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向来被称为电影史上的奇迹年。因为在这一年,不论是欧美电影还是国产电影,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其中最值得推崇的一部,就是《肖申克的救赎》。从1994年上映至今,仍以9.7分高居豆瓣高分电影榜首,不愧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肖申克的救赎三个人物)(1)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青年银行家安迪因被判涉嫌杀害妻子和情人而入狱。在这个黑暗无边、罪恶重生、压制人性的监狱里,安迪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希望与信念,终于用一把小锤子,花了二十年时间挖出了一条向外的通道,走向了自由人生……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安迪个人的自由抗争史,实际上,这部“自由”命题的电影,是关于安迪、布鲁克斯、瑞德三个人的。

一、布鲁克斯:身体与精神对抗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肖申克的救赎三个人物)(2)

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已经被关了50年,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坏消息”:马上可以被假释出狱了。他惶惶不安,不知所措,不惜以故意伤害狱友来换取继续坐监。

但他害怕的那一天还是到来了。他走出了监狱,进入了社会,却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社会,无法安放自己那颗惴惴不安的心与身体。他终于忍无可忍,在旅店里上吊自尽。

布鲁克斯的悲剧,是瑞德所说的“体制化”的结果。监狱通过各种暴力方式使人丧失自由意志与信念,把人驯化成毫无差别、泯灭人性、只会听话的躯壳,消灭一切的自我人格:一切由“体制”决定,而不是“人”来决定。

著名人格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布赖恩·利特尔在《突破天性》里提到,自由特质是人在追求特有动机形成的人格,这些特有动机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抱负、承诺和个人计划,它的来源是特异而独特的,是一种后天塑造的人格。

布鲁克斯虽然身体获得了自由,但他已经成了一部按指令运行的机器,一旦没有了指令,需要自己去运行时,身体的自由就成了束缚。看起来他是自由了,这种自由却把他推向了死亡。

其实他的精神早就死亡了。他感觉只有在监狱这种封闭、言行丝毫不能出格的环境里才是舒适的、自由的,却没有认识到,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自由只是一种假象。没有自我人格,就没有自我意志,也就没有了在真正自由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精神能力。

布鲁克斯身上的自由与安迪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身体自由了,精神却被束缚了;一个身体被束缚了,精神却是自由的。也就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放弃与坚韧。

禁锢我们的,从来不是我们的肉身与环境,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是“我是谁”的内心拷问。

我们的环境往往会成为我们的体制,我们会主动地寻求被“体制化”。不愿意学习新东西、不愿意换工作、不愿意结交新朋友、不想搬家,甚至不想换手机、不想换开会时常坐的那个位置……当沉湎于无需思索即可做出习惯性动作时,觉得那是自由的,这一方面是耽于安逸,另一方面是惮于责任的承担。没有责任承担的自由不是真自由。

瑞士学者伊夫·博萨尔特《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中写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应该是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为我们的选择负责。”

萨特则说:“人的本质是自己作出选择,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

当我们追寻自由时,是否只是追求身体的自由?是否内省确认我们内心的真正需要?是否是基于责任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需要?若不是,那追求的自由就可能成为人生的陷阱。

二、瑞德:接纳真实自我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肖申克的救赎三个人物)(3)

安迪刚入监时,跟瑞德说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满不在乎又带讥诮地说:“肖申克这个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无罪的。”但这不表明他真心认罪了。

影片展示了瑞德三次假释的面试现场,前两次均被拒绝。

瑞德的第三次假释面试,是在他服刑四十年时。

当面试官问他是否为自己曾经所犯的罪后悔时。瑞德的回答是: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那个年轻的,放下重罪的蠢孩子,我想和他谈谈,我想和他谈谈人生道理,告诉他是非善恶,但我不能,因为那个孩子早就已经不见了,只剩下这位耄耋老人孤身一人,我必须得接受现实,改过自新?都是胡说八道的,你继续给表格盖戳吧,年轻人,别浪费我时间了,跟你说实话吧,我才不在乎。”

