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一座城一段光阴的故事(一座逝去了的工厂)(1)

一座逝去了的工厂

2004年5月9日,云南昆阳磷肥厂由国有企业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这是每个国企昆磷人都得承受的宿命。国有工厂不在了,几十年奋斗的经历还在,这是无法抹掉的记忆;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发生在那里的一切都变成了历史,成了昆磷人永恒的回忆。

——题记 

(四)昆磷厂有多大?

记忆中,国企云南昆阳磷肥厂相当大。职工多、产品多、占地面积大。昆磷厂的职工,爱厂如爱家,主人翁意识较强,都想将磷肥厂建设成为我们温馨的家园。

建厂初期,占用多少土地,取决于生产的需要。昆磷厂最初的产品是磷矿粉和普钙。从羊青山采掘的磷矿石,经磨碎成磷矿粉或加工成普钙出厂。通过滇池水上运输到昆明城区,储存在大观河篆塘附近的仓库,再销往各地。因此,一九五七年修建成一条小铁道。小铁道宽0.8米,全长5500米,还在河泊所码头建成了200米长的装卸站台航道。

从羊青山顶到河泊所码头,自西向东,小铁道经过的区域,就是磷肥厂最初的地盘。在昆明城区篆塘附近的仓库,也属于昆阳磷肥厂所有。磷肥厂与西汉营、梅树村、仙鹤村、甸心村、河泊所等村庄为邻,工厂的土地与农村土地,互相交错,界限不清。八十年代以前,工厂是国营的,农村是人民公社的,互相交错的土地,各取所需,土地使用权,谁也不太计较,相安无事。

安晋公路自北向南,横穿工厂,将磷肥厂分隔成三个片区。以公路为线,西侧叫“矿山”;东侧是“厂区”;南端称“平顶山”。五十年间,磷肥厂几经变迁,要想认识昆磷厂,就得先了解一下这三个片区。

一座山一座城一段光阴的故事(一座逝去了的工厂)(2)

矿山片区

磷肥厂开采磷矿的地方叫“矿山”。在工厂的沿革中,1960年4月至1965年4月的五年间,工厂的名称曾一度为“昆阳磷矿”。怪不得昆磷厂的一些设备和家具上印有“昆阳磷矿”的字样。需要强调的是,这名称与后来坐落于三家村的矿务局昆阳磷矿不相干,不是同一个单位。

昆阳磷肥厂的名称和印信,是从1965年5月1日正式启用的。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化肥小组的磷矿建设方案,筹建了昆阳磷矿矿务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地质勘探8号线以西的磷矿区域划拨给了矿务局(民间称为中央磷矿),昆磷厂遵照上级的指示,做好了移交工作。

剩下可供昆磷厂开采的磷矿区域缩小,磷矿储量资源大大减少。到了1986年,因资源枯竭,昆磷厂终止了磷矿的开采。加工磷肥和磷化工产品,所需的大宗原料,磷矿石完全依靠向外购买。在羊青山下的这一片土地上,除了采矿区,还有汽车运输队、油库、水泥分厂和职工住宅等。但人们还是习惯上称它为矿山。

后来,为了管理职工住宅的便利,取了个“寒武村”的名。“寒武”二字来源于地质学。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又称显生宙。

梅树村的凝灰岩地层剖面,非常有名,编入了地质学教科书。它是国际上确认的寒武系地质对比标准剖面,也是富含磷矿的岩层。寒武纪,距离我们现在太遥远,文学家喜欢将它理解为“天长地久”。

一座山一座城一段光阴的故事(一座逝去了的工厂)(3)

厂区

厂区是办公和加工生产的主要区域。硫酸大烟囱、黄磷电炉是标志性建筑。铁塔围护着的硫酸大烟囱,有60米高,远远就能望见;检修时,顺着铁塔往上爬,会有点害怕。黄磷电炉尾气昼夜燃烧,明晃晃的大火把,似高高擎起的火炬,象征着勇往直前的运动,也象征着昆磷厂红红火火,昌盛兴旺。

厂区内磨矿车间的磷矿石供应,1974年由小铁道运输改为汽车运输后,羊青山到厂区的小铁道废弃了,拆除了。再往后,出厂产品全部改为汽车运输或中谊村铁路运输,撤销了水上运输船队,河泊所码头荒废了。不知不觉间,小铁道不见了,沿途长满了庄稼。

位于大观河篆塘附近的产品仓库,到了八十年代,已被其它企业侵占。1986年,经过几番折腾,在新闻路42号,争回一小块土地,盖了一幢七层楼房,作为磷肥厂驻昆明办事处。

最终,厂区变成了个相对规整的长方形地块。东西长,南北短。

东围墙外,是昆玉铁路。1996年3月30日晚,执行巡逻任务的厂经济民警(保安)在铁道内休息,火车突然经过,五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

南围墙外,是农田。有了围墙,工厂与农村的界线明显,肯定不会因土地使用权发生争执。

西面是安晋公路,厂大门就开在公路旁。原有一块空地,设置人工水池、喷泉景观,很漂亮。如今,公路提升改造,行人对厂大门的视角平缓了,门前的喷泉景观也没有了,只剩下那对神情呆滞的石狮子,纹丝不动。

北围墙外,是乡村道路。平时冷冷清清,行人稀少。1998年1月16日上午,围墙倒塌,恰逢三人路过,发生了事故。

一座山一座城一段光阴的故事(一座逝去了的工厂)(4)

平顶山

平顶山是一座因山头平坦而得名的小山,昆磷人口语中的“平顶山”,是指这座小山脚下的职工生活区。这里有招待所、医院、学校、小公园,昆明21路公交车也在这里停靠,人气很旺。

七十年代以前盖建的职工住宅,条件都不好。1982年建成的一幢楼,六层高,六个单元,七十二套。这幢楼是平顶山的第一幢“成套房”,有人给它起了个绰号“七十二家房客”,很响亮。分到房的职工,满意非常。搬进去,可免除每天清晨端个夜尿盆,大老远去上公厕的烦恼;楼房前有一排储煤棚,每户一间,再也不用担心蜂窝煤丢失了。没分到房的职工,也信心满满。已见到了今后可以改善居住条件的曙光。

从此以后,再盖建的住宅楼,就是以“七十二家房客”为样榜。每幢楼,单元数、楼层数和建筑面积虽有差异,但每个单元都是门对门的两户型,一模一样。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职工集资建房,成套房不断增多,基本缓解了职工住房难的问题。

1998年修建小公园时,工厂的经济状况已经很不好,工厂缺钱,职工就自己动手,义务劳动建造。铺路材料,鹅卵石是从河中挖来的;砖块是闲置的废物再利用。小公园建成后,栽种的花卉和树种都很普通。只是在水池旁西北端有几株梅树,曾在盛夏时节,争芳吐艳,竞相开放过红梅花,有一点点异样。

工厂逝去了,小公园留了下来,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还有个散步和遮荫避风的地方。社区党委、居委会成立后,在公园内修建了冲水公厕,在附近修建了菜市场。今天的平顶山,仍是个宜居之地。

昆磷厂有多大?还是让数据来说话。企业改制文件上载明:云南昆阳磷肥厂,占地面积65.5万平方米。这个数不好记,换算成方便记忆的概数是:“将近一千亩”。这不包括海口农场、中和铺农场,以及双河农场的土地。

一座山一座城一段光阴的故事(一座逝去了的工厂)(5)

---- END ----

作者简介

  舟行岸移:72岁,当过知青、地质队员、教师,做过企业管理,已退休。

一座山一座城一段光阴的故事(一座逝去了的工厂)(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