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人物故事,分享职场法则;

学古人智慧,思考处世哲学!

——懒虫

一般人60岁不是退休养花草就是进养老院打太极,可姜子牙70岁才迎来事业的转机。只要活得久(据说姜子牙活了139岁),70岁还是正当年。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1)

姜子牙影视形象

从个人机遇来讲,姜子牙简直就是个奇迹,前半生穷困潦倒,后半生犹如开挂,得周文王赏识后,成为周的太师(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帮助周武王伐纣,又被封为国师(相当于国家总理兼三军统帅);灭商成功后,又被分封到齐国为王,活成了人间传说的神。

姜子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活得够久,只要事业心不死,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2)

姜子牙的《六韬》

姜子牙到底有多牛?

姜子牙,又名姜尚,又称师尚父,太公望,齐太公,吕牙。炎帝的后裔,是炎帝的五十四世孙,伯夷三十二世孙。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家奠基人,齐文化的创始人,儒、道、法、兵、纵横皆追溯他为本家起源,后世尊称他为“百家宗师”,“兵家始祖”、“千古武圣”、“众神之神”。

他所著的《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西方的一些论著把他称为“东方谋略始祖”,把他列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25位谋略家”之首。

民间把他当成驱邪扶正的偶像,全能全知,民俗正义的化身,甚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姜太公在此,百事大吉”的说法。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3)

姜子牙影视形象

70岁以前到底有多衰?

民间谣传姜子牙贫寒出生,历经磨难后功成名就,而实际上姜子牙的家世十分显赫,祖先在舜帝时就是贵族,帮助大禹治过水,后因有功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姜子牙又名吕尚。

据说他父亲姜发,曾做过殷商文丁帝的御林军大将,后因犯了错才被削职为平民,回乡种地,四十多岁才有姜子牙,所以姜子牙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败了。

尽管家里境况大不如前,姜发还是没有放松对姜子牙的培养,送他到外地求学,然而等姜子牙学成归来发现家里旧宅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父母已然不在甚至连尸骨都不知安葬在何处,顿时心酸不已。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4)

姜子牙与马氏的影视形象

姜子牙因无处安身,就去投奔自己的好朋友宋异人。朋友久别重逢,自然是开心不已,当晚接风洗尘,敞开心怀,畅饮数杯。

了解完姜子牙的处境,估计宋异人当时心情有点复杂,于是就说:“你肯定也不想靠着朋友救济过活,你也老大不小了,不如找个落脚的地方安个家自食其力?”姜子牙自然是点头称是。

于是宋异人又热心的说:“离这里不远有个马家庄,庄上有个员外,他闺女,年68岁,还是个黄花大闺女,与你结亲成家且不两全其美?”姜子牙想了想,答应去马家庄做赘婿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5)

影视作品中姜子牙在朝歌开店

马氏看姜子牙是个读书人,欣然同意这门婚事,然而结婚没多久,她发现这个姜子牙整天只知道看书,什么都不会。

让他去孟津开店卖肉,老是被‘地头蛇’敲诈,总亏本;让他去朝歌开店卖饭,又总遇到地痞、贪官吃饭不给钱,还是亏本;后来又让他去卖面,人还没进城,面就被急行的御林军撞洒了

本想拾起来些以减少损失,结果一阵东南风扫地,一干二净,人还不小心撞到旁边墙上的木橛子,头上扎了个窟窿,鲜血直流,晕死过去。

然而命运给姜子牙的磨练还不仅如此,在他晕倒时,正好被抓民夫的官兵当成苦力抓走修王宫了,干了几个月的活,姜子牙不仅没拿到工钱还经常挨打,后来趁着看守不注意,才逃了出来。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6)

于和伟扮演的姜子牙卖面

百无一用是书生,马氏实在受不了姜子牙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于是就把他扫地出门,这就是后来‘覆水难收’典故的由来。为了维持生计,姜子牙只能靠在街上给人相面算卦讨生活。

终于有一天姜子牙在街上遇到王子比干,对方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把他推荐给商纣王。

这下能一展抱负了,姜子牙十分高兴,整天追着商纣王提建议,纣王哪受得了啊,好几次差点把他砍了,最后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地方当个小吏。

才能得不到施展,姜子牙愤而辞职,避祸去了渭水河边隐居。

这就是一个老屌丝年七十还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奇人之所以奇,就是因为他们虽然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被社会多方面毒打,但是心志却始终坚定,有常人所不能有的恒心和决心。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7)

姜子牙与周文王

周文王背姜子牙走808步是真的吗?