心理师武志红在《真正的自由——人格的自由》一文中说: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这次,瑞德的回答不再官方和机械,他已经认真思考了自己的过错。他没有说悔改,而是后悔。后悔是悔改的前提,对犯的罪没有后悔,就不可能改过自新。对真实的自我没有承认与接纳,就不可能有从心而发的改过。

从瑞德的回答中,能看出他开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一次,不抱希望的瑞德假释被批准了。

因为,瑞德不再是那个在监狱里如鱼得水、什么都看透、“什么都可以买得到”的“我”,而是从安迪、狱友甚至监狱管教人员身上反照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认清了真正的自我。

自我意识不是“本我”的评价体系,而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中确立了“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依据别人对本人的看法和评价而开展起来的,从“别人”这面镜子中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构成了自我意识。

瑞德即使没有被假释,他也已经自由了。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他放下了,放下了一定要出去的执念,承认了对过往的无力感,不再去做无谓的辩白与努力。他不在乎是假释是否被批准,只有他被犯下的罪惩罚、受到良心的谴责才是他的审判。他接受了那个真实的自我。

三、安迪:追求内心安宁感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肖申克的救赎三个人物)(4)

与安迪同时入狱的胖子嚎啕大哭,他因为没有听从狱警长海利的制止而被打死。没有知道他的名字,也没有一个人在乎——不在乎别人,也不在乎自己。因为在肖申克这所监狱中,活着的只是一具躯壳,完全没有自我。

这正是监狱“改造”人的目的。安迪看穿了政府对监狱里所有人的险恶用心,终于也对自己的冤案通过正常渠道扳回的可能性绝望,真正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

安迪的救赎不单单是身体获得自由,他的价值追求是内心的安宁。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他真正的自由。

他的内心安宁感构建于:

1、点亮心中的希望:安迪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在监狱里消磨时光,而是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帮狱警们处理税务问题,为狱长洗黑钱,扩建图书馆等。安迪所做的这些努力表面上是在为狱长帮忙,实际上是为自己在狱中,以及为越狱后重新生活留下希望。

这个希望,不是外在的,更是内心的。他在狱中的所为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责任的承担,以换取内心的安宁,这些都是他对自由追寻的有机构成。

苏联作家特罗耶波尔斯基说:“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安迪不断工作,就是不断点亮自己心中的希望,这些希望孕育出巨大的能力,推动安迪创造奇迹。

2、对自我内心“罪”的救赎:他有罪吗?从法律角度来说,没有,他不需要赎罪。但是他说:

对,是我杀了她,虽然不是我开的枪,但是我害她离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这是电影台词“涉过肮脏污河,涤尽罪恶,在彼岸重生”的真正含义所在。他要为自己对妻子犯下的道德、情感与良心的罪而赎罪,以此来换获得内心的安宁,获取真正的自由。在第十二年时越狱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为了赎罪,过了八年才越狱。

在他看来,自我内心安宁感自由的实现,比身体的束缚早日解除更重要。牢狱之灾是他应得的,他用二十年的时间赎回了内心的自由。

纳尔逊·曼德拉在南非监狱坐监27年,出狱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把心放下,解除了心的束缚,才有真安宁。没有悲愤与怨恨,没有歉疚与负罪,才是真自由。否则,身体出来了,心还在狱中,那不在安迪的救赎计划之内。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是圣者,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坚韧与执着、希望与信念。他救赎的不只是他自己,不只是狱友,还有今天这个时代每一个被影片所打动的观众,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自由的精神救赎之路。

结语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肖申克的救赎三个人物)(5)

1994年的美国经典电影,除了《肖申克的救赎》,还有《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狮子王》等,而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在突出以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外,同时通过对人物精神与灵魂的刻画,来体现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类救赎之路的探讨。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每个人都在用一生实践自由之路,在与这条枷锁作斗争,都走在自我救赎之路上。

《肖申克的救赎》从老布鲁克斯的没有自我就没有自由、瑞德的接受自我才是自由的开始,到安迪的自我内心的安宁才是真自由,通过三个人物的命运塑造,呈现了三种关于“自由”定义,最终想要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真理:每个人内心的自我救赎、有安宁感的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我是@以航情感故事 ,如果你也喜欢经典电影,一起来探讨分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