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闵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

湖北当阳“沮漳沃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周新仕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经陇南入蜀。在一家老小向成都进发、经过一处叫五盘岭地方的时候,杜甫写了一首叫《五盘》的五言诗。最后四句是:"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成都虽好,但这里没有弟妹,毕竟不是家乡。杜甫人在流浪,心在天堂。对于一生颠沛流离、仕途失意的晚年杜甫而言,家乡、亲情比什么都重要。暮年的杜甫,终于回归到了人生的本真状态。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2)

杜甫画像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关照下,杜甫在成都谋取了一个小吏的官差,搭建了一座可以勉强遮风挡雨的草房,于此度过了他一生难得的4年安定岁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诗篇,就是这一时期的诗作。但成都毕竟不是家乡,并非久留之地。严武病逝后,杜甫打算离开成都东下。临行前,也就是唐广德元年(763年),他给剑州刺史写了一首告别的诗:《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中"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一句,透露出了他此次东行的目的地:荆南地区的当阳县。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3)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计划在春光明媚的时候抵达当阳。之后,杜甫便沿岷江东下。当抵达平羌码头时,杜甫写了一首《宿清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的五言诗,最后两句再一次点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地:"浩荡前后间,佳期付荆楚"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想像的一路春光回到洛阳的情景已黯淡了许多,因为洛阳没有他思念的亲人。而荆州府、仲宣楼却一直让他魂牵梦绕,辗转反侧。

  可是天不遂人愿。在夔州也就是现在的奉节,杜甫遇到了故人柏茂林,时任夔州都督。在柏都督的照料下,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了两年,与亲人在荆楚相聚的"佳期"只能延后了。

  在第二年,也就是唐大历二年(767年),在杜甫夔州橘园的橘花次第绽放的时候,杜甫的胞弟杜观专程赴夔州看望杜甫。异地亲人相聚,杜甫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写了一首名为《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的五言律诗。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胞弟杜观因避安史之乱,从长安南下到了当阳。在看望杜甫后,杜观将辗转北上关中蓝田迎娶妻子,然后再返回当阳。杜观是打算在南方当阳长住了。杜甫在诗中劝他不要在北方滞留,速回南方当阳相聚。在这首诗的第二首,杜甫写道:"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仲宣楼也就是东汉才子王粲所登的当阳城楼,《登楼赋》就是王粲登上当阳城楼后所写的传世名篇。杜甫估算杜观来回的时间,计划八月份乘舟东下荆州,与亲人在当阳相见,诉说相思之苦,在仲宣楼上一醉方休。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4)

今日夔州(奉节)。

  在一个夏末的夜晚,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望着江边密密麻停泊的小舟,杜甫触景生情,掩上柴门,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了一首叫《夜雨》的五言律诗。结联两句是:"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原来八月份乘舟东下荆州的计划,可能由于疾病缠身和其他种种原因而推到了冬季。杜甫心中念了无数遍的"佳期",就是在让王粲伤感的沮漳流域与亲人团聚之时,在仲宣楼上不醉不归。杜甫这一生漂泊的孤舟,要停泊的岸边就是荆州府西北方向的当阳县。

  原来约定的八月未能成行,让杜观有些放心不下,于是给杜甫写了一封书信,催促其尽快动身东下。接到杜观的催促信,杜甫写了一首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诗的头两句是:"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从这两句不难看出,杜观在当阳已生活了较长时间,不仅置下了房产田地,生活也很稳定,因此才数次书信邀约杜甫到荆州当阳相聚。很显然,当初杜甫从成都沿岷江东下的目的地就是当阳。这一段旅程虽不顺利,屡屡受阻,但对杜甫而言是温暖的。迟暮之年的杜甫,倍尝人间冷暖,早已没有了当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少年轻狂。他看到了太多的人生苦难与艰辛。亲情,对需要扶着拐杖才能行走的杜甫而言,显得弥足珍贵。晚年杜诗的沉郁顿挫,对亲情的渴望,是衣食无忧的李白所无法理解的。同是出三峡,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身轻松,而杜甫则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步履沉重。人生际遇、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两个人不可能走在一条线上。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5)

瞿塘峡。

  当然,与胞弟杜观等族人相见,并非杜甫当阳之行的唯一目的。杜甫不只有亲情,还有家族的荣耀,更有家国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让晚年杜甫心心念念的当阳,不仅只是战乱中杜氏族人的避乱之地,也是杜氏家族的中兴之地,更是其先祖杜预建功立业的封候之地。当阳,在杜甫心中,与长安、洛阳、襄阳具有同等的份量。在这个南方小县,落魄的杜甫可以重新找回几份人生自信。

  杜甫的出身,是北方的大士族,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历经千年而不倒。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6)

