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里穴

通里,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通理。属手少阴心经。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在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直刺0.3-0.5寸。

名称: 通里穴

别名: 通理

出处: 《灵枢·经脉》

隶属: 手少阴心经

位置: 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 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功能: 清心开窍,益气宁神,通经活络。

操作: 直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百会穴治头目眩疼

目录

名词释义

通,指通路。里,指表里。穴为手少阴之络,心与小肠相表里,其络从本穴分出,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别而上行,沿本经循还心中入里,故名通里。

功能作用

清心开窍,益气宁神,通经活络。

定位

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详细主治

1、心悸、怔忡等心系病证。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详细操作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一寸取之。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心纹痛、心动过缓、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扁桃腺炎、急性舌骨肌麻痹、咳嗽、哮喘、胃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2、现代研究,通里穴配合内关、足三里,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狞,有显著疗效。也有报道针刺通里穴,可使部分癫痛大发作的病人脑电图趋于规则化。

配伍

1、配太白穴、阳溪穴、少冲穴治心烦渴。

2、配内关穴、阴郄穴、心俞穴治心脏诸虚,怔忡惊悸。

3、配百会穴治头目眩疼。

4、配神门穴、合谷穴、曲泽穴治咽肿痛。

5、配哑门穴、风府穴、合谷穴治喑哑失声。

6、配解溪穴治头风面目赤。

7、配三阴交穴、行间穴治经血过多不止并崩中。

8、配命门穴、肾命穴、关元穴、中极穴、合谷穴、少府穴等治遗尿。

相关论述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悲恐,目眩,心痛。”

2、《医宗金鉴》:“主治温病,面热无汗,懊憹,心悸惊恐。”

3、《医经理解》:“通里,在手内侧腕骨后一寸,谓是通灵之里道也。”

4、《穴名选释》:“通里,通是达的意,里有邑的含义,意指家乡。本穴为手少阴心经之络穴,手少阴之络,自通里别出,通经上行还入心中,与本经相并同属目系。通里之名意指本穴之络脉,通达本经,有如返还乡里之象。”

针灸取穴最佳穴位(针灸穴位通里穴)(1)

声明:文章转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侵权立删。

编辑:半夏

审核:虫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