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艺成下山,闯荡江湖,迅速在武林中崛起,打出了“震八方紫面昆仑侠”的名头,声威赫赫。这一方面源于童林自身武艺高强、人品出众,另一方面与胤禛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在单版《童林传》中“毒酒害群侠”是全书的分水岭,在这一事件之前,胤禛对童林有着莫大无比的恩情(当然这里面有利用的成分),可谓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恩”。

先说胤禛对童林的“救命之恩”,书中有过两次。童林下山之后,流落京城,找不着事由儿,又遇严冬,身上无衣,腹内无食,险些又一次冻饿而死,幸亏避雪于富贵巷雍亲王府门洞,巧遇胤禛。胤禛当时出于怜悯和对童林兵器的好奇,收留下童林,并安排童林在王府打更,解决了童林的生计问题,这是第一次“救命之恩”。童林遭韩宝、吴志广陷害,被诬陷为盗宝贼,打入监牢,性命堪忧,是胤禛上下奔走,甚至动用神力王的关系,向康熙皇帝求情,让童林戴罪出京,限期破案。在捉拿盗宝贼人的过程中,枝节横生,“杭州擂”、“铁扇寺”、“八卦山”、“玲珑岛”危机不断,远远超过了规定限期,又是胤禛出面担保,替童林顶住了压力,这是第二次“救命之恩”。

再说胤禛对童林的“知遇之恩”。胤禛是高高在上的皇子,童林是初入江湖的菜鸟,但二人却是一见如故,按书中的话说“胤禛是拎着小辫儿,往上提拉童林”。为安童林之心,胤禛将童林的父母兄弟从霸州接到京城,让他们坐享荣华,解决了童林的后顾之忧。童林在日后闯荡江湖的过程中,因为有了雍亲王这座靠山,好多困难也都迎刃而解。例如在“杭州擂”陷入僵局之际,胤禛一出面,北侠立即放下身段,与东侠达成和解,并主动提议给童林“贺号戴花”;在“铁扇寺重阳盛会 ”,胤禛出面,打出“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口号,将各路武林人士聚集在一起,为童林出力,共同攻打八卦山;在成功捉拿盗宝贼之后,为缓解童林身上的压力,胤禛又勒令云南官府派兵护送“翡翠鸳鸯镯”还京,竭尽全力为童林排忧解难。在评书前半段,胤禛多次动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为童林排忧解难、保驾护航,此时的童林对胤禛可谓感激涕零。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胤禛是政治老手,他对童林的投入是要求有回报的,具体而言就是让童林为自己夺嫡报效出力,这一过程由浅入深,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三月三亮镖会,谋夺十三省总镖头”、“协助年羹尧,剿灭剑山蓬莱岛”和“刺杀十四皇子胤禵”。通过“三月三亮镖会”(我听的是300回单田芳老师电台版《童林传》),这一桥段被老人家一语带过),童林及众群侠力挫剑山势力,将与胤禛交情颇深的李昆和甘凤池推上十三省总镖头的宝座,使胤禛得以暗中操控武林;胤禛举荐门人年羹尧、童林查办剑山蓬莱岛,剿灭英王势力,不仅使胤禛赢得为国举贤、知人善任的美誉,还使胤禛的门人年羹尧执掌兵权在外,极大增加了胤禛夺嫡的筹码。但童林是悟性极高的人,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也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江湖”与“庙堂”没联系不行,联系过紧也未必是好事。在名誉和地位都有了的时候,童林也萌生了“急流勇退”的念头(这其中还要归功于欧阳修与吕留良两位高人的指点),因此并未完成胤禛交代的“刺杀十四皇子胤禵”的任务,使胤禛大为失望,也加重了胤禛对童林和群侠的疑心。《童林传》后半段,胤禛设鸿门宴,“毒酒害群侠”,与童林撕破脸皮,公然决裂,使童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评书后半部分,童林反抗胤禛,付出的代价无比惨烈,但我个人认为这正是童林找到自我、脱胎换骨的真正开始,至于原因为何?咱们下回再说。


童林传后续40(童林传之今日的恩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