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一天,天津一座住宅里,熬了几个通宵的冯家遇,顾不得满身油污,倒在床上沉沉睡去。妻子心疼的看着他的一脸倦容,不忍叫醒他,轻轻合上门出去了。

床前的桌子上瓷碗中装着的是他经过屡次失败后终于配制出来的油漆样本。

一觉醒来,冯家遇发现桌子上装满油漆的瓷碗被打翻了,猩红的油漆从桌子上一直流到地板上。

冯家遇非常恼火,正要大发雷霆,却看见自己心爱的小花猫伏在桌角旁,正怯怯的看着他。

冯家遇明白了,原来是这个小家伙捣的鬼,无奈的摇摇头。

突然冯家遇脑中灵光一闪,自己研制出的油漆还没有名字,不如就叫“猫牌”吧。

不久,东方油漆厂的首批“猫牌”油漆投放市场,很快畅销全国。

冯家遇是冯国璋的第三个儿子。

冯国璋有五个儿子,按《冯氏家谱》中“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的排辈顺序,五个儿子为“家”字辈,分别为家遂、家廸、家遇、家迈、家周。

值得一提的是,冯家遇的三儿子冯海岗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冯巩的父亲。

也就是说,冯巩的父亲冯海岗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的孙子。

冯巩是冯国璋的曾孙,出生于1957年,比出生于1859年的曾祖父冯国璋整整晩了一个世纪。

五个儿子中,冯国璋寄予希望最大的就是三儿子冯家遇。

为什么冯巩不喜欢提冯国璋(冯国璋三子冯家遇)(1)

冯国璋

冯家遇生于1888年。

1903年,44岁的冯国璋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武备学堂督办。

这一年,15岁的冯家遇考入了这所学堂。

当时很多贵族子弟在这所学校,这些贵族子弟平时趾高气扬,飞扬拨扈。但冯国璋家教极严,冯家遇在学校中一直专于学业,谦虚待人,以至于入校很久都没人知道他是学校的“头儿”冯督办的儿子。

一年冬天,在骑术课上,同学们听完蒙古老师讲授的骑马要领,面对着又高又大的骏马无人敢上马比试。

冯家遇少年好胜,不由分说,骑上一匹白马,一拉缰绳,白马像离弦之箭向操场尽头飞驰而去。

冯家遇在马上只觉得耳边呼呼的风声,好不惬意。

正得意间,冯家遇忽然发现前边不远处走过来几位锦帽官服的官员。冯家遇正跑的兴起,一时收不住脚,奔着几位官员直冲过去。。

眼看就要冲撞上这些官员,情急之下,冯家遇使出全身力气,用双手紧紧勒住缰绳,双脚夹住白马肚子。愤怒的白马发出一阵嘶吼,前腿扬起,几乎把冯家遇掀下马来。

看到这一幕,几位官员惊在原地,目瞪口呆。少顷,这几位官员不禁为少年的机灵果敢叫起好来。

冯家遇定下神来,才发现这几位官员是自己的父亲冯国璋和同僚。而冯国璋也才看清这个骑术精湛的少年竟是自己的儿子。

从此之后全校的同学和老师才知道父子俩人的关系,都认为凭着冯家遇骑马的勇猛劲,将来一定是一个统帅三军的将才。

可是,冯家遇并未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走上从军的道路。

三年后,冯家遇从武备学堂毕业后,留学德国柏林工学院,攻读化学专业。

冯国璋奉朝廷之命曾两次到日本考察,他发现邻国日本之所以先进,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因此,冯国璋回国后在武备学堂开设了日文和德文课,在冯家遇毕业后给他送到德国,期盼他学习先进技术,回来报效祖国。

1906年4月,年仅18岁的冯家遇远赴德意志,开始了4年留学生涯。

那时的德国经过3次战争已完成统一,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

当时的德国,种族主义泛滥,认为日耳曼才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对其他别的民族歧视严重。冯家遇来自东方弱国,四年留学生涯倍受歧视的他锻炼了一副民族傲骨。

冯家遇就读的柏林工学院是德国最有名的大学,汇聚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化工冶金方面的优秀人才。

