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信号很好,设备运行一切正常”5月7日一大早,在马兰矿新建成不久的1850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韩培毅正通过防爆5G手机与井上集控中心视频连线在他身旁,小小的巡检机器人灵活地转动身体,进行360°音视频采集检测,把井下的瓦斯浓度、温湿度、采煤量等数据,实时传输至集控中心的电子大屏上,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怎样做矿山控制平台?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怎样做矿山控制平台(一键启动乌金滚滚来)

怎样做矿山控制平台

“井下信号很好,设备运行一切正常。”5月7日一大早,在马兰矿新建成不久的1850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韩培毅正通过防爆5G手机与井上集控中心视频连线。在他身旁,小小的巡检机器人灵活地转动身体,进行360°音视频采集检测,把井下的瓦斯浓度、温湿度、采煤量等数据,实时传输至集控中心的电子大屏上。

夕阳西下,韩培毅升了井。他身材瘦高,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虽然在井下工作了将近12个小时,但工作服利索干净,脸庞清爽,不再满目煤黑。“看看现在矿工的精气神,就知道智能化采煤的好处了。”韩培毅灿然一笑。

韩培毅是太原人,1990年出生。他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勤学苦练,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智能化矿井建设中,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机电一体化能手。

能文能武爱琢磨

2014年9月,他从山西大同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应聘来到马兰矿。“你是大学本科生,放着办公室不坐,为啥非要下井?”韩培毅主动提出要到采煤一线去,综采二队队长叫来韩培毅谈心。“我是学自动化的,与井下的采煤机、掘进机最对口,下井就是为了学到真本事。”韩培毅说。

寒来暑往,冬去春回,韩培毅在井下一干就是8年,全身心投入到矿井机械设备的研究中。他盯在设备旁,观察记录各种数据变化,看技术员如何调整技术参数、帮着师傅们打下手;他坚持做工作笔记,把每天遇到的问题、故障一一记录下来,回到宿舍再整理归类。

矿井机械不断升级,工作面进口设备越来越多,经常可见英文版说明书,有的工人师傅看不懂,单凭印象操作,遇到故障难免手足无措。请厂家过来维修,耽误工期不说,修理费让人咋舌。“啥时候机器坏了,咱不用求人也能自己修就好了。”老师傅随口一句化,韩培毅记在心上。他搬出来英文词典,翻开设备说明书,一句一句抠,把相关内容全部翻译过来。下井时,把设备图纸、翻译笔记揣在工装口袋里,一有空,就取出来对照着设备研究。再遇到检修进口设备时,韩培毅拿出他总结的工作笔记,与师傅们一点一点找问题,直到一台台趴窝的“大块头”生龙活虎起来。

“小韩拿得了笔杆子,也拎得起铁锤和扳手,这后生有两下子!”在地层深处、滚滚乌金间,韩培毅用点点滴滴的努力证明着自己,并荣获了西山煤电十大杰出青年、马兰矿劳动模范等称号。

井下就是实验室

在井下工作时间越长,韩培毅越能体会矿工的艰辛和危险。他常想:采煤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是有一天能让矿工坐在办公室里操作,采煤机自己运转,那可太幸福了!2019年,梦想照进现实,马兰矿18509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始建设,韩培毅被任命为机电技术负责人。

去北京培训专业技术、泡在图书馆里恶补智能化矿井知识,韩培毅铆足了劲向着新的目标发起冲刺。

18509是全国首个高瓦斯突出智能化工作面,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运行都要保证绝对安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韩培毅常常在井下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井下环境狭小,一下放进来这么多智能化设备,信号互相干扰,采煤机出现了时转时停的现象。韩培毅协调两个相关厂家进行信号测试,可是这两个厂家都在指责是对方的问题,测试陷入僵局。韩培毅不等不靠,研发出第三方测试软件,对两个厂家的产品逐一进行检验,直到找出问题。他又和厂家一起熬了好几个通宵,对程序进行几轮修改,采煤机接收信号恢复正常。

如何对三角煤实现自动化截割,曾是韩培毅最头疼的事。在调试设备时他发现,每次采煤机来到头尾两端的三角煤区域时,由于采煤机不能割通煤壁,液压支架和运输机就无法自动跟机拉移,从而影响正常生产。“还不如上手方便。”工人们嫌麻烦,又回到了传统人工操作的方式。

“这样一来,矿上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搞自动化岂不是前功尽弃?”韩培毅的倔劲又上来了。他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做试验,调整系统参数,把整数精确到小数,使得采煤机可以精确地割透机头和机尾的三角煤区,实现了拉架、推溜、伸缩护帮板的完全自动化,这一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

“各单位准备就绪,开机!”2019年10月,马兰矿集控中心的调度员按下平台上的绿色按钮,沉寂的18509工作面顿时热闹起来,缓缓启动的机器发出轰鸣声,远端的采煤机在无线信号的加持下稳步前行,割煤、推溜、移架,通过传输皮带,乌金滚滚涌来……“18509智能化工作面的使用,让马兰矿站在了中国高突矿井智能化开采的最前沿!”听到验收专家的评价,奋战了80多天的韩培毅和工友们激动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乘胜而上,跑出新速度。近几年,韩培毅带领工作队,相继自主完成了18502、1850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建设,助力5G技术在井下成功应用。这两个工作面,已实现地面一键启动常态化作业,单班工作人员从12人减少至5人,产量由6000吨/日增加到1万吨/日。

授人以渔步步追

乍一面对自动化综采系统,不少人上不了手。韩培毅发现,有些队友当着他的面,还勉强可以自动化操作,他不在现场时,如果支架拖了底板,他们情愿用手去拉拽,也不去想办法解决参数问题。“思想上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咱得赶上时代快车,自动化综采设备每个人都得会用、会修!”韩培毅带领大家开始一步步适应自动化设备。

起初,他请厂家的技术人员来上课,可是他们用的都是专业术语,大伙儿听得云里雾里,收效甚微。韩培毅干脆自己上阵,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扎在井下,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演示,把术语转化成大白话,掰开揉碎地讲,直到大家听懂摸透,对自动化器材不再发怵。

工作量小了,效率高了,环境好了。一旦尝到了自动化综采作业的甜头,再让人走“老路子”,心里头一万个不乐意。综采二队支架工李波深有感触:“以前割一刀煤就要移动一次液压支架,一个支架要做降柱、提架、拉架等9个动作,工作面上有148个液压支架,上一个班就要重复操作5000多次。移架时,还会发生液管跑液或崩管现象,轻则被喷一身的冷水,重则被打伤,又累又危险。现在好了,完全是支架操控器来移架,我们按一下按键就行。”

“韩书记,你再给我讲讲这个‘冗余’系统”“咱们是不是又准备改造智能化设备,算我一个”从不想学到抢着学,韩培毅以行动告诉队友:井下作业没有窍门,只有练好内功,与时俱进,才能在千里煤海干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太原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记者 张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