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国演义》黑化周瑜成为网络上主流观点,但是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三国演义》赋予周瑜更多的智谋的表现,在性情上也谈不上黑化,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还有所提高。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

周瑜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汉末三国时期人物,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物。不过这个人物身上往往有很多的争议。因为《三国演义》的描述,让周瑜的文学形象出现了两极化,一方面足智多谋,一方面小肚鸡肠。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为了反衬诸葛亮,将周瑜进行了贬低。 这个看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小编认为还有待商榷。后世的文学作品拔高了周瑜的能力,贬低了周瑜的性情。仅从《三国演义》来看,小编认为周瑜的性情也不算特别黑化。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2)

小说作品中周瑜能力的拔高

小说作品反复强调周瑜逊于诸葛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对周瑜的能力的拔高也是相当明显的。在《三国志》当中的周瑜是一个偏向于统帅的形象,在智谋上并没有特别多的突出的表现。当然诸葛亮也是一样,他们的层次其实还要高于谋士这个层次。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3)

我们来看看周瑜的成名战:"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两次战役对三国时期历史的意义都很重要,尤其是"赤壁之战",也是足斤足两地体现了周瑜的军事能力。不过这个过程却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那样精彩。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4)

"赤壁之战"中,发现曹操军舰首尾相连,献上并且执行火攻之计的人是黄盖;"南郡之战"中提出分出一支奇兵活跃在曹仁后方,阻止曹操集团支援江陵的人是刘备,执行者是关羽;曹仁分兵围攻夷陵的甘宁时,也是吕蒙献计救出甘宁,并且利用封锁道路的手段夺取三百匹战马。

周瑜在两次战役中为数不多的微操,大概是《汉末英雄记》中记载的"浦口之战",周瑜趁夜烧了曹操几千竹椑。但整体上还是远不如小说中来得惊艳。小编并不是否定周瑜的能力,身为上位者就是要充分利用部下的力量,各司其职,诸葛亮就搞错了这一点。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5)

《三国演义》中又给周瑜添加了很多桥段,将其塑造为一个智将。比如周瑜想到了火攻之计。不过《三国演义》还算厚道,没有剥夺黄盖的想法,只是晚于周瑜和诸葛亮;曹操派蒋干劝降周瑜,周瑜将计就计,使用反间计除掉张允、蔡瑁两个善于操练水军的刘琮降将,这个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通过丑化蒋干来突出周瑜的形象;而在"南郡之战"中,也给周瑜安排了诈死的计策,一举击溃了镇守江陵的曹仁。所以说在《三国演义》中极大拔高了周瑜的智谋。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6)

小说作品中贬低周瑜气量,但非个人恩怨

有人说《三国演义》中贬低了周瑜的气量,对他的性情进行了黑化。周瑜的气量被贬低不假,但是这并非是因为个人恩怨,与诸葛亮争强斗气,而是忠诚于江东集团的表现。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7)

首先我们看周瑜与诸葛亮接触的初期,诸葛亮用激将法劝说孙权、周瑜迎战曹操,又让周瑜坚定孙权的决心,周瑜的内心独白是诸葛亮智谋高自己一筹,"久必为江东之患",因此对诸葛亮起了杀心。而鲁肃建议让诸葛瑾拉拢诸葛亮到江东集团,周瑜的态度是"善其言。"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8)

《三国演义》中用这种转折的态度来描写周瑜的心理活动,相信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周瑜对诸葛亮的恶意并不来源于嫉妒,如果要是嫉妒的话怎么会希望将才能高于自己的诸葛亮拉入己方阵营,好压过自己一头呢?周瑜的恶意实则是来源于诸葛亮在其他阵营中对己方阵营的威胁。这并非是心胸狭隘的作用,反而是忠于孙权的表现。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9)

随后周瑜设计暗害诸葛亮,其动机也描述得十分清楚:"以绝后患耳"、"后必为我国之祸"、"此人决不可留"、"免生他日之忧"、"使我晓夜不安矣",这些是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对诸葛亮的思想活动,全部是预见到将来要与刘备集团竞争而非嫉贤妒能,相反他对鲁肃等人也一再强调诸葛亮强于自己,正视诸葛亮的威胁。这与心胸狭窄简直是云泥之别,小编认为《三国演义》根本没有黑化周瑜的历史形象。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0)

周瑜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

周瑜和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诸葛亮明显要高于周瑜一个档次,诸葛亮后期是蜀汉的实际领袖,比周瑜的地位要强很多。后世评价中,诸葛亮挂名文庙,武庙中更是位居十哲,而周瑜则在次一级的七十二子。当然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因为周瑜在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就去世了,还没有活到狭义的三国时期。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1)

周瑜暗害诸葛亮也并非空穴来风,不过和《三国演义》中的内容有很大差异。周瑜从始至终重视刘备集团的威胁。两家联姻结盟,刘备到京口见孙权,周瑜趁机向孙权建议禁锢刘备,分化刘备的部队,结果被孙权拒绝。周瑜在世的时候,也是牢牢占据江陵,压缩刘备的生存空间,避免刘备向益州发展。不过周瑜并没有太过重视诸葛亮,他在意的实际上是关羽、张飞这两个当世猛将。这个时期诸葛亮还没有太大的声望。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2)

至少在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多倾向于刘备集团,而周瑜有过针对刘备集团的表现,这也导致了他在文人笔下的"悲剧"。其实早在《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平话》中,周瑜的形象就已经确定下来:足智多谋但逊于诸葛亮一筹;处心积虑除掉诸葛亮。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3)

比如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用反间计的桥段,在《三国志平话》中也存在,不过人物有些微差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桥段,也是来源于《三国志平话》中的周瑜的表现。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4)

相对于才能,在性情上《三国志平话》对周瑜还是有所黑化。比如"赤壁之战"前期,周瑜不愿意挂帅出战,是因为沉迷于小乔,简直是迷惑行为;周瑜与其他人在手心写破曹之计,大家都写"火"字,唯独诸葛亮写"风"字,周瑜内心不重视诸葛亮日后的威胁,反而担忧诸葛亮与自己争功。这里的周瑜才是小肚鸡肠的形象。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5)

而《三国演义》在参考《三国志平话》的同时,修正了这种对周瑜的黑化,承袭了周瑜在智谋上的表现,相对于之前的文学作品,反而是提高了周瑜的形象。不过相应地也极大提升了诸葛亮的形象,还是要强于周瑜,这也是二者固有的文学形象,不是《三国演义》的原创。

三顾茅庐第三回中诸葛亮形象(34既生瑜)(16)

总而言之刘备和周瑜在小说中都被赋予一种足智多谋的形象,但是高低分明;周瑜的性情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经过过一个先抑后扬的阶段。虽然有别于历史,虽然周瑜成为衬托诸葛亮的工具人,但他的形象也因此更加丰富和鲜明,不能说《三国演义》黑化周瑜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末英雄记》、《东坡志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