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宝宝

刚才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三国”的电视剧片段,再次让我想起了那个尘封已久的年代。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而在众多的名将当中,有4位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是:白起、廉颇、王翦和李牧。

自古以来,多数美人和名将往往都逃脱不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宿命,战国四大名将也不例外:白起被秦王赐死,李牧被赵王赐死,廉颇晚年逃离了赵国,最终客死他乡。只有王翦,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能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希望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及孩子的教育上可以借鉴。

战国四大名将在现代的评价(战国四大名将的下场)(1)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大多数名将之所以不得善终,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不然。

白起、李牧和廉颇死的时候,他们国家的外敌都还存在,换句话说,他们还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反倒是王翦,在六国被灭,建立功勋之后,却仍然能得以善终。

因此,这再一次说明了,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很大程度上还是性格。

《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周公是孔子最敬仰的一位圣人,他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曾经辅佐武王灭纣兴周。

在哥哥武王驾崩之后,周公作为摄政王,又辅佐年幼的成王,为周朝的800年基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公不但有贤才,而且有美德。

据历史记载,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拜访,周公就会立刻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丝毫没有怠慢。洗头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拜访,他就会立刻把头发卷起来,去会见客人。

从这里可以看到周公为人的谦虚,以及对人的尊敬,这才是圣德。孔子一生都在向周公学习,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完美的才干,但如果恃才傲物又固执己见的话,那其他方面就算再强,也都不值得一提了。

然而,事实上很多有才干的人,往往都非常的骄傲自大,不懂得收敛。白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四大名将在现代的评价(战国四大名将的下场)(2)

白起,今陕西眉县人,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曾经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秦昭襄王十四年,他统兵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斩首敌兵24万,为秦军扫平了东进之路,并因此接连升为国尉、大良造。

之后,白起又率军大举伐楚,攻克了楚都郢城,占领楚国大片土地,并因此受封武安君,后又屡破三晋,不断攻取韩、魏领土。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在“长平之战”中,这名勇将更是重创实力雄厚的赵国主力,坑杀赵卒40万。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期间,攻城70多座。在战场上,他不但勇猛无比,而且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战神”。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追击,灭了赵国。但是丞相范雎却认为士兵长期征战太劳累了,应该让赵国割地求和,让士兵们休整一下。

最终,秦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这让白起非常不满。

几个月之后,秦国再次发兵攻打赵国。因白起抱病,秦昭襄王只好派了另外一个将领王陵带兵出征,结果那场仗打得非常不顺利。

于是,秦王下令让白起去替换王陵。但白起却因为之前的情绪还没有消退,所以没有答应。他给出的理由是:现在不是出兵的时机。

之后,秦王又派丞相范雎上门去请白起,但他还是不肯去。无奈之下,秦王只好另外派人去替换王陵。结果,那场战争最终以秦军大败而告终。

这下,白起有话说了:你看,不听我的话就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这话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秦王压住心里的怒火,再次下令白起领兵出征。结果白起再次称病拒绝。

秦王再次让丞相范雎上门去请他,白起还是不答应。

这一次真的把秦王惹怒了,于是把白起贬为普通士卒,发配到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五十里百里乡)。

结果白起还是拖着不去,后来经过使者的一再催促,才肯走出城门,而且还不停地发着牢骚。

白起的牢骚话,又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这次,秦王被彻底激怒了,火速派使者送了一把宝剑给白起,让他自裁。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白起死的一点都不冤:无视国法、屡次抗命,把个人意气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不懂尊卑、肆意嘲笑决策者的错误,面对老板一次又一次的忍让,不懂得见好就收……等等。

而事实证明,白起的死,并没有影响秦对六国的统一。

战国四大名将在现代的评价(战国四大名将的下场)(3)

相比之下,王翦的战功一点都不比白起小:秦始皇统一六国,其中有5个国家是被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灭掉的。但是,王翦在为人处事方面却非常低调谨慎。

秦国灭掉韩、赵、魏、燕诸国之后,嬴政准备接着再把楚国灭掉。于是就问李信:灭掉楚国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回答:20万就够了。

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需要60万。

嬴政一听要这么多,就说:老将军你真是老了,连胆子都变小了!

于是,秦王就派李信去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的名将项燕杀得片甲不留。无奈之下,秦王只好亲自登门,请王翦挂帅出征。

王翦的态度丝毫没有受到之前那件事的影响,只不过他对秦王说:我去可以,但是你要给我60万士兵。

秦王答应了,并且在临行之前亲自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王翦请求秦王赏赐给他一些良田、住宅以及园林,秦王大笑着答应了。

后来,在出征的路上,王翦连续5次派人去面见秦王,请他尽快兑现答应给自己的赏赐。那急不可耐的样子,连他身边的亲信都看不下去了。

面对众人的不解,王翦说:你们以为我真的是想要这些赏赐吗?其实不然。我带走了60万大军,这可不是小数目啊!君王心里一定很不安。我再三要求赏赐,就会让君王认为我是一个贪图小利、没有什么大野心的人。这样才会让他放下心来,全力以赴地支持我。

事实果然如此,秦王不但全力支持王翦灭掉了楚国,而且后来又任由他解甲归田安度晚年,成为了“战国四大名将”当中,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人。

战国四大名将在现代的评价(战国四大名将的下场)(4)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然而,强大的能力只能让他站得更高。而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他的性格、品质和智慧。

希望我讲的这两个小故事,能给大家带来启示。至于战国另外两个名将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给大家听吧!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遇见宝宝姐(ID:gaobaobao-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