楚国郢都遗址——湖北当阳市季家湖。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周新仕摄

  家族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楚国郢都所在的沮漳流域挖到的。在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前510年),杜甫的先祖杜泄还只是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大贵族中叔孙一族的家臣,家族还名不见经传。后来叔孙豹病逝,因葬礼规制,杜泄得罪了季平一族。为避杀身灭门之祸,杜泄只得带领家人逃到楚国郢都,投奔楚昭王。楚昭王见杜泄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收留了他。到了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时期,杜泄的后人开始得到楚王室的器重。此后,家族在楚国历代为官,官至楚大夫的就有两人,由此奠定了家族千年繁盛的基业。杜甫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奉儒守官"传统的士族家庭,对此自然是清楚的。杜甫在给他的二姑母写的墓志铭里曾提到他的家世:"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远自周室"中的周室,指的就是春秋后期家族在楚国奇迹般的崛起。可以说,是沮漳流域成就了家族后来的辉煌。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7)

楚国郢都遗址——湖北当阳市季家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奥摄

  楚亡以后,家族只好北迁。在秦汉两朝,家族照样混得风生水起,历朝历代为官。屡建奇功的秦国大将军杜挚,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均为杜甫先祖。东晋南渡时,家族南迁至湖北襄阳。入唐以后,杜甫的曾祖父也就是杜审言的父亲任巩县县令,杜甫这支由此定居河南巩县,故杜甫亦自称为巩人。

  杜甫最崇敬的先祖,主要是杜预,其次是杜审言。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对华夏历史曾产生了深远影响。杜预曾任曹魏政权的尚书郎一职,是司马昭的高级幕僚。西晋建立后,杜预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后任镇南大将军,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太康五年(285年),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8)

杜预画像。

  杜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真正终结者。在杜预任镇南大将军的时候,西晋并未真正统一,三国也并未真正归晋,孙吴政权仍控制着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但国力远比西晋要弱。当时的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杜预驻守的襄阳为北荆州,孙吴掌控的江陵为南荆州。杜预任镇南大将军之始,也是孙吴走向灭亡之时。在杜预的反复劝说之下,一直优柔寡断的晋武帝司马炎最终下定决心,于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发动了灭吴之战。

  在这次战争中,杜预虽只担任西线指挥,但他的夺取荆州之战却对整个战局起到了一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杜预对荆州发动的致命一击,就是杜预驻在当阳的部众所为。荆州一失,孙吴政权再也没有了一战之力,兵败如山倒。在成功夺取江陵城之后,杜预接着挥师东进,迅速掌控了长江中游地区。与此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一举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今广西、广东一带,后来元朝时期的湖广地区尽在杜预之手。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居功至伟,对战争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场战争,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大一统。这一场战争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杜预因屡出奇兵,战功显赫,被晋武帝封为当阳侯。沮漳流域可以说与家族颇有缘份。这一战,还顺便产生了一个成语:势如破竹。"势如破竹"即出自杜预之口。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9)

河南巩县杜预墓。

  在南北两个荆州合成一个荆州之后,杜预继续镇守荆州。在此期间,杜预兴利除弊,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既解决了汉水流域万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和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问题,荆州百姓称其为"杜父"。《晋书•杜预传》中记载了一首荆州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其中有一句"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可见杜预在荆州民众中威望之高。

  杜预不仅有"杜武库"之称,还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素有"文圣"的美誉,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同样镇守过的关羽均无法与杜预相比。当后人一遍又一遍在文庙和武庙祭拜杜预的时候,关羽还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并没有后来的耀眼光采。到了清朝,关羽的忠诚被清朝当政者相中了,于是关羽鲤鱼跳龙门,一跃成为与""齐名的""。杜降关升,不能怪杜预本人,只能怪杜预生错了时代,不该生逢积贫弱小、丢了半个江山的西晋。

  杜预的出现,标志着家族正式走进了华夏历史发展的进程之列,成为北方望族。晋唐两朝历史如果少了家族,将大为逊色。

  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有着"半个完人"之称的杜预,一直是杜甫的人生标杆。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以及家国情怀,均来自杜预。可以说,这位先祖,给予了杜甫无尽的精神动力。在杜甫30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的散文。从文章开头的"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验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来看,杜甫是杜预的十三世孙。因杜预墓在洛阳城东的首阳山南,杜甫也曾在首阳山下筑室而居,以示"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希望自己能像这位先祖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是,杜预人生所达到的高度是杜甫所无法企及的。杜甫无论怎么努力,也没能活成杜预那样。杜甫注定了只能做一个穷困潦倒的行吟诗人,当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人,一辈子生活在杜预的阴影之下。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0)

杜审言画像。

  杜预并不写诗。家族以诗言志,自杜审言始。没有杜审言,也就可能没有后来家族的"大杜小杜"。

  即使没有杜观的邀约,或者说没有杜观寓居当阳这一情况,杜甫可能也会有这次当阳之行。杜甫的当阳之行,既是探访亲人的温暖旅程,也是祭拜先祖的朝圣旅程。杜观之所以定居当阳,可能也与这位杜氏先祖有关。

