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从法中求

阎扶

如云在天上行,如水在地上流,行于所行之处,止于所止之处,马俊青的行草,有风神朗朗,又不旁枝斜出,自有一番天地,充盈而流畅。

书法家、大学书法系教授,两种身份使得马俊青,不仅是书法的一位身体力行者,还是一位布道者。坐在对面的他,似乎更对法津津乐道,书呢,打开在那里,你自己可以去观览。

小楷名家名字(艺术谭阎扶字从法中求)(1)

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今成了一位书法教育者,马俊青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那时候没有书法系啊,连字帖都买不到。从小喜欢书法的他,刚毕业那会儿就到庙里去拓碑,太原远郊的窦大夫祠他就去过。爱好大于一切,真是阴错阳成。

其实,书法艺术与古典文学挨得如此之近,中国的书法作品,多少内容不就是古典诗词么。马俊青著有一本《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分析》,分析的古代书法家,不少就是同时为文,甚或文名更大。

马俊青对目前的书法教材不甚满意。他说,书法讲究笔法、结构、章法,可是若从篇幅来看,谈笔法的几乎占到七成,结构与章法分占两成、一成。

用毛笔写字,马俊青谈到,一会儿一个感觉,高昂、低回,变化多端的笔头,可以藏一藏韵味,可以露一露精神,这是硬笔无法达到的。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当下的心绪,全在笔底表现出来了。入仕元朝的赵孟頫写字,刚一张扬,马上收敛,他心中的矛盾真是时时闪露。

但马俊青对结构与章法谈兴更大,在他看来,两者的重要性,根本不是三成所能阐明了的。

他说左右结构的字,若以人的关系比喻,两部分就是朋友、兄弟、同事,这种关系是一个层面的,却是最不稳定的,所以字的两部分也要像人一样,讲究关照、避让、呼应,以达到和睦相处。

左中右三组合的字,成员增多,必须限制或突出其中一部分。马俊青用了三个和尚吃水,比喻其中关系。如果是两个大和尚、一个小和尚,小和尚能挑了水则挑,挑不了两个大和尚抬。如果是一个大和尚、两个小和尚,小和尚抬不了,大和尚自己去挑。——贴切!比如辨字,不就是两个大和尚、一个小和尚,两个大和尚抬水。比如繁体的树字,不就是一个大和尚、两个小和尚,大和尚挑水。

上下结构的字,讲究上称下载,它们像是一种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关系,在上者表现要与身份相称,具体到字中,不夸大、不缩小,如昌是上面小些,冒是上面大些,如此,下面才好承载。

马俊青在用社会学审视字了,但是这种看似静止的关系并不是消极的。他分析汉字是方而略长、中心偏上的,这就给人一种精神。再者,左右结构汉字有种“扬右”倾向,右边往往比左边大点、高点,为什么呢,在中国传统中,右为大,右为上,右为尊,这就有了动感。

前段时间,马俊青闲看《李小龙传奇》,里面对武术的最高总结有两个字:攻、守。在他看来,这其实解决了武术的根本问题。一切事物的最高境界,都要上升到哲学层次。中国哲学涉及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结构中的收与放、抑与扬,都是这个道理。

阴阳运转,天地之心何在?马俊青在阴鱼、阳鱼之中,画出一条线,中间的那一点在他眼中,就是天地之心。字要结构,其中每一笔划,都要围绕字心进行分布,这样才能凝聚起来,正如八方攻心,这样所写之字才能形不散,形不散才有精神。每一笔划要有出处,不能随意安插,正如树枝草叶,各由其来。

书法是中国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艺术,只有用中国的哲学,中国人的思维,才能道出其中的法则。

和结构一样,章法依然可用社会学与哲学谋篇。可以这样认为,结构是小章法,大章法是对一片字的结构。章法犹如排兵布阵;犹如一座建筑,讲究松与紧、密与疏关系;犹如天上星辰,有的大而亮,在的小而暗,道法自然,满纸之字正应如此,拙劣者把字写的一大一小相间,乃是不知其中真谛。

马俊青对自己的书法避而不谈,但他说了半天,哪些不是自己的艺术追求?哪些不是指向自己的书法?如果此刻再去面对他的作品,正好可以从他的这些见识,检验其达到的预期之美,检验其所得。

字无常形是行草一个特征,但万变之中总有一个道在。马俊青要抓住这个道,普遍应当遵循的法则,不仅为了教学,也是为了创作。不要成为固定模式,马俊青同时告诫自己,所谓法正是一种规矩,但规矩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法不法之法,才是大法。

书法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如果一个书写者只知临摹,只知苦练,而没有所思、所想,没有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并反过来指导实践,那他能走多远呢?

教学相长,马俊青没有像其他大多书法家那样,总有一个几个高高在上的指引者。在他看来,教学正好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个性。虽然擅长行草,但他楷书、篆书各体都写。

愈往后写越好,这种心态对于马俊青来说,何其重要。他有一个号,不息行者,也表达了这样一种追求、一种自励。

虽然汉字从形象逐渐抽象,但作为一名书法家,马俊青仍然感受每个汉字的精彩、活力。在他心中,书写过程也是一个重现汉字精彩、活力的精彩瞬间。

马俊青,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教授,创新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教育书法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与创作,著有《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