子残破的庞大王畿上崛起,谁又能想到列国变法,使国力大大增强。同样,君主无道,政治昏暗,国家衰落。

天地有捭阖,人自有捭阖。国家建立,君主亦需要善用捭阖。阖之,是社会自发活力,能人自然辈出,四方之民自然投效,人才纷纷而来。捭之,奖善罚恶,赏功罚罪,治理高效有序。自然此国成为当世之明灯。一如儒家所唱言,施仁行义,可为天下王。道家老庄黄帝之学,与儒家有可通之处。

但是,以法家而言。施人行义,如何实现?若无制度,一切空谈。还是说又是遵循古制?遵循古制又怎么爱惜民力?古制就算有效,谁又愿意实行?进贤使能,黜退奸佞小人,又由谁来评判,怎么评判?商鞅确实敢拍胸脯,表示自己真的做到了施仁行义(但是历代儒家不承认)。商鞅以条法规则指导社会运行,建立政治威信和法律权威。以耕以战,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同时也解决了民生和上升通道的问题。使贤用能,谁贤明谁小人?耕作实绩,作战实功,这样标准就确定了。否则,你们一群人一逼逼逼,就确定谁是贤明谁是小人了?他把某些人定为社会与国家政治的害虫。

道家老庄黄帝之学,与法家亦有相通之处。商鞅变法,将捭之之手段极大发挥。而他的改革成果得以保留,是秦国在一个有效秩序下,发挥长久的自发活力。

当然,如果你对法家充满期待。笔者只能说,你错了。法家理论毕竟有着重大缺失。如果是建立一个高效有活力的军国体制,那他们成功了。而且,法家有时陷入刻板之中,比如韩非,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如果秦国饥荒,不要给与民众救济,因为不可使无功之人受赐,这就过于偏执学究了(笔者对韩非印象不好。他的理论并没有砖家们说得那么好。而且字里行间向秦王摇尾乞怜的姿态过于明显,死得还挺不值。当然,以后重读可能会改观)。许多国家职能、社会治理,法家其实都没有展开,当然很可能是失传了。毕竟儒家早期也没有多少实践,汉以后历代沿革发展变化,列代治理到是有不少总结。战国时期,秦就是明灯。法家势态逼人。荀子干脆吸收法家思想,把法制换为礼制仁义,把耕战军功体系,换成贤明在上小人处下。直到秦二世而亡,法家衰落了。所谓“大音稀声,大辩若讷”,便是此义,煌煌实证,虽然儒门长期嘴硬。亦如历史上打赏给某国的两颗原子弹,一切废话休提。(有些人可能从别处抄来:所谓帛书《老子》原版,什么没有“辩”字,不是“压制辩论”。笔者只能说,帛书《老子》远远算不上原版,连楚简《老子》都离老子太远。道家黄老一直在发展变化,参考诸书,何来篡改一说。另外,你真读懂《老子》了吗?笔者从初中到现在,20多年也只敢说有点心得。抄来的没有意思。)

秦亡的很不对劲。那么高效有序的国粮生产体系呢?那么强大完善的军事动员体系呢?那么强大的军功群体和人才团呢?一整套官僚系统怎么就失效了?光是赵高和二世给败坏的吗?另外,秦的征调劳役,不该是计功得赏的吗?为何会有孟姜女的传说!有儒生提议分封制,真是一小撮守旧分子的言论,而不是军功与利益既得集团的试探?如果李斯有爵位在身,是否对赵高的提议有更多抵抗力?汉实施表面分封制是否有一定道理?

此时,你拱手致礼,问到:“大王,国之根基为何?是民吗?”

君主颔首,说:“这个自然,民当然是国之根基。无有民则何来国与君。”

“但是,如果民不得用呢?又何谈国之基?”