冯家遇将被歧视的愤怒化作学习的动力,在心里暗暗较劲,很快成为班里的佼佼者。

德国人不明白这个在他们眼里的劣等民族也有如此聪慧的头脑,多次挽留冯家遇留在德国,但都被冯家遇拒绝了。

一年的“五•一”劳动节,冯家遇和同学们一起去游园。正在花丛中嬉戏的同学们,忽然听到一阵奏乐声。

一位同学说道:一定是威廉二世和皇后来出游了。

为什么冯巩不喜欢提冯国璋(冯国璋三子冯家遇)(2)

威廉二世皇后

冯家遇半信半疑,随着同学们一起来到音乐响起的地方,想一睹皇帝和皇后的风采。

果然,前方一队卫士簇拥着一对气质威严的夫妇,正缓缓向前走来。

威廉二世和皇后走到冯家遇面前,也许对冯家遇东方人的面孔感到好奇,皇后向冯家遇勾了勾手指头。

冯家遇知道皇后的意思是叫他过去,但是皇后趾高气扬的动作引起了他的不满,他装作没看见,站着没动。

一会,一个皇家卫士走过来,对冯家遇说:陛下和皇后让你过去。

冯家遇这才走过去,

威廉二世傲慢的看着冯家遇:“你是日本人吗?”

冯家遇心生不快,你们就知道日本人!然后用流利的德语回答道:“不,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是大清帝国派来的留学生。”

威廉二世和皇后对视了一下,颇有些好奇,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没想到这么落后的国家也有留学生在德国学习。

威廉二世:“你德语很好,德意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你要好好学习,回国之后不要给德国丢脸。”

威廉二世的话好似给冯家遇的心刺了一刀。他十分生气:我是中国男儿,凭什么是给德国丢脸?

为什么冯巩不喜欢提冯国璋(冯国璋三子冯家遇)(3)

德皇威廉二世与皇后

此事在冯家遇心里像一个结一样,念念不忘。回国后他多次对儿女提及此事:“到了国外,才知道国家弱了,就被人瞧不起。咱们中国人,要想在西方人面前堂堂正正的挺起腰,必须把国家治理好,真正强大起来。”

冯家遇回国后,进了直隶省兵工厂,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朝野上下一片混乱。怀揣大志的他以为回了国就可以好好的为国家效劳了,没想到,这个所谓的兵工厂,连简单的枪炮都不能修理,更谈不上制造了。管理工厂的督办脑满肠肥,只顾给自己捞取利益,搜刮工厂的油水。

冯家遇几次上书提建议,都如同石沉大海。

万分失望的他只好离开了省兵工厂,回家酝酿筹办自己的企业。

1915年开始,冯家遇开始问鼎工商实业界,先后创办了保定电灯公司、天津大陆银行、天津恒源纱厂和东方油漆厂等实业。

1920年,冯家遇在天津新建了一处住宅,一个周六的下午,冯家遇来到一家德国商行,要买几桶油漆,刷门窗。商行的伙计傲慢的用德语告诉他,周六下午不卖货,除非是西方商人和官府权贵。

冯家遇气愤不已,用德语把伙计狠狠骂了一顿。

这件事刺激了冯家遇,他发誓要自己办一个油漆厂。

冯家遇到处拉赞助,把家里所有的资金都拿出来,总算把厂房盖起来了。准备投入生产时才发现,自己这个在德国学化工的,回国后一直从事机械制造,对油漆配制了解太少。

而且国内也没有一家油漆厂,连个可以参照分析的样本也没有。

亲朋好友都劝他放弃。但倔强的冯家遇不肯轻易认输。他托人打听到天津有一位曾出国留学过油漆专业的教授,于是,专门前去拜访。虚心求教,学习油漆生产的基本知识。经过勤奋的学习,冯家遇很快就入门了。

为什么冯巩不喜欢提冯国璋(冯国璋三子冯家遇)(4)

东方油漆厂“猫牌”油漆

冯家遇回来就在自己的家里建起了实验室,瓶瓶罐罐各种实验器材摆满了屋子,凭着刚学来的初级油漆配制知识和在教授那儿借来的几本书,冯家遇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开始了不分昼夜忘我的研究工作。

