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和膨胀的后果(紧张经营自信是什么)(1)

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自信,究竟是什么?

在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如果母亲一直是温暖、支持的,会强化孩子“我可以”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自信。

一个人,当他充分相信世界是友好的,自己是被他人喜欢的,同时,自己有能力做好想做的事情,这个人,必然是自信的。

这个场景你熟悉吗?

公司的选题策划会上,领导问:“谁来第一个说说想法?”,其实你已经为此准备了许久,也有自认为不错的点子,却迟迟不敢开口说话,你告诉自己“等等,别做第一个”。终于有人发言,你如释重负,却又有些责备自己“为什么我总是不敢做第一个呢”?

你觉得委屈,你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有想法、有创意,却总是开不了口,更不明白,别人哪怕想法一般,准备不充分,也可以自信地侃侃而谈。

可是,亲爱的,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来自于“我比你更好”!

而你,即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也被自己的局促与自卑打败

并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

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阐释了自信的真正含义:“人们所体验的自信取决于他们可以获得的信息中构建出的故事是否连贯。一个好故事的关键在于信息的连贯性,而不在于它的完整性。确实如此,你会常常发现,知道的信息不多会让你所知道的更容易契合一个合乎逻辑的模式。”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小时候参加考试前的场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都在各自谦虚,甚至还抱着书本继续完善,表示自己哪一科、或那一个知识点复习的不好,相反,成绩一般的同学却显得自信满满。

那个时候以为,成绩好的同学太谦虚、甚至有些虚伪。越长大,才越明白,懂的越多,才更知道自己在知识的领域里,还有多少不知,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相反,知之甚少的人,因为所看到的世界太小,才更容易盲目自信,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世界的全貌。于他们而言,太轻易便可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便更容易显得自信。

所以,永远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相反,懂得越多的人,才明白自己在知识领域、在探索世界的领域,有多么渺小, 面临着多少不可避免的局限。

因而,懂得愈多的人,往往表现出来愈多的谦逊。

真正自信的人,会依据情境调整自信的程度

有一期《圆桌派》,马伊琍谈起陈道明老师说:“在《我的前半生》中,陈道明老师其实是来客串(一位料理店老板)的,因为他的戏份、台词很少,很多时候是没有戏的,但是他不去休息,就永远站在旁边看,不提意见也不说话,就看你们怎么演。”

问及原因,陈道明老师表示:“表演是带有那种年代痕迹的。你带着那个年代感的痕迹,到现在的年代来演戏,很可能要脱节。所以要站在一个前辈的角度,但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来看正当年的人是怎么演戏。”

是陈道明老师对自己的演技不自信?大概不是。是他懂得,时代的进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每一代的特质,他需要调整自己,以免不被这个时代落下。

在一个年轻人为主的剧组,选择一个配角来演,然后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去观摩、去获得新的成长。这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自信。

相反,那些看起来事事自信满满,事事强调“我能行”的自信,却显得有些脆弱和虚张声势。因为太自卑,因为太怕别人看出自己“不行”,所以,硬生生给自己装上坚实的躯壳,催眠式的告诉自己、告诉世界“我能行”。这不是自信,相反,却是最深的自卑。

真正自信的人,表现为从容,因为他对自己的认可来自内心,不需要他人来确认,所以,不会显得用力过猛。同时,他们更加懂得,人无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以”和“不能”。

所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调高自己的自信,高歌猛进地去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调低自信,去虚心学习,充实自己。或者选择相信在这个领域内可以做好的人,去帮自己达成目标,都是可取的选择。这并不是示弱,而是对自我清晰的觉知和评估。

拥有弹性的自信,才是真的自信。

自信即是有所期,有所爱,却不盲目。

拥有爱的底气,相信世界值得被爱,相信自己被世界所爱,这是自信的底色。

懂得自己的局限,不过度自信,并能够根据情境,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自信的程度,这是自信者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质。

愿你,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