“那,社稷为国之根基。文武百官,仁人志士,使民得用,可安居乐业,各安其职,丰饶府库,亦可征召麇集,阵斩杀敌。”

所谓社稷,国家政权实体。若失衡失治,危害巨大。比如,擅权专政之权臣,恐怕直接危及君主。周公、诸葛毕竟是少数。齐国田氏代姜,三家分晋,王莽篡汉,曹丕亡汉,司马亡魏,赵匡胤黄袍加身,这才是主流。军事重要,但是军武力量过于强大,裹挟君主、胁迫大政,不顾民生、财政,这同样是毒瘤。文治可以长治久安,但是重文轻武,搞不好会断了华夏脊梁,败国亡家。无论文武或其他,既得利益集团是社稷之根基,也是国家核心力量的持有者。然而,既得利益集团失衡失控,绝对不利于国家。比如军功集团过于强大,难道君主要诛杀功臣吗?文官集团上位真的好吗?他们的仁政大道真的代表民众利益?恐怕就是对君主和国家政治的裹挟,从舆论、人才、学术,到官僚系统、国家经济命脉。汉初,所谓躬耕于乡,勤学苦读,还很真是这样。许多寒门还就是平民百姓,学派传人也成为草根一族,许多人沦为山林“野人”,重新回到政府版籍之内,各地所谓上流社会,也就那样。但是,长此以往,寒门也变成地方实力派,只不过比不上累世高官的世家。世家、寒门早已脱离民众。他们所谓的民是指自己吧。大量土地兼并门下,大量民众沦为附庸,舆论、教育、人才,朝廷大政皆为其把持。当然,科举制度下的“君子”同样如此。朝廷给的特权优待,以后不许变!土地免除徭役赋税,乡人大量投献土地,合谋逃税。朝廷优待有定额?可以瞒产嘛。都是自己人。士绅有了大量资源和政治权力,自然向工商业靠拢,绝对不允许改革商税绝对不允许国营矿业。海禁是祖制,但是走私获利极大,地方实力派自然插手其中,没有朝廷财政的一丝好处。舆论、人才、官僚系统被其把持。他们可以骂君主昏庸奢侈,骂宗室耗费巨大。却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唯一支撑财政的小自由农。君主其实早已丧失政策主导权。君权表面巩固罢了。

文、武之外,第三方力量可以依靠吗?比如阉宦?阉宦之祸,历史累世不绝。

那仁人志士,危机时刻总会崛起吧,赤子丹心总可以依靠。这个,仁人志士有些确实可以依靠。但是,有些人太成功了,比如曹操,比如刘裕,比如陈霸先。人会变得。有些又太无用了,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资治通鉴》,司马光污蔑为乱党的唐朝改革家,正是试图结束宦官专权。(司马光其实三观有些扭曲,对阉宦表现暧昧,对北方异族君主莫名谄媚,对汉室正统大义不屑。)还有所谓仁人志士,真的有用吗?子思以孝道闻名,但是以孝道逃避兵役,真的合适吗?然而,如果不尊崇子思的孝道,也未必是好事。榜样的力量有时让人难办,所以就让他蹲在宋国吧。孟子也曾居高位,但是他也并未推动实现仁政。荀子做过一地县令,感慨无得大用。事实上,后世有些人即使一县一地,政绩卓越。还有些仁人志士,是国家与君主自己废掉了。比如宋金靖康时代,多少义士热血云集,可惜都被宋室自己辜负了。所以社稷可踞,仁人志士可依吗?

“那,国家当中,君为主。”

“国无民,君亦不立。社稷衰乱,君位不保。”

“哎,世人为何总要争个主次尊卑?民与社稷、君孰贵孰贱?文贵武贱,亦或武贵文贱?儒、法与众家孰为主?人与人孰贵孰贱。哎,何不依老庄之言,各适所适,各有所贵!……”

“一国当中,民、社稷、君,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长期历史时期,君主或者政权核心是必要的。而且,君主与政权核心以及官僚政权体系,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并不是不要圣人,也不是不治。而是反对乱治、强治。圣人也不是虚假伪立的,而是应时代所需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常心。”尊重社会运行规律,使其自然发挥活力,优秀人才自然涌现,人民自然各安其职,在适宜的生态位上适宜生存发展。同样,以符合规律的方式,对社会系统进行治理和干预。以法制规范社会运行,和处置协调冲突与纠纷。或者消灭冲突的一方,没错,一小撮敌对死硬分子,你没法协调。罪犯能够随意宽恕吗?受害者又谁来顾及?协调、激励、和管制,避免失衡,一旦社会失衡,再难改善,失衡的一方会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社会风气散漫,但是主旋律不能失!以忠实为耻,以清廉为耻,以活力奋进为耻,终究要出大问题。组织衰堕,核心人才和核心组织不能衰堕,尽量使组织恢复健康。

