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带团旅游时的散文随笔(连载桥头夜话)(1)

桥头夜话(6):曾半山罗半山

罗涌

渝东石柱县桥头镇长沙村,有一个至今尚存的习俗,即罗姓与曾姓不得开亲。原来曾罗两姓,原本就是同一个祖先,因为家族内部突然发生了争斗,罗姓族人中的一支愤而改姓曾,而且互不往来,仇恨持续几百年。

长沙村自古为鱼米之地,沿着龙河开垦了大片梯田,土质肥沃,出产丰饶。明朝洪武初年,安徽滁州城河西竹寨,有一个叫罗滁州的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战功。部队攻占川东石柱后,为稳定地方政权,罗滁州等一批军队骨干,留在一个叫桥头坝的地方,做了千户。罗滁州行伍出身,然读书少,对如何经营家庭更是缺乏经验。膝下两子,读书甚少,却继承了父亲争强好胜的性格,成年之后,就开始为争夺父亲辛苦打拼的家业和世袭千户侯爵位,明争暗斗,把罗家大院常常搞得鸡犬不宁。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罗滁州,到了烈士暮年,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根本无力阻止。

秋天过去,罗滁州身体日渐虚弱,自知难熬冬天。于是便叫管家叫来两个儿子跪在床前,说:“我现在岁数大了,也不久于人世。我决定将家里的土地山林分给你们,由你们自己去打理。”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兄弟俩就争吵起来,谁都想要靠近龙河边上的土地。见兄弟俩全然不顾自己死活,只为财产而争,罗滁州长叹一声,后悔教子无方,堂堂皇帝钦命侯爷,眼看就会被这两个不孝子败光,有辱圣恩。

罗滁州越想越气,便叫管家把两个儿子拉到大门外,吩咐管家备马。准备工作做足之后,把两个儿子叫了进来,有气无力地说:“我派两个兵丁,把你们带到咱家东西土地边界上,你们随后尽全力回跑,在哪里相遇,就在哪里打桩定点,作为分界线。”

兄弟俩听了父亲的话,却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只好同意。因为弟弟从小多病,体质弱,跑不过哥哥,望着哥哥跑出的土地远远多于自己,对这个结果,弟弟很不满意,便胡搅蛮缠撒野。两兄弟闹到父亲床前,老父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保住一口气没掉,但是,他说话掷地有声,既然同意分家方案,就看自己争多争少。即使哥哥家多一些,弟弟家的也不少,足可以世代享用,不愁吃不愁穿。就找来管家,划定界限后,写成文书,一人一份保存,分割停当。

弟弟对父亲的分家文书极为不满,破口大骂,扬长而去。没过几天,乡上传来消息,弟弟已经改换曾姓,在自家房屋前,立了一块石碑,历数父亲和哥哥罪状,让子子孙孙不再姓罗。

罗滁州见家族裂痕越来越大,便让管家取来笔墨,在一尺白绢上写下:“曾罗二姓不开亲,开亲绝子绝孙。”罗滁州眼见自己儿子已经毫无悔意,有违纲常,给皇上丢脸,便上书朝廷,解除世袭千户。然后溘然长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到老部将罗滁州上书后,龙颜震怒,即刻下令,诰封罗滁州为“武德将军”,按照规制,入土为安。其千户爵位暂停传袭,以儆效尤。

岁月悠悠,于斯有怀。罗滁州高风亮节,为乡人称颂,然其子孙贪婪无度,只管索取,不思进取,终究落人笑柄。长沙村从此便留下“曾半山罗半山”的段子。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