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燃灯校长”张桂梅一手创办的学校

——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

当初年仅17岁的她

从东北远赴云南支教

以坚韧不拔之志

忍受病痛,倾其所有

只为能够改变山区女孩的命运

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以梦为马,草木为发,大地为家

靠着单薄的身躯

托起了大山沉甸甸的希望

“大山可以挡住你的视线

但是不能挡住你的梦想、你的斗志”

带领学校走上正轨

影响一方教育观念的陈立群校长

在大山里奏响“放牛班的春天”

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梦想

是他朴实而真切的追求

他是大山里的教书人

脚踩黄土地,口述新知识

只为能够和孩子们一起

绘出光明美好的未来

龚自珍有诗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他以“落红”自喻

抒发了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

而教书育人者

又何尝不是“落红化春泥”?

三尺讲台,育桃李三千

十载风雨,换十万栋梁

在《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的舞台上

传唱人朱桦便借一曲《春语》

唱响为人师者大爱无私的落红精神

龚自珍诗词大全朗诵(经典咏流传祖国何以)(1)

清代的龚自珍

与林则徐是多年好友

同为“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龚自珍十分支持好友“虎门销烟”

曾写《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阐述自己对禁烟的看法

更加坚定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彼时王朝早已江河日下,大厦将倾

而他自青年时代起

便意识到封建统治的问题所在

龚自珍的理想抱负无法付诸现实

忧患久积于胸,遂吟咏成诗

1839年他辞官离京,回归故里

写下《己亥杂诗》

1841年春,他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执教

同年3月,因父亲龚丽正的离世

龚自珍又兼任了原由父亲

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讲席一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退隐官场的龚自珍

将希望寄托在新一代人的身上

用思想启蒙民众,提振国民精神

只有为国家培育好下一代

才能迎来生机无限的春天

龚自珍诗词大全朗诵(经典咏流传祖国何以)(2)

龚自珍在诗中所歌颂的落红精神

回顾其一生,便能寻得踪迹

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成就

可以说是离不开老师宋璠的教导

龚自珍与宋璠二人

既是师生亦为知己

1802年,宋璠因选拔贡生前往京师

初寄居刑部员外郎戴敦元家

后由戴荐,任教席于龚家

教读龚自珍

1804年,他应顺天乡试

中举后仍留在龚家任教

曾命龚自珍作《水仙赋》、《辨知觉》等文

但此后宋璠却再也没有考中科举

怀才不遇的他

年仅33岁便郁郁而终

龚自珍在整理老师生前的破旧箱子时

惊讶地发现了近百万字的文稿

不禁感慨万千

追忆起年少时跟随宋先生求学

一同挑灯夜读的往事

落红化春泥,更把花儿护

在后来所写的《己亥杂诗·其五》中

或许同样暗含着他对宋先生

无限的追思与感激

如今,在神州大地上

有一千多万名人民教师坚守岗位

为学子们点亮未来的路

落红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身上

得到传承,并延续至今

廖昌永在现场深情追忆了

自己的恩师

一心扑在学生身上

一年中最难过的事情便是放假

让她觉得仿佛“失业”了

还曾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过长

竟惹得儿子“吃醋”

廖昌永感叹道

因为现在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才能更加真切地意识到

作为老师最大的心愿

便是能够看到每年的“遍地芳华”

龚自珍诗词大全朗诵(经典咏流传祖国何以)(3)

节目现场也连线到了一位云观众——

支教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马山县马山电白小学的汪鹿鸣

他说最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

孩子们能够触动到他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

或许经历了一天的辛苦工作

会让人感到十分疲惫

但只要每天都能看见孩子们来上学

送他们放学,和他们逐一击掌

一天的倦意便能立马烟消云散

龚自珍诗词大全朗诵(经典咏流传祖国何以)(4)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他们两袖清风

汪鹿鸣老师前往山区

用知识和关爱

丰富了孩子们的生命

龚自珍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驱战士

却愿意为了教育事业献身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召唤时代“睁眼看世界”

假若当一朵红花

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

何尝不选择做一抔泥土

让千万朵花盛情绽放

龚自珍诗词大全朗诵(经典咏流传祖国何以)(5)

人的一生中

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

他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却甘愿做人们求学道路上

平凡的“无名”英雄

他们有理想,有情操

有仁爱之心

有扎实的学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它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能够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感谢全天下为了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而献出青春与热血的人民教师

感谢他们的坚守与付出

让祖国得以“遍地芳华”

(编辑 汤嘉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