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近代诗

西方有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中国同样也有牛郎与织女的神话传说。人们为了纪念这段不同寻常的爱情,便将每年的农历的七月七,作为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加以庆祝。

但到了近代,七夕节曾一度没落,以至于很少被人提及。好在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被喻为“中国古代情人节”——七夕节,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并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注释1)。

水浒传里有哪些重要的典故(水浒传中为何很少提到七夕节)(1)

既然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船夫却发现所谓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却很少提及这个节日,甚至可以用讳莫如深来形容!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的详细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应该不会是无意间漏掉,更为可能的是故意“冷落”了七夕节。

至于原因则要从《水浒传》故事本身特点说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一部分是从来没有结过婚,如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拼命三郎石秀以及青面兽杨志。还有一部分是结了婚却并不当一回事的,如玉麒麟卢俊义、及时雨宋江等人,他们要么是把老婆留在家里独守空闺,要么是不结婚,偶尔去自己的外宅。

水浒传里有哪些重要的典故(水浒传中为何很少提到七夕节)(2)

为何梁山好汉都对女人如此冷淡?这是因为《水浒传》的豪侠故事与家庭生活,先天就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加入男女情爱故事,会对豪侠故事的精神和气质造成损害,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水浒传》中,作者一再强调一条江湖潜规则,最出色的好汉都是:

一意打熬气力,不亲女色。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叙事用意,让同样的“武松杀嫂”故事,在《水浒传》和另一部小说《金瓶梅》(见注释2)中,有了几乎完全不一样的表述。前者尽显武松的好汉形象,后者武松则变得犹犹豫豫,不分清白,只是一味的用暴力解决问题。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也并非小说家本意,在封建礼教还较为保守的古代,文学作品想要被广泛认可,就只能遵循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对常人的生活世界采取较为漠视的态度。

水浒传里有哪些重要的典故(水浒传中为何很少提到七夕节)(3)

当然,《水浒传》中也并非对七夕节只字未提,在第四十四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中,就通过对杨雄妻子潘巧云的介绍,提到了关于七夕节的内容:

布帘起处,走出那个妇人来。原来那妇人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先嫁了一个吏员,是蓟州人,唤做王押司,两年前身故了,方才晚嫁得杨雄,未及一年夫妻。

这里的潘巧云,正是因为生于七夕才取名“巧云”。可见在宋朝到明朝时期(《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七夕节已经在民间很是流行了,甚至连人们取名字都会与之相关。无独有偶,在同样是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女儿正是因为出生在七月初七,被刘姥姥用”以毒攻毒“的法子,取名为“巧姐儿”。

让我们依旧回到《水浒传》,在这个英雄豪杰演绎传奇的故事中,情爱故事的确与之有些不搭调,这颇有些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感觉。

好了,提前祝大家七夕节快乐!

注释1:七夕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释2:《金瓶梅》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在《红楼梦》问世前,一直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齐名。作者署名真名不详,笔名为兰陵笑笑生。书名是由小说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字合成。

参考资料:

《水浒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