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人应该过一种怎样的高质量的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人在这个星球上的状态是生存,是一种有目的的生活状态。这种有目的生活状态,就是高质量的生活

人的正常状态是与自己的精神相适应

高质量的生活,基于物质需求的满足,但不于此。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的满足,那是动物的生活状态。

动物为了生活延续生命的状态,营造出自已的巢穴或住所,如蜜蜂、蚂蚁等。但动物们的生活,最高需要求只是满足它自己和它自己的幼仔活下去需要的东西,只是满足肉体的直接需要。但人的高质量的生活,意味着人的生活需要超过了肉体的直接需要,也意味着人的生活需要不囿于人的群体而扩展到人群体以外。

人是唯一能够挣脱纯粹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种同他的精神相适应的状态,是人类自己来创造的状态所谓的高质量生活,根本是说是人的精神生活。

“米”和“枣”,你要哪个?

高质量的生活,基于物质但不止于物质,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生活。所以,我经常说,天下的书籍都是滋养精神成长营养,而不是枷锁。

不过,虽然谁都知道营养和枷锁的差别,但真正能在生活中清楚区分的人到底有多少呢?能真正区别又能在生活中运用之妙用的人,又有多少呢?有的人仅仅是记住了这句话,并能在文章或者与他人的交谈时引用到它,一旦面对生活,又是另外的一种姿态。那么,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装饰,甚至是一种枷锁。因为这句话没有对他们的生命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衡量一种东西是否真正成了你的营养,要看它是不是影响了你的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功夫,叫“精一之功”。就是精研和专一的功夫。用米作比喻,原来是稻米,需要做一番春簸筛拣精选,稻米才能纯净洁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就是一个人读书,练“稻”成“精”的过程。

稻经过春簸筛拣精选之后,变得纯净洁白,你吃了以后,补充了各种养分,这叫做吸收了营养。就是说,你读了一本书,学会了某种知识,将其融会贯通之后,无须牢记它的概念与形式,在你的写作、说话当中也能灵活运用之,这就叫营养。

精神折磨和身体哪个更受不了(精神营养还是枷锁)(1)

那么,什么是枷锁呢?如果那知识和经验,在你的生命当中,仅仅是一种僵死的教条,你不能驾驭它们,反而被它们束缚了,那它们就是枷锁。

精神折磨和身体哪个更受不了(精神营养还是枷锁)(2)

同样一种食物,枣。

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精神折磨和身体哪个更受不了(精神营养还是枷锁)(3)

这个故事,叫囫囵吞枣。生活中总是有人像囫囵吞枣的那个人一样,不在乎书读没读懂,在乎别人知道不知道我在读书;不在乎书中道理懂没懂,在乎有没有人为我喝彩,总希来换取别的一些东西——一如他人的好感、他人的认可,某种金钱等物质的利益。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

过于在乎外物,便无法真正享受吃枣本身的的那种快乐了。

好学深思 不求甚解,二种精神生活理想

我经常扪心自问,要是我吃枣,应该怎么吃? 我本来我可以尽量地吃,尽情的吃,,享受枣的美滋美味。可是,就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那份与众不同,获得那份众人仰视的满足与虚荣,落了个囫囵吞枣,为天下人耻笑。

这是天下人——所有想用自己的某种行为来换取外物时的——通病!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人们衡量自己的期待与现实社会之间巨大的落差,用自己的某种行为来换取外物,就成痛苦的来源——是一种本质是“贪”的痛苦——这当然肯定地不是高质量的生活。

在生活中,高质量生活的人都不是完善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对生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甚至患上了强迫症,因此完美生活者感到的不是高质量的生活,相反是一种地狱般的痛苦。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地狱的状态,根子就在于他精神满足不在于他自己本身,而在别人身上。

精神的愉悦在自己的心灵处,没有在自己心灵根蒂处寻找自己承认、认同,没让自己心里真正的明白,外在的一切都是枷锁。摆脱枷锁,过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这里我提出我的二种精神生活理想;

