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此书,是从电影《人证》开始,电影的主题曲《草帽歌》更是火到现在。一直想去读原著,却一直没能沉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直到现在。多年以后,再读森村诚一的小说《人性的证明》,虽早已知道书中故事情节,仍然有着心痛的感觉。

人与人之间贫富的差距,人性的丑恶与虚伪,书中所述字里行间那种挣扎与罪恶,让人心生寒意的同时又给人留下了一丝希望。

故事发生在战后的日本,红极一时的家庭问题评论专家八杉恭子为了掩盖自己早年和一个美国黑人占领军同居的经历,保住自己和丈夫的地位及名誉,亲手刺死了自己的混血儿子,又谋害知情人以图灭口。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杀人犯为了沽名钓誉,不惜以儿子恭平为道具,大演什么“母子通信”、“模范母子”的双簧戏,实际上恭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阿飞流氓,他们母子间完全是一种尔虞我诈的互相利用关系,其结果恭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八杉恭子也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

负责这一案件的警察就是栋居。栋居这个人物角色写得很立体,有些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栋居是真实的也是矛盾的,这个在他人眼中的完美警察,其实在骨子里深藏着对人性的不相信和憎恨。他不相信人类,取而代之的是憎恨,他觉得人这种动物,无论是谁,如果追究到底,都可以还原为“丑恶”这个元素。无论戴着多么高尚的道德家、德高望重的圣人的面具,夸夸其谈什么友情和自我牺牲,在其心中的某个角落里都隐藏着明哲保身的如意算盘。

但他是警察,虽说他当警察的原因,也不是出于什么保护他人的神圣目的,而完全是从他那不寻常的报仇心理出发。可警察就是警察,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着,因此他不能显露出这种不信任和憎恶。但是,潜在他内心深处的对人类的不信任和憎恶,已经成为不可化解的瘤疾,就像与某些人终身相伴的肿瘤一样,虽然不是致命的,但却会顽固地一直存在下去。甚至可以说他是栋居的精神 细胞物质,把它封闭起来来不加暴露,是为了能够活下去的一种权宜之计。于是,他活着本身就变成是一种痛苦。

人性的贪婪是自古就有的,书中主人公八杉恭子因极度的自私,给自己以及周边的人都带来了人生的悲剧。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人能自律,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和判定。人性的根是善良的,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书的最后,是八杉恭子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承认了犯罪,为了证明自己人性而失去了一切,而栋居,这个从来不相信他人的人,在同罪犯的较量中,却赌对方的人性,并且胜利了,他本人也知道了内心的矛盾并为之愕然,则说明他心底还是相信人的。

当然,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特定的大环境下造成的,有因必有果。

可人性到底是什么?古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人性是不断变化的。人性的善与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之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也谈到了自己对人性的见解,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心理以力学规律而变化,这句话也可以解释关于人性的学说——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

所以说,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

虽说人性中有各种各样的弱点,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认知,规矩自己,除恶扬善,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一个好人与否,缘于从小的教导与生长的大环境。

做一个内心善良的人能照亮自己(愿你做一个好人)(1)

愿你能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很喜欢文中的那首诗:-妈妈。我喜欢那草帽。一阵清风却把它吹跑,你可知那时那刻我是多么的惋惜。……--妈妈,你是否真的记得那顶草帽?那路边盛开的野百合,想必早该枯萎。当秋天的灰雾把山谷笼罩,草帽下也许每晚都有蟋蟀歌唱?

做一个内心善良的人能照亮自己(愿你做一个好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