很多人知道姜子牙都是因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据说周文王打猎遇到直钩钓鱼的姜子牙,觉得他不同凡响,于是请他出山助周伐纣。

姜子牙为了考验周文王故意说自己身体不好,周文王急忙表示可以背他下山(也有人说是帮他拉车/抬轿),于是背着他走了八百零八步,姜子牙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当场表示会保周朝江山八百零八年。

这件事是真的吗?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8)

周文王姬昌

堂堂一国诸侯王,见个奇怪的陌生人,二话不说就请他回去当军师,没面试没考核,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周文王脑子没坏,那么他就是有先见之明,又或者是个穿书者,还是穿的《封神榜》,否则绝对不会背姜子牙。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姜子牙在朝歌做生意时就小有名气,他学识渊博,熟读兵书,善用权谋,又有治国之才,商朝不少重臣名士都来与他探讨时事学问。

纣王荒淫无道,昏庸残暴,姜子牙报国无门,开始将眼光转到西岐,因为不确定周文王是不是真正的明君,就故意跑到西岐西北山区的磻溪(渭水边上)住下来,等待时机。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9)

周文王姬昌与群臣

此时的周文王刚在灵台举办完阅兵仪式,正愁军师一职没人,召集太子姬发、四子姬旦、文臣散宜生等人商议访贤之事。

几日后,访贤(招聘)先遣部队出发四处招人,姬旦和散宜生这个小组正好被分到渭水一带走访,毫无意外他们见到了姜子牙,巧的是散宜生与姜子牙还是旧识。

周文王之前被商纣王囚禁,是散宜生送美女和奇珍异宝给商的权臣费仲、尤浑,让他们游说纣王,才救出了周文王,而这个主意正是姜子牙给他出的。

可想而知,散宜生对姜子牙是多么的崇拜和敬重。两人见面,除了叙旧,肯定会聊天下局势,散宜生极力吹捧周文王(老板)的贤明和求贤若渴,同时又给姬旦讲解姜子牙的学识渊博和能干。

就这样两方人马一拍即合,一起策划了一场“姜太公钓鱼”和周文王礼贤下士的招聘秀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10)

周文王姬昌

某日,周文王看天气不错准备出去打猎,叫来散宜生占卜,姬旦拿起签说:“所获非龙非鹿,非虎非豹,所获霸王之辅。”

周文王一听,顿时高兴不已:“跟我梦中所见相同,看来会遇到经国之才。”

一行人出发沿着渭水而行,没多久碰到两个水边玩耍的孩童唱:“洗耳不闻亡国音……”

周文王忍不住好奇就问:“不知是谁所教啊?”

孩童答道:“顺河往西一渔翁。”

姬旦连忙上前问道:“父王,洗耳不闻亡国音,是传说帝尧在深山遇到一隐士,他们讨论国家大事非常投机,尧就想把王位禅让给他,隐士吓得捂住双耳忙跑到河边清洗,是这个故事吗?”

周文王回答:“就是这个故事,这说明隐士不愿出山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是咱们周族人的传统啊!”

姬旦在前引路,姬发和散宜生跟在周文王左右,几人一边说一边往西走,忽然传来朗朗吟诗声:

惊雷作兮闪电掣,

蛟龙腾兮凤鸟折。

倘有仁者举贤来,

西风起兮东风撤。

这不是暗语我西岐兴起商纣即将灭亡吗?周文王按耐住激动的心顺着声音,绕过竹林,就见到一须发全白的老者坐在溪边垂钓,仔细观察竟然用的直钩?!果然不是寻常人!难道这就是卜卦中说的霸王之辅?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11)

影视作品中周文王“背”姜子牙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了。为什么散宜生不直接将姜子牙推荐给周文王呢?史料中的周文王是个谨慎之人,不轻易相信他人,而且极其痛恨商纣王。

要知道姜子牙曾做过商纣王的官吏,想要快速得到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仅靠满腹经纶是不行的,还需要契机。没有契机就制造一个!

接下来的发展就顺理成章了,周文王对姜子牙进行一对一面试考核。姜子牙接着提了几点建议,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 周现在北有犬夷,南有黎国,中有崇虎,东有商纣,西岐丘多地薄,作为京城不适合,建议迁都地肥物博的镐京;

第二 献洛水以西的地给商纣王,迷惑他,稳住他;

第三 兼并周边小国,包括黎国,犬夷,扩大地盘;

第四 集中兵力干掉崇虎,消灭潜在威胁;

第五 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就可挥师朝歌了。

接着姜子牙拿出手札(后来《太公兵法.六韬》的初稿),讲了治国之道,为君之道,重点讲解带兵打仗的策略,尤其是八卦阵和八卦兵阵。(应聘时要根据岗位需求重点展示自己的才华。)

周文王简直不要太满意了,当场录用,让姜子牙即刻收拾行李跟着一起回西岐,在回城路上,还热情邀请姜子牙跟他一起共乘撵车。

姜子牙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只要事业心不死)(12)

姜子牙与牧野之战

毫无疑问,这场特招是成功的,双方都很满意。周文王留下访贤遵贤的好名声,姜子牙也借此抬高了身价。所以说,共赢才是王道,“看破不说破”是职场最高智慧!

自此,姜子牙的人生犹如开了挂,做军师太师,联盟军大元帅,齐国国君……辅佐四代国君,一路逆袭,留下千古美名。

结束语

想了解姜子牙辅政治国治军的思想,可以去读一下他的《六韬》,懒虫看完后会忍不住怀疑人生,什么孔子的天下大同,什么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是人家姜子牙玩剩下的。

我严重怀疑此人来自异世,难怪世间传闻说他是众神之神,他那些超前的思想根本不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大环境下能产生的东西,只能说不愧为先知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