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美国而言是个疯狂的年代,第35任美国大统领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运动愈演愈烈,美国深陷越战泥沼,冷战阴云挥之不去,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如同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美国人头顶,赫鲁晓夫更是在官方场合表明要消灭美国,这个疯狂的十年最终以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帷幕,阿波罗11号登月。

疯狂的年代深深影响着当时的年轻人们,彷徨踌躇的年轻人孕育了一种名叫嬉皮士的文化,来回应这个他们搞不懂的世界,时至今日,美国主流媒体对嬉皮士的风评并不好,著名的讽刺动画《南方公园》里有个小胖子叫卡特曼,卡胖一提起嬉皮士就咬牙切齿,在美国嬉皮士跟二流子差不多,但是这种文化也启蒙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这样的大佬,嬉皮士为何被叫做垮掉的一代,今天就来聊聊美国曾经的嬉皮士。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1)

长发飘飘的乔布斯原来也是个嬉皮士

1、 石头里蹦出个嬉皮士

看见嬉皮士这个词,第一反应都不会觉得它很正经,嬉加皮,这两个字能衍生出一堆的词,跟正经都挂不了钩。

嬉皮也是音译词,英语里叫hippie,前半部分的hip,是"知道,明白"的意思,pie是"的人",连起来就是知道的人,嬉皮士的意思就是明白人,老懂哥,这么说来现在的美国大统领川宝也是个嬉皮士,啥都懂。

这词是通过一位记者赫伯·凯恩普及的,嬉皮士运动没有领头人,也没有个行动守则,就跟我们九零后的非主流文化一样,剪刀手,嘟嘟嘴,爆炸头,要说是谁号召九零后拍照嘟嘴,搞"我们是糖,甜到忧伤"这种悲伤文字的,还真找不出来,我读初中的时候也是看周边人都在弄,觉得特别酷才跟着弄的。

既然嬉皮士是明白人,那他们到底懂啥了?这就得扒一扒当时的美国社会了。

60年代的美国,各种运动风起云涌,黑人在抗议,年轻人在抗议,女权在抗议,学生们也在抗议,培育出这些运动的美国社会,并非像大家想象中的遭遇危机或是动荡不安,恰恰相反,美国正处于二战后的飞速发展中。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2)

60年代的黑人运动

先前美国搞的是产业资本为主,就是工厂生产商品,大量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去,把白花花的票子赚回来。

50年代后期,产业资本逐渐向金融资本转变,就是只出钱,不出力,建工厂,招工人这些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出来的效益一部分归自己,再加上机械自动化的普及,工厂生产线不需要那么多的员工,造成从事服务业的白领数量逐渐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

服务业范围很广,不仅超市收银员,餐馆侍者是服务业,在写字楼里炒股的那也是服务业。

在战后的繁荣里,有一些人没法跟上,得不到这种繁荣带来的好处,我们常说一个搭便车理论,时代这列车风风火火的往前冲,不管做不做得出贡献,总会得到点好处,滥竽充数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不会吹曲子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的教父。

但是搭上时代的便车总得先处于这个时代之中才行,美国有那么些老人、教育程度低的、有色人种抑或是女性团体这些弱势人群,被遗忘在角落里,时代这趟列车没有对他们出售火车票。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3)

1964年,美国《生活》杂质上的穷人

这些人被美国学者麦克·海灵顿称为自动化时代的穷人,他们活在另一个美国里。然而他们又不可能看不见其他人的生活,隔壁老伙计詹姆斯天天去城里意大利餐馆开荤,跟他说话时都能闻见黑椒牛排的味道,而自己只能天天吃汉堡包,搁谁心里也不好受。

所以,当这些人们对生活的希望时不时落空的时候,就变成了绝望和不满,最终都走上街头,希望街头政治可以改变现状。

同时,自从1949年苏联第一颗核弹引爆以来,"核"这个词就成了高悬美国青年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当时学校的演练项目之一就是防空演习,动不动就拉响警报,然后学生们躲桌子,躲地下室。

美苏的冷战情结都很深,天天担心核弹会砸自己脑袋上,美国有个游戏公司出了款系列游戏叫《辐射》,讲的就是核战后的世界,有位俄罗斯的作家也写了本小说叫《地铁2033》,后来被改编成了游戏,描绘的是核子冬天后的莫斯科。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4)

废土世界

核弹危机对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并非杞人忧天,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可以说把两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吓了一遍,谁都不知道第二天睡醒这个世界还在不在。

所以说生活再丰富有啥用,小品哲学家,苏格兰餐馆一位服务员曾经说过,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丰裕的物质生活产生了质疑,保不齐哪天世界没了,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压抑、悲观,部分人游离于文化之外,这就是嬉皮士明白的道理。