一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时,记载远古帝王的体会。对于远古的历史史实,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要法是一是“虚”心,二是”体:会。不仅对于历史是这样,就是对于现实世间的万事万物,也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大思,小学小思,学思两者不可偏废。

、人高质量的生活,日常表现是博学多思,精髓是“心知其意”。所谓“心知其意”,就是真正理解和懂得对象的意义和旨趣。在人文领域,作为对象的“意”,主要是指经典和文本所表达的真实的、确切的含义。读书,对于经典和文本,要真正做到“心知其意”是很不容易的。人生而立世,首先是一位思想人,我思故我在;然后是思想者、或思想匠,用一生的精力构建、诠释某一思想的概念和范畴,对人生认定的某一思想有主张、有说法;最后是思想家,用思想实现了对世界的改造。

精神折磨和身体哪个更受不了(精神营养还是枷锁)(4)

陶渊明

二是不求甚解。也就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是喜欢读书,人生喜欢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这个高质量的生活,不在于占了田地有多少亩,盖了房屋有多少间,也不在声名显赫闻达,终日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就是“好读书。二是率性读书,不必拘泥读书是不是能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得到职务职称的晋级、获得好名声,率性读书与把读书当作获取学问并进而获取声名权益的读书以外的功利目的截然两样。三是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解。天下的书,不是一定都读的。许多书都是选取了前人阐述过的类似的道理,以功利的目标,射出的求名求利的“矢”。所以我读书,绝大多数是允许对文本进行不合乎原文实际的解读。只要理解逻辑通顺,合乎情理,为什么不可呢?书是用来交流思想和进行思维,比书的文字更重要是认知水平。我注六经,不求甚解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么一种境界!

精神营养还是枷锁,中间隔着选择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精神的有无。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对待选择的态度。

有的人明白道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却仍然不愿拒绝眼前的诱惑,来换取一种真正的快乐。这正是我们最可悲的地方。

高质量的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总是需要选择的,如果我们总是连一点点痛苦都不想忍受,连一点点东西都不愿失去,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能拥有。每个当下都是选择,你选择在这个时候吃饭,就不能在这个时候睡觉;你选择在这个时候学习,就不能在这个时候陪恋人逛街。就是这么简单

有时候,一个人的痛苦,仅仅在于他做出选择的同时,又不愿意放下自己必须舍弃的东西,这就构成了一种巨大的矛盾。人生中的许多美好,都被这种矛盾消解了。

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要让你接触到的现象也罢,文化也罢,知识也罢,都化为你的营养,而不是枷锁,这也是一种智慧。

当你真正拥有一种智慧的时候,就能从各种现象中,挖出令你自己成长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填加一些毫无意义的信息,更不是为自已搜罗种余饭后的资。这种能令自己成长的东西,绝不是某种形式,更不是某种技巧。当然,形式和技巧也很重要,但你拘泥它时,会变成一种枷锁,束缚你的心灵。

比如,看过一本谈文学理论的书,然后牢记住面讲到的所有的要点,你在每一个写作瞬间,都想起它们来,并用它们来评价、制约你的写作,那么你必然会变得畏首,写不出真正的好东西呢?因为你的心就像被住的野马一样,根本法自由奔驰!

能力是一种警觉

真正的做法是,当具有某种能力之后,就持一种警觉。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中观照自己的心灵这一点,别人是不能为你代劳的,包括你的老师。

一个人的能力,好比你读文学理论的书后获得的能力,

是一种省察克治的功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

这其间的境界,如鱼饮水,冷暖白知。能力不是你掌握了某种形式某种技巧,拥有了本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在面临大事的时侯是不是心净如镜,心静如水。只有诚实而清晰地面对自己的心灵,万事万才会为心灵的养分,而非你心灵的加锁。所以我说:“心大则诸法为常养,心小则举世皆绊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