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适合一般五年级以上读者阅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三节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三节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数的分类好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三节课

温馨提示:本文适合一般五年级以上读者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于数的分类,课本上或者其他教辅书上的分类,都是局部的,不全面的。在此,我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从小学对数的分类向初中数的分类过渡。

先回顾小学是怎么给数分类的?

在想这个问题前,先大概想想,人类给多个对象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首先得确定一个分类标准。若分类标准都模糊不清,分类工作就不顺利。

例如,关于整数,小学只学过自然数,初中叫“0或正整数”,简称“非负整数”。给自然数分类:

如果分类标准是“一个自然数能否被2整除”,则:

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叫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叫奇(jī)数。

如果分类标准是“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是否有且只有2个”,则:

有且只有1和它本身2个因数的自然数叫质数;

在1到它本身之间还有其它因数的自然数叫合数;(合数的因数数量,至少三个及以上,但有限。)

只有1这1个因数的1和有无数个因数的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简称“非质非合”。

可以看到,同样是给自然数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那哪一种分类更全面更彻底呢?在小学,从小数角度给数分类,就可以更全面更彻底。

小数,可以先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到了初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合并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又合并称为实数。

人类文明的基本思想和行为,除了比较、分类,还有一个,叫命名,不管哪种基本行为,一定有对应的一些行为标准,否则不好进行。命名标准,大概有:命名的名称,要尽量简洁、易懂、好区分。

小学按学习的先后,依次学了:非负整数、分数(整数除以非零整数,写成分数形式就是分数)、小数,想一想,整数可以放在有限小数内,可以把整数看做小数部分为0的小数;而分数是可以当做分子除以分母的除法化成小数的,如果商是有限小数,就说除得尽,如果商是无限小数,就说除不尽。而且,根据经验,整数除以非零整数,如果除不尽,结果一定会循环,这在初等数论(小学涉及的数论知识较少,小学奥数里会涉及多一点。)中很容易证明。无论是除得尽还是除不尽,分数化成的小数,都属于有理数,因此,分数就是有理数。因为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国外不少国家也把分数称为可比数。初等数论也证明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无法化为分数形式,因此无理数也无法化为两个整数之比,国外也把无理数称为不可比数。

把分数化为小数,是容易的,只是如果除不尽,循环节可能很长,但数位一定是有限的。人类还有一种思想行为,就是逆向思维。把有限小数(包括整数)化为分数,很容易。那把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呢?可以参考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92面的文章: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在小学只学过一个无理数,那就是圆周率π,小学一般用π时,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但其实无理数的来源很多,在小学,我们还可以按照一些简单的规律,构造出一些无理数,常见的有,例如:0.1010010001……,0.1234567891011121314……等。看出规律了吗?虽然有规律,但仍然满足无限不循环的设定,它们仍然属于无理数。有的同学,可能觉得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好像没什么规律,但其实是有一些的,只是很深奥,目前还在探索中。到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 实数,中会学到一种产生无理数的方法,即对有理数开方开不尽的数也属于无理数。后续还会学到无理数的其它来源或者构造方式。

本文中,涉及一些数学专业术语,有兴趣的同学或读者,可以查阅课本或者其他资料。

下节课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