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各种习俗,儿子问我:“爸爸,这是在干什么?”我说:“过年了啊。”不到四岁的他说:“那为什么非要今天啊?”这把我给问住了,为什么啊,我愣了一下。我爸告诉他,这是个习俗,到了这一天就要这样做。孩子说,我每天吃饭要看电视就是习俗是不是?我又一次愣住了,有时候大人没有去思考,但是孩子的问题才真是直击核心。习俗对孩子是个不需要解释的理由,你只要告诉他这是习俗,反正你就这样遵守就行了,小孩子在这个阶段关于怎么做以及什么东西是好的,这些事情都还是听父母的,这叫“自律阶段”,你只要告诉他,他通常就很刻板地执行。习俗很多时候就这样在我们小时候被留存了下来,而我们没有去追问为什么。

过年每天都有哪些习俗(过年有各种习俗)(1)

资料图,王海欣 摄

而习俗一旦留了下来便对我们有了意义,因为习俗里充满着仪式性行为。过年我们要回家、全家团圆,小时候我们要卡在零点放鞭炮,晚上也要再吃顿饺子。我一直在想,如果不吃这顿饺子呢,如果没有卡在零点放鞭炮呢,如果没有拜年、穿新衣服这种仪式呢?生活会不会不同?我估计其实也不会,但在我们心里,似乎总缺点什么。这种仪式性、重复性的行为是人类意义的来源。

原来在清华读书时,每次骑车我都觉得自己很奇怪,我非要把轮胎卡在道路中间的地缝里骑,这样我才觉得舒服。我观察我孩子也一样,每天他在玩汽车玩具时,都要按照他的顺序把这些玩具靠在桌子的边角上,摆得特别整齐,如果你要是破坏了他的整齐,他就会不高兴。我们自己在实验室里也给可编程机器人设置了仪式性行为,到了一定时间它就会自己做出一套动作,当然机器人没有人类意义,它不会自己建构。但是有趣的是,人类看见机器人的活动是连贯的、重复的、有规律的,反而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一些。

是的,仪式性行为的一贯性就给我们的生活提升了意义感,这也是节日给人带来意义的原因。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心理学家塞泽等人发现,正是仪式性行为增加了节日感受。逢年过节的团圆饭、饭后看个晚会、席间家长讲话、喝酒碰杯这些仪式性行为对家庭生活来说至关重要。有家庭仪式的成员会更多和家人一起度过节日,也会对节日更加享受,而且尤其是,自己是这种仪式的制定者,那就更加享受了!节日仪式会增加人与人的亲密,会提高人的内部兴趣,让人享受节日。

仪式对于维持和传承一个文化来说也相当重要,某种程度上,这个文化里的价值观是靠仪式来传递和巩固的。当你在进行仪式性行为的时候,你其实是自觉地接受了某种文化和价值观,而没有问为什么。我的老家在湖北武穴,我们过年前要去上坟,这是一种极为严格的仪式性行为,准备供品、排好顺序、穿戴整齐、男性出动,用这种行为去寄托思念、去慰问祖先,没有人问为什么是这个时间,也没有人问为什么要采用这套程序。但是这套程序让我们自觉地习得了祖先崇拜,让我们潜在地习得了长幼尊卑有序的价值观,甚至还潜移默化地告诉了我们这是个父系社会。不谈这些价值是好是坏,但是仪式性行为有这种价值传递和维系的功能。同时,这种仪式性行为越投入、越复杂、越花时间、精力、金钱,人们的价值观传承便会越好。孩子很少真的去深度思考,他们更多是靠这种仪式性行为的功能获得其价值观的。

我们需要节日的仪式性行为,我们可以把含涉正确价值观的仪式性行为交给孩子。更为重要的是,我想,我们可以自己去制定自己家庭的仪式,每家都不一样,它是你们家庭所独特的,也会变成全家人的意义来源。比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腊月廿九变成中国式的感恩节,全家互相写封感恩信;比如你也可以把初一变成好事日,约定和孩子一起完成三件好事并写在本子上保存下来等等。当这种仪式带上了你的价值观或者独特家风,那么这个年也许会更加富有意义。

(原标题:节日里的仪式不可或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喻丰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