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致知,是《礼记·大学》的“三纲八目”中的一目。致知出自句子“致知在格物”中,所谓的“知”、“物”是致和格的结果,也是目标,更是愿景!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在发展。没有实践的应用是谈不上发展的。传承不是传播,如果传承只有成本,没有收益。那样的文化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传播也是没有必要的。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所在,国家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就是要促进家庭和睦,家庭幸福与否,要看这家庭是不是能承载亲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请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才能真正的老有所依)(1)

中国传统文化描述的家庭结构,就有三个关系:父子、兄弟、夫妇。对应的活动关系是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依据儒家文化以人本位的角度总结出来的。最早的儒家之礼,也是那么依于人性总结而来的,这里请大家区分后儒家时代的形而上礼。

《论语》的家庭观,是最注重孝悌的,如“父母唯其疾之忧”,是指父母身体的健康是作为子女最担忧的事情。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指父母还健在的话,尽量不去太远的地方,如果去的话,就要让告知父母,让其不要担心。

“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是指对待父母要做到无微不至,又不至于违背孝感之根本;为父母做了事,虽然很辛苦,但不要埋怨他们。

所以儒家文化思想对社会的安定,国家的治理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可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断,可不是写在书画上当古董就流传下来的,而这是人性使然的总结、发现。

可怜天下父母心请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才能真正的老有所依)(2)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我们看看“致知在格物”是否经得住解读。

首先,“知”、“物”是动态词义“致”、“格”的主旨。比如兄弟姐妹多时,赡养老人本应该是更容易的事,可却适得其反,儿女几个开始计较自己贡献值了,最终于父母而不顾了。尽孝是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的直接体现,不应该是一众儿女们的博弈。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核心体现,微妙变化都会让我们偏离航道,所以“致”、“格”的方向必须保证是做有用功。

其次,客观存在的认知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致、格的方式直接影响认知、事物的变化,甚至质变。比如老人在消费上普遍保守,金钱来源的不同决定他们的消费力度。有养老金的老人会觉得生活消费的负担就很小,毕竟钱是国家代发的。但是在农村,许多老人是直接按月等待子女们接济的,不管是碍于情面也好,不舍得花钱也好,总之消费顾虑多,压力大,最后老人的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了。可见孝顺父母之事,赡养老人之事,“致知在格物”就是最好的实践。

最后,往往大家们都忽略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其实人们的言行举止已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其内心活动。既要微妙精细去“致”心理活动,也要全局观念去“格”言行举止,这都是理解客观事物发展的要点,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在西方独立作为社会科学来研究的原因。

可怜天下父母心请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才能真正的老有所依)(3)

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魁宝,只有结合时代,才能阐析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真正的传承者,是给文化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