冯家遇工作起来真是废寝忘食,他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每次当他的妻子推开他的实验室门的时候,都看见他一道道五颜六色的脸扎在桌子上的瓶瓶罐罐中间。

经过一个多月不懈的努力,无数的失败后,冯家遇终于配制成功了第一桶合格的油漆。

很快,“猫牌”油漆就在国内畅销起来,十几个省市建起了代销点。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油漆,“猫牌”油漆的诞生,使我国油漆依赖进口的现状得以改变,大涨了民族志气。

但是,在那个年代,冯家遇发展民族实业的道路注定是坎坷的,由于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公平竞争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冯家遇的东方油漆厂一直处于被压迫之下,始终没能做大做强。直到40年代,仍是一个几十万资本数百工人的中型工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了太平洋马六甲海峡的商运通道,断了原料来源,东方油漆厂几乎倒闭。

为了保住工厂,维持几百名工人的生计,冯家遇不得不靠变卖家产以贴补油漆厂的亏损。

终于抗战胜利了,冯家遇以为有了出头之日,谁知国民党接管天津的大员们,只顾自己捞取好处,丝毫不顾民众的疾苦,不管民族工业的死活。东方油漆厂的日子仍是举步维艰。

天津解放后,冯家遇看到了希望,他同王光英等资本家一起,配合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三年内,东方油漆厂的产量和销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冯家遇年轻时就具有民族气节,在留学德国四年,他周游英、法、奥等国,看到了西方的繁荣,痛心于自己祖国的落后,立志以实业救国。为此他奋斗了几十年。

冯家遇极端痛恨西方殖民者的欺辱和掠夺,深深感到民族自尊自强的可贵。

他从西方回国后,不穿西装,也不说外语。整日身着长袍马褂。他给后代留下三条戒律:

第一,不在租界购置房产,谋求外国保护。第二,不许出洋读书,娶外国老婆。第三,女人不能戴钻石戒指,因为钻石戒指价钱昂贵,且都是国外进口。

冯家遇这种强烈反对西方的思想,今天看来虽有些极端,但与满清的顽固派不同,顽固派是夜郎自大,而冯家遇的反西方,是民族自尊的强烈表现。

为什么冯巩不喜欢提冯国璋(冯国璋三子冯家遇)(5)

冯巩与父亲冯海岗

冯家遇的一生都处于难以摆脱的矛盾中。

他一方面自己是出国留学归来的,但就是因为自己亲身体会了作为东方弱国在国外受到的欺辱,才使他对子女约法三章。

另一方面,他又渴望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让祖国强盛起来。

冯家遇一生不愿与官家合作。抗战时期,日伪华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王克敏,原是冯国璋的部下,几次邀请冯家遇出山做官,都被冯家遇拒绝,为了与这个汉奸彻底划清界限。他甚至用黄疸水涂在脸上,装病推辞。

共产党接管天津后,冯家遇老先生,却一反不与官家合作之态,积极配合党的工作,踊跃参加工商界活动,不遗余力与共产党商议发展实业之办法。

冯家遇教子有方,几个孩子都学业有成,大儿子冯海仑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通晓德语、英语、法语、日语等多国语言。

大学毕业后,冯海仑回到东方油漆厂主持技术工作,成为冯家遇的得力助手。改革开放后,冯海仑供职于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医药研究所,任工程师。在研制心脏起搏器电池材料方面成绩斐然。

1980年,冯海仑与人合作编写《普通油漆工艺学》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冯家遇的三儿子,也就是冯巩的父亲冯海岗,生于1920年。

冯海岗毕业于辅仁大学教育系,是一位大学老师。冯海岗有2女3子,三儿子冯巩。是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

有趣的是,2011年拍摄的献礼电影《建党伟业》中,冯巩应邀扮演曾祖父冯国璋。两人无论从长相还是气质上,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冯巩不喜欢提冯国璋(冯国璋三子冯家遇)(6)

《建国大业》中,冯巩扮演冯国璋

作为冯国璋的曾孙子,冯巩为人谦虚,口碑很好。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他很有才气,凭借多年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是冯国璋后代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