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松,也许这是最被大众所熟知的一个水浒传人物,即便是从未看过水浒传的,想必也不可能不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而大众对武松的印象,不外乎“打虎英雄”“为兄复仇的好汉”亦或是“醉拳高手”而武松这个人物,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解读的话,会发现根本不能单纯以这些普通的标签来给其定位,因为施耐庵所设计的这个人物,其实是存在明显的“矛盾点”,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武松有着怎样的英雄性格?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武松有着怎样的英雄性格(武松从勇士到杀神)

武松有着怎样的英雄性格

提起武松,也许这是最被大众所熟知的一个水浒传人物,即便是从未看过水浒传的,想必也不可能不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而大众对武松的印象,不外乎“打虎英雄”“为兄复仇的好汉”亦或是“醉拳高手”。而武松这个人物,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解读的话,会发现根本不能单纯以这些普通的标签来给其定位,因为施耐庵所设计的这个人物,其实是存在明显的“矛盾点”。

首先一点,我们是否可以说武松是个英雄或者侠士?

答案并不能肯定,我们既不能很果断的说他是英雄,又不能很确定的说他不是英雄,我们来看一下对于“英雄”这个身份的界定,首先,要才能过人,勇武过人,从这一点来说,武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武松的战斗力,在整部水浒传来说,虽然不能确认到底能排在第几,但是他在面对危机场景时候的临危不惧、险中求胜以及绝境下的爆发力可以说在整部水浒传当中无人能及,赤手空拳的状态下可以击败猛虎,身负枷锁的情况下可以击杀多个手持利刃的刺客,所以有读者曾经开过这么一个玩笑,说把水浒传的所有人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残杀,最终活下来的那个一定是武松。因此,在勇武过人这方面,武松可以说完全配得上“英雄”二字。

但是,是否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只有过人的勇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颗侠义的心肠,无私帮助他人,除暴安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武松的所有事迹,其实他并不符合,或者说,他即便有可能符合,但是他在整部著作中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一条是真正配得上的:

先说打老虎这件事,虽说得到的结果是替当地铲除了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然而他打老虎的动机却并非为了别人,而是单纯为了自保,上山之前喝多了酒,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山,遇到老虎以后他的最初反应也是紧张和恐惧,然而由于自身力量的强大以及强烈的求生欲,使得他后来战胜了老虎。所以说从打虎这件事来说,如果把他形容成一位除暴安良的大侠,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个古罗马斗兽场的勇士,因为动机只是单纯为了自己能够生存。

再说他替兄复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虽然说替亲人复仇这个大家都赞同,也完全没有错,但是这个行为却不能让一个人称之为英雄,毕竟是自己的家事,而不是“路见不平”。

然后就是醉打蒋门神这件事,这件事乍一看像是锄强扶弱,强的是蒋门神,弱的是施恩,然而蒋门神和施恩之间的恩怨,其实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并不是恶霸欺压良民,而是类似“黑吃黑”,然后更强的一方赢了而已。而作为武松来说,他帮助施恩,无非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之前被施恩好酒好肉优待了,自然要还这个人情,但是这里有一个点,在武松眼里,施恩跟蒋门神比的确是弱者,蒋门神打了施恩,在他眼里的确也有“欺负弱者”这个成分,所以说武松帮助施恩,如果说大部分是为了还人情,而其中也很可能有那么一小部分是他要“替弱者出头”。

最后就是著名的“血溅鸳鸯楼”了,这一段是书中在快意恩仇这方面看起来极其爽快的一段,然而也是很多读者对于武松这个人物最有争议的一段。武松被张都监等三人陷害,最终忍无可忍,怒杀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人,而后将张都监所有的家人以及下人全部杀死,如果说在这之前武松所做的事迹都可以称为“勇士”的话,那么他在鸳鸯楼所做的这些,已经完全变成一个“杀神”,张都监等三人迫害他,他为了复仇杀了这三人,单纯从这一点来说,他还算不上“杀神”,毕竟有仇报仇,这一点跟他之前杀掉西门庆是一个道理。然而杀了这三人之后,他并不满足,手持朴刀将张都监一家上上下下全部杀掉,连一个佣人也没放过,甚至在杀完之后还说了一句“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可见当时的武松已经不是之前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勇士武松”,他已经彻底杀红了双眼,全部杀光才能让他真正做到“心满意足”这四个字。而这也成为了他在很多读者心中不可抹去的“黑点”。那么,武松为何到最后会彻底变为这样一个“杀神”?第一,与以往的经历不同,武松刚来到张都监府上的时候,张都监可是将他奉为上宾,对他照顾有加,甚至还给他配了玉兰这样一个丫鬟,当时的武松对张都监可以说心存感激,然而他却没料到这些只是张都监坑害他的手段而已,后面故意诬陷武松盗窃,还找了人想在飞云浦直接杀掉他,对于武松来说,这形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当一个人在看到希望的曙光之时,却告诉他不要做白日梦,这时候此人是很容易崩溃的,每个人崩溃的方式不同,武松的崩溃方式则表现为杀光所有坑他的人;第二,在之前坑害武松的时候,丫鬟玉兰可以说“功不可没”,因此武松内心对玉兰可以说恨之入骨,在他心中,玉兰跟张都监乃一丘之貉,而对于其他家人以及丫鬟来说,他们在武松心里跟玉兰都是等同的,或者说,在武松眼里,只要在张都监家里做事的,没有一个是好人;第三,武松这个人也是个粗中有细,在杀掉张都监等人以后,虽然他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八个大字,然而他这只是在向他内心这个不平的世道示威与泄愤,他自己并不想真的就被官府捉住,不然他也不会连夜逃离孟州城去十字坡投奔孙二娘,因此,在他看来,如果他只杀张都监这三个人,其他人势必会报官,他很可能逃不掉,外加他本来就觉得张都监府上没一个好人,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部杀掉。

以上为笔者我分析的武松变成“杀神”的几点理由,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武松也离着“英雄”这个身份越来越远。

其实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多读几遍之后会发现,我们不能单纯以看武侠小说的心态来看,尤其不能把武侠世界里面的那些“大侠准则”直接套在这些梁山好汉的身上,虽然也存在鲁智深这样真正的侠士,然而更多的则是体现当一个人被黑暗的世道压迫到极点以后的一个爆发式反抗,这方面描写在武松的身上体现的是最明显的,也正是如此,我个人对于很多关于水浒传的影视作品中,为了美化武松的形象,强行让他没有杀玉兰(有的甚至还跟玉兰产生了爱情),是比较不赞成的,玉兰这个人对于武松的描写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血溅鸳鸯楼”这个故事,施耐庵给大家呈现的就是一个已经“疯魔”的武松,而非一些武侠作品中单纯复仇的大侠。我们要想了解武松,不仅要看他之前那些“勇士”一般的事迹,同时也要分析他成为“杀神”的特点与缘由,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全方位立体地去了解一个小说人物。

武松作为水浒传中笔墨最多的一个人,他的快意恩仇、临危不惧使读者感到畅快淋漓,然而他的疯狂杀戮也使得读者感到扼腕叹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矛盾点的人物,才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使得读者更有兴趣对这个人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剖析,这也正是品读名著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