这便是治政之捭阖。

老庄是无法绕开的。秦国强大,法家强势。儒家其实衰微。直到秦二世而亡。然而,儒家仍旧被黄老压了一头(法家在当时与黄老视为一体,也是有道理的)。直到汉武帝时代。儒家被黄老影响。比如,董仲舒就主张君主无为而治,朝廷社稷有效运行,天下大治。儒家并非不恢宏。但是,太喜欢挟制一切了。董氏也不是真主张无为而治,而是要你真“无为”然后我们(儒门)治。讲天道,也不是敬畏天道而是要挟制政治。无论世家、科举,儒门最喜欢挟制一切,欲要固化尊卑。他们不处于尊位,那一切都是邪恶的。秦是政治明灯,商鞅也保证,仁道王道他做到了。但是,孟、荀认为虎狼之国。

你再度拱手致礼。问:“大王,您会被某一家学术所挟制吗?”

“怎么会?列国莫不以杂道治国。”秦保有法家成果,但不是纯粹法家。否则,列国人才不会蜂拥而至,因为按照商鞅的观点,大部分人才都是国家社会的害虫。还怎么礼贤下士,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大王会被国内势力所挟制吗?”

“嗯,寡人尽量做到,不会!”强力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可是强大难制的。

“大王会被朝臣、亲信左右所挟制吗?”

“绝对不会!”君主自信挥手。

“那,大王会被在下挟制吗?”

君主饶有兴致地看了你一眼,嗤笑一声,道:“寡人愚鲁驽钝,不敢自专。然而,寡人之信重,非蒙混可得。放心,寡人自有主见!”

“如此,民、社稷、君,三位一体非空谈。治政之捭阖非虚言。国家大柄操于大王之手。……”

君主不可能一个人行使权力治理国家。他需要以他为核心的权力系统。各部门、各级别各司其职,行使政治和社会职能,掌握财政经济权力和武装、政法力量。团结国家实力派与核心力量。然后触及社会方方面面。细微事务可以解决,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可以实行,征战四方。

捭之阖之,君主在近臣谋士的协助下,处理日常政务,对各部门予以管制协调,在多方面协助下行使用人权。阖之捭之,权力系统,对国家社会进行干预管理。君主在谋士近臣的协助下,制定大政方针,通过政府和社会动员,实施战略部署。《老子》所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以及“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在此也可以如此理解。君主以官僚系统国家机器治国,或者一个人借助集体的力量。

“国家大柄操于大王之手。则在下胆敢深言。若蒙机运,亦敢效死力。”你手额贴地,行礼而言。

君主回礼。然后笑道:“先生有何深言?还请道来。寡人有辱先王,敝国不堪,但若先生不弃,寡人甚是欣然。”

你再度拱手行礼。说道:“大王操国之大柄,治国理政,威震六国,雄霸天下。由进及远,达于庶民。政令出于口,谋划发于言,形成政令,百官效命,有司尽职。同样,从庶民到权豪、一国君主,个人乃至集团,交流、协作、争斗,亦不过发于口,形成言语,所关者利益,所决策者关乎政治。……”

“因此,言语谈说之道,关乎政治。捭之阖之,游说君主、权臣、实力人物,使其所思所行,为我所左右,则谈说之捭阖,即关乎治政之捭阖。”

“把握关键,以谈说游说,阖之捭之,便可决其大政,拨动大势!”

其实纵横家之捭阖本意,非常直白。一段文字,翻译过来也非常简易。但是没有重重歪解,层层铺垫,谈说之捭阖,也不得而立。

君主深深看了你一眼,说:“原来以上种种,纷乱繁复又是歪解。而你所谓真正之捭阖,影响朝局,决定大政,拨动大局。看来,尔等师门,掌握危险学术啊。然而,寡人岂是浅薄之人,无格局之君主。何为真正之捭阖,还请先生教我。”

你又一施礼。说道:“大王,空谈无益。不如实践行之。”

未完待续。读书笔记15可能会再持续两三篇。下一篇为2丁。抱歉拖了这么久。写了删删了写,始终不满意,暂时这样吧。文中如有错等有时间再改吧。[捂脸]

本文内容图片拍于中华书局《鬼谷子集校集注》(许富宏)。若侵可删。

读书笔记可是我自己的。[呲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