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哪吒这小伙子的性别身世之谜,再度浮出水面。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1)

这张简历,简约而不简单,随手就能捻出几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来:

Q1

李靖一个陈塘关总兵,又不要造反,他儿子怎么敢号称“三太子”?

Q2

李靖和殷夫人俩纯血人类,怎么就能生出一个三头六臂的娃儿?

Q3

为什么李家大儿子叫金吒,二儿子叫木吒,三儿子不叫水吒叫哪吒?

……

总之,疑点颇多。

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环境中的人,一打眼就明白,“哪”和“吒”都不是父母取名时会选择的汉字。

中国人取名,大多用实字。比如现在常见的“子轩”和“梓萱”,父辈常见的“建国”和“艳红”。

“吒”不仅不够实,还是个坑爹的拟声字!取名“哪吒”,就像今天给小孩取名“嗷呜”一样,十分之特立独行。

当然,哪吒不算普通小孩,他是灵珠子转世嘛,人族的壳里装了个仙童的核儿。

但就算是神仙,也没有这么干的。细数我国的神仙团体,像昊天大帝、羲和、常仪、女娃……名字不都挺正常的嘛!

为什么哪吒偏偏不一样?

说起来,也简单。

因为“哪吒”压根儿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汉名,而是音译过来的。它不等于“嗷呜”,但四舍五入一下,相当于把John翻译成“约翰”。

“哪吒”,来源于梵语。

虽然《封神演义》里给他安了个道教系统的便宜师父:太乙真人,但人家正儿八经是佛教出身,乃印度裔移民。

哪吒本名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汉语写作哪吒俱伐罗、哪吒俱钵罗或者哪吒鸠钵罗。拗口着呢,不利于人们传颂他的威名,就被简化成了“哪吒”。

被缩短的不仅是名字的长度,还有身量的高低。哪吒鸠钵罗本非孩童,而是佛教的护法神,属于夜叉一族。“夜叉”是一种凶悍的鬼,因受到佛法感化,一跃成为护法之神,位列天龙八部众之一。女性夜叉十分美丽,男性夜叉则面容丑陋,性情暴戾。

夜叉护法神长这样: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2)

所以哪吒三头六臂不奇怪;大闹东海时说扒皮就扒皮,说抽筋就抽筋,也不奇怪——人家就是从夜叉这种剽悍生物演化而来的啊!

哪吒鸠钵罗不是打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有爹,他爹是毗沙门天王。既然父乃天王,儿称太子就无不妥了。

四天王,臣于帝释,统领四界。

四天太子,即哪吒类,能驱鬼神。

——《大佛顶首楞严经要解》

毗沙门天王长这样: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3)

关于哪吒的事迹很多,但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哪吒闹海,最后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这个略显血腥,又充满悲壮哀悯之美的情节,并非后人附会,而是佛经里自带的。虽然最原始的译本已经散佚,但《禅林僧宝传》和《五灯会元》均有相关记载。

“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

然后化身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

——《禅林僧宝传》

从“夜叉护法Nalakūvara”变成“我们的英雄小哪吒”,经历了不亚于莲花重生的脱胎换骨。毕竟,析骨肉以还之,对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中国人而言……

太凶残了有木有!!!

三观尽碎有木有!!!

怎么才能让这个脱缰的故事正派起来,让印度裔夜叉变成中国正神呢?

民间汉化组的力量,是强大的。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4)

汉化

Nalakūvara

两步走战略

第一,把毗沙门天王和隋唐名将李靖揉吧揉吧,合成一个人。

哪吒成了李靖儿子,就有了中国血统,还清骨肉是为了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连累旁人。这就显得其情可悯,没那么难以接受。后来,哪吒因行宫被毁,要暴起弑父时,又安排一个天神(此天神视时代远近,由佛陀或燃灯道人友情出演),送给李靖一座威力无穷的宝塔,强令哪吒俯首。硬生生把故事给掰回了儒家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上来。

第二,改变哪吒的宗教信仰。

《封神演义》横空出世,让哪吒师从阐教太乙真人,领元始天尊符命转世为人,积极投身兴周灭商的大业。且还是个面如傅粉,围着肚兜,戴着金镯的漂亮孩童,与佛教护法神的青面獠牙相去甚远。虽然保留了莲花等佛教元素,以及夜叉这个物种的暴戾性格,但已经完全是一个道教仙童的模样了。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5)

另外两个头也不见了

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的哪吒,就此成为深受崇拜的中国正神。若不细究,谁也不会想到殷商末年,出生在陈塘关的小英雄哪吒,其实是一个印度移民。就连名字本身,都是由梵语音译而来的。

直到今天,字典里“哪吒”的读音,都是该字独一份儿呢。

哪吒并非孤例,像这种被汉文化吸纳成自身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舶来词,在现代汉语里简直俯仰皆是。不说破就根本意识不到!

只消玩儿两把大家来找茬

就会明白什么叫做真·俯仰皆是

Round 1

在这首古诗里,有哪些是舶来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

Round 2

这幅图不用问也知道,

“平等”必然是个舶来词。

你知道“平等”源于哪种语言吗?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6)

Round 3

这张图里,有没有舶来词呢?

四川人对哪吒的看法(为什么四川人读不准)(7)

我是一条标准答案分割线

第一题,“葡萄”和“琵琶”都是外来词。前者是吃货喜闻乐见的水果店一霸,后者是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葡萄”来源于波斯语,最开始还被写作“蒲陶”、“蒲桃”。“琵琶”则来源于波斯胡语Barbat,虽然它乍一看和“琴瑟”是一家。但我国古代的乐器名大多是单字,如“筝”、“埙”、“柷”,琵琶这个双音节名词,很明显就是音译。

第二题,一定有人以为“平等”和“民主科学”一样,是从日本拿来的。其实……这又是一个佛教用语,使用年龄比民主科学高多了。“平等”来源于梵语Sawmata,即众生没有高下深浅之分。它的反义词是“差别”。

第三题,舶来词是“哥哥”。古汉语中,“哥”是唱歌的意思。东汉以前甚至没有“歌”这个字,因为它的功能完全被“哥”承包了。而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同辈男性,人们都称呼为“兄”。直到唐代,多民族融合,才开始用鲜卑语的aka(阿干)代替“兄”。鲜卑人称呼父兄都用“阿干”,所以这时读音相近的“哥”也能够兼指父兄,唐玄宗就曾称呼父亲为“四哥”。

你蒙对了吗

上述三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古代的舶来词,在长久的使用中,已经成为了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大致能分为两种:

源于佛经梵语

“昙花一现”,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江苏省的省花“茉莉”,也源于梵语mallika;

“世界”出自梵语lokadhatu……

源于西域诸国

“狮子”,源于吐火罗语。在“狮子”传入之前,表达这种猛兽的名词是“狻猊”;

“琥珀”是古波斯语kahvupai的音译;

“蜜”,出自吐火罗语mit……

语言即文化。

从Nalakūvara到“哪吒”的转变,也是汉文化将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一个词语的传入,不仅带来一种新的物品,也会带来一种新的概念,新的思想。令人意想不到的舶来词,就是对这些新东西消化吸收的成果。

所以中国文化真的很有意思。说给你汉化,就给你汉化,神不知鬼不觉。

正所谓“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怀揣着这份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难怪作为历史悠悠悠悠~久的超龄文明古国——仍然活蹦乱跳,笑看潮起潮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