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的时候,特别是朱棣以后,出现了一个现象,文官之中最高的品级为正二品,那些六部尚书就是朝廷最高级的官员了。但是我们也知道,朱棣时期成立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协助处理政务。

太子少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三公三孤太子三师是几品官)(1)

到了仁宗时,内阁的权重越来越高,因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内阁大学士最高级别才正五品,所以当时的大学士一般都兼着六部的官职,那么问题来了,内阁作为最高权力中心,其品级最高才正二品,那么和六部尚书不是平起平坐了吗?内阁的威信会受到影响吗?

仁宗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即位后,一面支持他的监国辅臣,使之占据政治上的优势,一面又在半年之后逐步提升他们的地位,使这些人的级别大大超过了先帝的旧臣。

为此,仁宗想了个办法,在上台不久,他恢复了三公三孤和太子三师的制度。

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三公比三孤地位略高一点,都是明朝的一种荣誉头衔,没什么实际权力和政务,但地位和级别却相当高,三公都是正一品,三孤是从一品,太子三师是正二品(《明史·职官志》)。

太祖朱元璋时期曾经设置过这种官衔,当时太师是由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的,其他文武大臣也有类似的头衔。建文、永乐时期废除了这种官制,仁宗继位后才得以恢复。

仁宗不断地把三公三孤的虚衔,赏给他的老部下和其他宠臣,也就是辅政集团的那些人,使他们至少拥有相当于今天正部级的待遇。这样一来,杨士奇等人的官衔往往有三个:公孤官、尚书加上内阁大学士,工资待遇也是跟着官衔相对应,同时领取三份。

太子少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三公三孤太子三师是几品官)(2)

整个洪熙朝,被授予公孤级别的官员有四人:蹇义、杨士奇、夏原吉和黄淮,分别是少师、少傅和少保,都是从一品,就是说,不管这几个人原来级别高低,反正现在是一品大员了。并且他们虽然都在六部和内阁任职,但级别和地位高于六部,超过了其他人,因此成为一个特殊政治群体。

在这一过程中,礼部尚书吕震也被提了级,被授予太子少师,说实在的,仁宗其实不喜欢这个人。当时夏原吉是太子少傅,按照师在傅前的排列顺序,吕震的地位稍稍高于夏原吉,因此在上朝等活动中,吕震往往排在夏原吉的前面。

仁宗为此觉得很不爽,本来看吕震就不是很顺眼,而对夏原吉又是相当器重,因此仁宗下令主管朝堂礼仪“排座次”的鸿胪寺,把吕震的位置安排在夏原吉之后。

太子少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三公三孤太子三师是几品官)(3)

但是这样一来,就违反了师排在傅前的固定顺序,师傅师傅,先师后傅,现在成了“傅师”了,吕震和鸿胪寺官员都会感到别扭。

不过仁宗自有办法,没过几天就提升夏原吉为少保,级别是属于三孤系列的从一品。而吕震呢?太子少师的级别是正二品,比夏原吉矮一级,当然要排在夏原吉之后了。其他的吴中、杨荣、李庆、金幼孜等人,最多不过是太子三师系列的正二品官员。

太子少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三公三孤太子三师是几品官)(4)

从上述情况来看,仁宗恢复公孤和太子三师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高级头衔授予他器重的辅政集团人员,使这些人的级别和地位超过其他人,从而为自己推行新政做好准备。这件事充分显示出仁宗的政治才干和过人的魄力,同时也反映出仁宗明显地偏向他的监国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