最初的嬉皮士们想逃离这种社会,他们知道美国正在发生什么。一部分人在抗议,一部分人在坐享其成,既然社会这么闷,索性就让它燥起来。

美国中产阶级的子女们是嬉皮士运动的主要力量,为啥呢,原因比较简单,就三个字,不差钱。

工人家庭关注子女的工作和家庭,他们在培养孩子也主要往那方面培养,比如要学好哪门手艺,以后才能安身立命,而中产阶级更强调理念的塑造,因为他们的孩子不太需要担心工作,家里有钱,不说可劲造,起码支持孩子自由发展是可以的,追求物质的目标不再是第一位以后,精神追求自然就摆在了第一位,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嬉皮士们反对美国的主流传统文化,比如联邦政府在种族、教育、冷战的政策,也反对家庭与大学对青年的束缚,大公司贪婪的功利心,最主要的是反对战争,越南战争,这也是嬉皮士运动蔓延美国的导火索。

反战,要爱与和平,这是前期嬉皮士的核心理念,冷战开始后,世界上任何一场热战都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青年们惶惶不可终日,越南战争里,数以万计的同龄人被派去前线,这都刺激着嬉皮士反战的内心,最终在1967年,一场"爱之夏"音乐节中,"要爱,不要战争"这句口号成为了嬉皮士们发出的呐喊。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5)

爱之夏音乐节

2、 从明白人变成大迷糊的嬉皮士

1967年"爱之夏"音乐节后,嬉皮士运动席卷全美,第二年,嬉皮士数量已经从7.5万人猛增到20万,这20万是全职嬉皮士,兼职嬉皮士还以每年2万人的速度增加。

从描述上看嬉皮士怎么和工作一样,有全职有兼职,这其实是因为嬉皮士倡导的行为导致的。嬉皮士是个反正统文化的画风,倡议的方式也是有点离经叛道,毒品、摇滚乐,还有性解放,电影阿甘正传里的珍妮就是嬉皮士的写照。

嬉皮士们会在找个地方待下来,野外或者是城市角落,在那里构建他们自己的乌托邦,过着公社一样的群居生活。有些人放不下工作,毕竟还要生活,就在平常穿西装打领带,在写字楼上班,等周末的时候,牛仔裤一穿,长头发一放,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嬉皮士,来到大本营里生活。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6)

嬉皮士的公社生活

可以说最早期的嬉皮士理念是好的,但是发展到中期,人数越来越多,加入嬉皮士又没有门槛,只需要换上牛仔裤,留上长发,谁都可以是嬉皮士,嬉皮士所提倡的理念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梦,大家只关心眼前的快感,那就是致幻剂。

美国现在的毒品泛滥程度大家也晓得,可以说青少年的毒品泛滥,嬉皮士运动影响颇深。毒品这玩意是虚幻与现实的一层膜,嬉皮士们认为服用它可以帮自己找到灵感,同时对于正统文化来说,致幻剂是最不能被容忍和被接受的,既然嬉皮士要反正统文化,那致幻剂就是最鲜明的旗帜。

后续加入的嬉皮士就变成了跟风,很多人没有能力阐述自己的想法,什么爱与和平,要爱不要战争,这些东西他表达不出来,反正就是一种我很难跟你解释,但是我是个嬉皮这种感觉,然后大手一挥,开始投身于各个音乐节,致幻剂和性解放的怀抱里。嬉皮此时已经变成了舍本逐末群体。

要说摇滚乐这东西,就叛逆程度来说比另外两者轻多了,被社会接受的难度也没那么高,但是对于嬉皮士来说,摇滚乐是生命,是他们艺术生命的体现,无摇滚,不生活,嗨过头的嬉皮士们把披头士乐队奉为精神领袖,这也招来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变态,查尔斯·曼森。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7)

披头士乐队

曼森家族是嬉皮士运动里最疯狂的邪教,在监狱的曼森摸出了几十首歌曲,67年出狱的他,正赶上嬉皮士运动高峰,于是曼森用他的音乐聚集了一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懵懂的小姑娘,她们对这个又懂音乐谈吐又风趣的32岁大叔简直毫无抵抗力。

曼森利用这些小姑娘再吸引嬉皮男青年来加入他的团体,曼森家族,一般想搞宗教信仰的人起码得有点唬人的东西,比如太平天国洪秀全改编了《圣经》,但是年纪轻轻就蹲监狱的曼森显然没有这种水平,于是他出了一张音乐专辑,再把嬉皮们热捧的披头士乐队说成是先知,解读披头士乐队的专辑来引导年轻的嬉皮们。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8)

曼森的追随者

狂热的嬉皮追随者们在他的带领下制造了一系列血案,直到后来案发,嬉皮这个词已经从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瘾君子、颓废的代名词。

等世界迈入80年代,核危机解除,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锋中屡占上风,嬉皮士也变成了大叔,80年代年轻人不吃这套,这种反传统文化的嬉皮士身份也渐渐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嬉皮士最终以并不讨喜的方式退出了美国,它的堕落、颓废我们有目共睹,但是最初这场运动的初衷是有闪光点的,几十年前的大洋彼岸,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不甘心按部就班的生活,希望世界充满爱与和平,敢于走出舒适区。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迷茫,愿我们的目光能够跨过嬉皮们的堕落与不堪,看见67年那个夏天,有一群嬉皮喊着爱与和平,把花儿放入宪兵的枪管里,愿这花儿,真的有一天能够带来爱与和平。

嬉皮士历史(曾经追逐花儿与和平的美国嬉皮士为何被称为垮掉的一代)(9)

把花儿放进枪管里的嬉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