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孙鹏 辛愿 记者 刘居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米皮店开在什么位置?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米皮店开在什么位置(一家米皮店火了30年)

米皮店开在什么位置

本报见习记者 孙鹏 辛愿 记者 刘居星

吴鑫成了“网红”,靠的是祖传的手艺。

4月27日中午,天下着雨。开在西安市碑林区雁塔北路的“吴鑫米皮店”里坐满了人,门外还围着一群要打包的顾客。

“天气好的话,能排十几米长的队。”说话的正是吴鑫。这个1990年出生的小伙儿是吴家米皮第三代传人,浓眉大眼,留着寸头。他熟练地抓起一把米皮放碗里,加入豆芽,调上盐、醋和自家配制的调料水,另揪起一小撮米皮蘸上辣椒油放进碗里,不到15秒,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米皮就制作完成了。

因为是开了30多年的老店,来的大多是回头客。

每个人口味不同,咸淡几分、蒜水用量、辣多辣少,吴鑫有条不紊、精准操作,总能让顾客满意。“吴鑫家的米皮,辣椒油香气逼人,口感爽滑、劲道。”挑起一筷子裹满红油的米皮,顾客陈先生吃得津津有味。

“有位80多岁的老先生,家住凤城十二路,每周都要坐车来吃两三次……”吴鑫的父亲吴选选说起店里许多老顾客,满是自豪。他说,好口碑不仅留住了老顾客,也引来了慕名前往的新顾客,平时一天能卖近千碗。

“大街小巷开的米皮店不少,许多店没过几年就关的关、搬的搬。”吴选选说,“我们米皮店做了30年,火了30年,靠的是手艺,更是诚实和本分。”

1984年,吴选选的父亲从老家原户县秦渡镇来到西安城墙边的建东街。一张刷蓝漆的桌子,两条长凳,沿街的米皮生意便开张了。

制作米皮从半夜开始。为了保证质量和口感,老父亲每天半夜开始磨浆、上屉,天不亮就出摊儿,切条儿、拌料。好手艺征服了附近居民和过往人群的味蕾,生意渐好。他信心更足,盘下个门面房,开启了创业之路。

20世纪90年代,吴选选正式接管店面。“要做生意先做人。做餐饮是个良心活儿,要用真材实料,不能掺假。”父亲回乡前再三叮嘱的话让他至今难忘。

吴选选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买最好的米,用优质的油,辣子用新疆的头茬辣子……算下来,材料费比别家高了一到两成,但米皮的价钱还要亲民。”吴选选常说,“有舍才有得嘛!”

“泡米、打浆、烫、蒸……做米皮的每一环节,都得盯紧。”父辈的教导吴鑫一直铭记在心,他说,为保证口感,吴家人始终坚持现磨、现蒸,保证了米皮的新鲜度和口感。

父辈撑起了“露天摊子”,走过磨盘碾米、打浆、烧柴火、烧煤疙瘩的时代,打造了“金字招牌”。代代传承的不仅是好手艺,更是好家风。如今,在各大网络平台,“吴鑫米皮店”位列同类型餐饮店前几位,每天都有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30多年,什么都变了,唯有初心不变。“如今的幸福日子,都是父辈用辛苦换来的。”吴鑫感慨,“我赶上了好时代,更要经营好店面,将吴家米皮打造成西安的一张‘餐饮名片’。”

作者:刘居星

来源: 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