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死亡代表着虚无阴森,甚至是恐怖。因为在死亡发生的那一刻,我们唯一缺失的只有死亡本身。

但其实在中国,古人对于死亡,与其说是阴森恐怖,不如说是有着非常浪漫化的构想,对于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文明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来解读这件事。

西方天主教体制下,认为信教的人肉身死后会去往天堂,如果再活着时未受到宗教性质的救赎。死后灵魂就将会去往地狱,等候末日的审判。

印度人则认为,人死后被投入到恒河之中,干净又卫生,才能免受灵魂之苦。

古人面对死亡的意义(文化人去世后变成)(1)

墨西哥人认为,当你死后,再也没有人记得你,是谁时,你将被彻底的遗忘乃至消失。

究竟该如何看待死亡?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很多,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小编认为,我们中国古人对于死亡的解释是全世界最浪漫的民族,没有之一。

究竟该如何看待死亡?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很多,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小编认为,我们中国古人对于死亡的解释是全世界最浪漫的民族,没有之一。

今天小编会从中国民间信仰及传统文化的层面,从一个浪漫到极致的角度去重新和大家一起结构解构死亡,这个命题,以及人死之后又将何去何从。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方面。古人认为“鬼,归也” ,人所归为鬼。《礼记·祭义》中定义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可见,在古人的理解中,鬼只是人类存活形态的另一种延续,并无任何褒贬之义。

重新重视传统文化中的鬼,以及人死亡后的世界,实际上是包含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主义色彩与人文主义关怀,无论是在民间信仰层面呢,还是在宗教层面,人死后变成鬼都要来到阴间,又称阴司,阴曹地府等,是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这其中不仅融合了佛教、道教的理论观念,还结合了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进行的人员配置,形成了一套看起来十分完善的阴间世界观。

在阴间里,鬼也得分个三六九等,而划分的标准,则是由你在阳间的行为。专门负责审判的人叫阎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阎王爷,但阎王爷,却不只有一位,而是称十殿阎王,这个概念原本是由佛教传入的,经过中国民间的本土化改造,首先要去审判你的是一殿秦广王,他会根据你生前的好坏决定你接下来阴间之旅的主基调。倘若在阳间你的所作所为非常好,就会直接给你送到十殿转轮王处,倘若你生前没少做坏事,等待你的审判呢,就将由秦广王殿右边的孽镜台来扫描你的罪恶程度,再根据这个罪恶程度呢,把你发配到二到九殿的阎王处去接受忏悔。而最后的十殿,则是专门负责接收由前面各殿发配过来的鬼,殿内设有金,银,玉,石,木板,奈何共六座桥。

古人面对死亡的意义(文化人去世后变成)(2)

我们所熟知的孟婆呢,就是常驻奈何桥边,让你喝下孟婆汤,忘记前尘往事,重新进入下一个轮回中,除了十殿阎王外,阴间还有十大阴帅,我们所熟知的黑白无常,即七爷八爷等都属于是十大阴帅。他们各司其职,有些负责去抓那些游离在外不受管教的鬼,还有一些,则是专门负责处理动物的亡灵。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有关阴间的描述,在各地区根植于当地的民族文化及风土人情,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说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小伙伴们欢迎在评论区里进行补充。

但整体的功能及描述基本上都是大致相似的,这等阴间构造,其实极大程度上论证了一句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其实是属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政治的一种延续,即便你生前的种种作为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反馈,死后也终将会得到应有的奖惩,我们坚信每一个人终将在某种意义上得到公平的反馈,无论是在阳间还是在阴间,你就是你,你要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

除此之外,不同于西方,“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观点,在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里呢,即便是人死后进入到阴间,成为鬼之后也仍旧会与世俗世界有着一定的交集,主要的时间节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在人去世后,如头七,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每个七天为一个时间节点,

二,一些特定的时间节日,如过年,清明节,寒衣节和上元节等,都是祭祀祖先的时间节点。

古人面对死亡的意义(文化人去世后变成)(3)

甚至古人为这些行为还专门整理出了一系列的祭祀文化,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礼乐文化,就是祭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礼乐·礼记》中记载,礼乐顺天地之城,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局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鬼神是同属并列地位的,在祭祀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礼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是相同步的,不仅在中华文明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认知尚未受到未来文化的影响之前。我们对“鬼”这一存在的态度都是非常友好的。

我们相信人死后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生命的进程。每一个所谓的鬼的背后,都是某人朝思暮想却无法相见的那个人,我们相信,甚至有朝一日,还能与那些已经故去的亲人,在阴间里相见,这哪里是悲剧呢,这明明是团圆。

反观其他文明中,对于死亡观的架构与认知,对比起中国,独独少了那份留恋与人间的温情,这其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一种“中国式浪漫”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到“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再到“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死亡并不可怕,是另外一种超越时空的等待与守候,我们要每一份哀思都有可安息之处,更要每一份牵挂,都有延续的可能。

重新回到一切的起点,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

这其实依旧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一切理性的思考在感性的面前终将变得不堪一击。幸而,我们还有一份寄托,让死亡成为了生命的另一面,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另一场伟大冒险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