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的书并不多,而带舌象图的又少之又少。

如在舌诊图下附有相应的病案及方解,实乃中医学子之所求。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1)

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于中医“望诊”范畴,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观察舌的变化,可以测知内脏是否患有疾病。正常的舌是淡红舌,薄白苔。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2)

舌诊脏腑分布图

舌的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心尖主候心肺疾病,舌边主候肝胆疾病,舌中主候脾胃疾病,舌根主候肾病。如果脏腑出现了异常,那在舌的相应部位一般会有所体现。

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深入研究舌诊,他们通过舌荧光检查、舌印检查、舌的病理切片检查、舌的活体显微镜观察、刮舌涂片检查,以及各种生理、生化、血液流变学测定等等,探索舌诊的奥秘。

我国历史上的中医舌诊书,比较有名的有《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等。《敖氏伤寒金镜录》中有36幅舌象图。《伤寒舌鉴》是清代张登所著的一本舌诊专著,书中载有120幅舌象图,以仲景伤寒六经辨证为主,按六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介绍了各种舌象。

马一森老师在《伤寒舌鉴》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方解、医案等内容,并依原图进行重新绘制,著成《伤寒舌鉴注释》一书,使原书更具实用性。

下面列举书中一例: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3)

白苔黄边舌

原文:舌中见白苔,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注释:邪热入里,三焦热盛,见舌中白苔、外有微黄。症必见烦热下痢,口燥咽干,小便黄赤,脉数有力。治宜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 9g,黄芩 6g,黄柏 6g,栀子 9g)主之。外有表证,内停水湿,也见舌中白苔、外微黄。症见恶寒,头痛发热,烦渴欲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水肿,霍乱吐泻,短气而咳,脉浮。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五苓散(猪苓 9g,茯苓 9g,白术 9g,泽泻 15g,桂枝 6g)主之。

医案:刘某,男,32岁。平日喜爱辛辣食物,喝酒吃肉。昨日背发一疔疮,红肿疼痛难忍,来我所就诊。患者体丰,自述平时身常长疮,牙龈出血,现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背疮红硬热痛,大便干秘,舌边黄中白,脉数有力。辨证属热毒内盛,气血瘀滞。《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予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 9g,黄芩 6g,黄柏 6g,栀子 9g,紫花地丁 15g,金银花 30g,野菊花 15g,蒲公英30g,赤芍 12g,连翘 15g,浙贝 15g,大黄 9g),泻心火而解热毒。三剂,疔疮不红肿,热痛减轻,大便也不干燥,继原方去大黄,减金银花 15g,蒲公英 15g,加玄参 15g,七剂,诸症痊愈。嘱其少食辛辣食物、少饮酒,多以清淡素食调养。

编辑感悟:原文内容极简,白苔黄边舌,后给出二方:解毒汤与五苓散。并未给出适应证,读者有无从下手之感。马一森老师指出见此舌有二证,一为三焦热盛,一为内停水湿。相应的选择黄连解毒汤与五苓散,并给出临床医案,使之成为一本可以使用的书。医者各有其见,具体如何理解使用,那就要中医学子们在临床中细细体悟了。

下面再附几张舌象图与原文与您分享: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4)

白苔中红舌

原文:此太阳初传经之舌也。无汗者发汗,有汗者解肌。亦有少阳经者,小柴胡汤加减。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5)

黄尖舌

原文:舌尖苔黄,热邪初传胃腑也,当用调胃承气汤。如脉浮恶寒,表证未尽,大柴胡两解之。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6)

灰黑尖舌

原文:已经汗解而见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有饮食邪热复盛之故,调胃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中关于舌诊(观舌知病巧用方)(7)

红中微黄根舌

原文:热入阳明胃腑,故舌根微黄。若头汗、身凉、小便难者,茵陈蒿汤加栀子、香豉。

《伤寒舌鉴注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马一森主编),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