  唐大历三年(768年)正月中旬,杜甫乘舟东下,于阳春三月来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荆州。这一次,杜甫想像中的"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洛阳变成了当阳。按照我国研究杜甫学者的一致观点,从夔州乘舟东下后的杜甫在荆州逗留了至少半年的时光。这半年的大多数时间,杜甫应该就是在当阳度过的。在江陵城稍作休整、凭吊宋玉宅之后,杜甫一家乘舟溯沮漳河而上。在夕阳的余辉将沮漳大地染得一片金黄的时候,杜甫弃船登岸。当他站在先祖杜预的封候之地——当阳地面上的时候,杜甫一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有些失神。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1)

荆州古城。

  人的一辈子就是一段旅程。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需要休息,需要诉说,需要一个温暖的港湾。此时的当阳对杜甫而言,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可以诉说的地方。他见到了众多久别的亲人,听到了久违的来自北方的乡音,倍感亲切,又恍若隔世。令杜甫没有想到的是,他还见到了来自长安、洛阳的一些故交。唐朝中期,北方哀鸿遍野,南方却一派祥和。为避安史之乱,这一时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北方汉人南迁,当时的江陵地区是北方汉人特别是名门望族南迁的首选之地。整个唐朝,当阳均隶属江陵府。刘昫在《旧唐书》卷三十九记载了此时江陵的盛况:"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指荆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的驻地就在江陵城。文中的"襄、邓",指的是北方的南阳盆地,"两京"指的是大唐的长安和洛阳两座都城。唐中期的当阳地处荆南腹地,是江陵城的后花园,也应该如江陵一般,"井邑十倍其初",成为藏龙卧虎之地。

  杜氏家族到了唐朝中期,杜甫一脉虽然式微,但底蕴还在。其祖父杜审言在"两京"人脉甚广,余威犹在,影响不可小觑。而杜氏家族杜牧一脉正如日中天,杜牧祖父杜佑还做了三朝宰相。杜甫每到一地均有朋友接济,一是杜甫的才华,二是杜氏家族和杜审言的面子。杜甫在当阳,应该也有不少故交的接济。无论怎么说,杜甫在当阳过得不会比成都、夔州差。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2)

民国时期当阳县城东门楼子。牛军供图

  虽然如此,杜甫心情并未有多少好转。在当阳,杜甫似乎并没有找到多少慰藉。在亲人重逢的短暂欢乐之后,杜甫再一次陷入了大悲悯的情怀。在即将离开当阳的时候,杜甫写了一首三十联的《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五言长诗,其中一联是:"苍茫步兵哭,辗转仲宣哀。"杜甫在当阳并没有陶醉于先祖杜预的荣耀,感受更多的反而是王粲登上当阳城楼后的哀愁。沮漳平原虽然富庶,一派祥和,但并不属于他这个外来者。在当阳城楼上,杜甫极目远眺,穿越时空,似乎看到到了屈原、贾谊、王粲等先贤远去的孤独背影。杜甫突然发现,他与这些先贤人生际遇相同,大喜大悲,心灵也是相通的。最终,屈原、贾谊、王粲成为杜甫诉说的故人。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3)

民国时期当阳县城的青石板街道。牛军供图

  对于一个视诗歌为生命的人而言,杜甫在这先祖的封候之地,以及与他有着同样人生际遇的王粲登楼作赋之地,他有多种理由留下一些诗作。可惜的是,除了《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之外,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到片言只语了。杜甫一生创作了近四千首诗,但真正流传下来的仅有一千多首。可能是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过于另类了,或者说杜甫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在当时过于超前了,现在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唐朝并不怎么受待见,只是一个二三流诗人。再加之杜甫晚年的漂泊,以及社会的动乱,致使杜诗遗失了多半。不过这也并不影响其"诗圣"的光环与地位。事实上,杜甫的诗是写给后人看的。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杜诗愈加醇厚与芬芳。到了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文人们才开始逐渐发现杜诗的价值,惊呼连连,杜甫"诗圣"地位才得以正式确立。那时的杜甫早已化做了一抔泥土。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4)

洛阳杜甫墓。

在当阳逗留的这一年,杜甫57岁。留给杜甫的时间已十分有限了。在沮漳平原上的农民开始收割稻谷的时候,杜甫选择离开当阳。他没有陪同他的两个儿子北上洛阳,也没有像杜观一样定居当阳,而是选择了南下潇湘。这对于年迈多病的杜甫而言,无疑是最烂的选项。这一次南下,陪伴杜甫的只有一叶孤舟。两年后,也就是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写完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作之后,病死于陪伴他的一叶孤舟上。那一年,杜甫59岁。

杜甫人生感悟触动心坎的诗句(诗圣杜甫梦牵湖北当阳的一段温暖旅程)(15)

作者:郭汉闵

作者简介:

  郭汉闵,男,现年57岁,1982年7月毕业于原宜昌师专中文科,曾从事教育、新闻、政研等工作,现在当阳市政协机关工作。有专著《隐形的南方》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