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慷慨悲壮不同,清王朝的咸丰皇帝、慈禧太后在外国侵略军兵临城下时,不约而同选择弃宫出逃。给爱新觉罗皇族和大清帝国丢尽了脸面。

咸丰帝奕詝是道光帝的四皇子。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时为皇子的道光亲自持枪上阵,以鸟枪击毙两名叛贼。杀退叛逆团伙,彰显了努尔哈赤后代的勇武。而咸丰帝则丝毫没有其皇父道光的勇武基因,面对区区数千英法联军,竟然吓得六神无主,借口“木兰秋狝”“北狩”,带着皇后贵妃们匆忙逃出京城,躲藏到热河避暑山庄观望。

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1)

无独有偶,咸丰帝的兰贵人、懿贵妃,即民间所说的“小老婆”叶赫·那拉氏,四十年后独霸朝政成为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之际,也同是选择了与其老公四十年前一样的劣行----弃宫逃跑。

可见咸丰皇帝的家风一脉相承,都是小命重于国家,钟爱三十六计“逃”为上。

网络史料中,有诸多对咸丰和慈禧相隔四十年同样弃宫出逃行为的分析,归纳起来,无非是探讨他们出逃的原因和理由。有说是缓兵之计,有说是怕失去执政大权,有说是怕抓住受辱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四个字:“贪生怕死!”

慈禧太后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五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幼女。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宠爱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掌权太后。

说起来,慈禧一生表现最有气节的是在1860年。这年9月,增格林沁率领的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溃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当咸丰帝即将出逃之际,时为懿贵妃的青年叶赫·那拉氏,表现出热血豪情。她则极力谏阻皇帝,请求咸丰留在北京,带领朝野将士继续抵抗。也许她觉得老公逃跑不算是男人,也许认为帝都不容玷污,才力劝咸丰留在北京,主张坚决抵抗。当然了,咸丰没听她的,还把她训斥了一顿。差一点杀了她的头。

后来,恭亲王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曾冒险劝咸丰废约再战。后因为咸丰病危,只好无奈作罢。

咸丰帝当年从京城出逃的背景是内忧外患。就在咸丰帝一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时,英、法等列强再次染指中国。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廷提出修约等贪婪要求,遭到咸丰帝拒绝。进而导致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再次对大清国宣战。

英帝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派兵舰进攻广州,但被击退。咸丰八年三月,英法联军以及英、法、美、俄四国公使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再次要求所谓“修约”。咸丰帝谕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对俄示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诱,对英国则严词质问。谭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没有成功。随即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

咸丰帝见此,急派大臣桂良、花沙纳等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苛刻的条约样本奏上,咸丰帝十分愤怒,可是还不得不批准。但列强并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

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帝见大沽口获胜,于是尽毁此前签订的《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1860年)春,恼羞成怒的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六月间向天津大沽口发起猛攻。咸丰帝发谕旨说:“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

七月,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和战不定,痛失歼敌的良机。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他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致使大沽口再次沦陷。

八月一日,英法两国舰队抵达天津外海。其中法国舰船计40余艘,陆军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军总共为10000人。为了避免纠缠,联军干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为保存实力,下令南岸守军撤往通州。次日,英国舰队顺利驶入白河。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再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谁知谈判破裂,接着交战。这时咸丰帝干了一件愚蠢的事,他下令把谈判的英法代表39人拘禁起来,押往北京作为人质,这下惹怒了对方。英法联军向北京发动攻击,在通州八里桥交战击败清军后,进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立即弃宫从京城逃往热河避暑山庄,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防守,郊外则任由侵略军劫掠。

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海淀镇,到处焚掠,当晚即侵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惊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后人分析,英法联军这次打入京城的军队,和以往不同。他们并不是为了消灭清朝,改朝换代,而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来的。咸丰皇帝根本没有逃跑的必要。

既然为利而来,那就有谈判的空间,咸丰皇帝作为国家元首如果留在京城,总比由恭亲王出面显得更有诚意,也能在谈判桌上争取回些许主动。

然而,由于咸丰帝懦弱无骨气,内心胆小又畏惧洋人杀头,自己还不想当一个签城下之盟的满清君主,最终是选择了逃跑躲避。

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2)

咸丰帝的突然弃宫逃跑,不仅失去了挽回主动的机会,还让京中百官万民张皇失措,以致区区数千人的英法联军得以在北京横行无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北京大肆劫掠,在一定程度上,应是有仗着大清帝国君主不在其位的心理,才放胆胡为。

恭亲王奕訢奉命留京议和,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据说,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后,一开始时刻关注京师的消息。在英、法议和退兵之后,一度有回銮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这一念头。此后咸丰帝又几次改变回銮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洋人入侵的因素,还有咸丰帝逐渐喜欢上了热河行宫的奢靡生活。这一时期的咸丰帝尤其醉心于戏剧。北京宫内的升平署成批地被召到热河。咸丰十年十一月起,行宫“烟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戏剧。加上咸丰帝吸鸦片迷女色,身体逐渐变坏。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人,决定了“赞襄政务八大臣”。十七日清晨驾崩。此后便是懿贵妃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进而垂帘听政的把那段历史了。

当年25岁的懿贵妃爱国而不怕死,还力劝丈夫咸丰不要弃宫出逃。40年之后,久居太后宝座尽享荣华的慈禧,面对八国联军,已经彻底变成了贪生怕死的老太婆。

慈禧当年为何不怕死,40年后却怕死怕得要命?这道理也颇简单:一个是年龄,一个是身份。

英法联军攻破北京时,慈禧才25岁,年轻而血气方刚,那个时候还怀有一腔家国情怀。到了1900年时,慈禧已经65岁高龄,成了朝不夕保的女人,还能指望她继续满腔热血爱国吗?

第二个就是身份。四十年前慈禧只是咸丰后宫中的一个普通贵妃,不管皇帝做什么决定,她都不用担责任,天塌下来有男人顶着,怎么也轮不上她这个小小的贵妃担责。四十年后就不一样了,她是大清的当家太后,手中权力比金子还宝贵。一旦被外国佬抓去,丢面子事小,丢脑袋则全完了。

再说了,当朝的傀儡皇帝光绪主张维新,符合列强们的利益和口味。这些列强和中国签订的条约中基本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也就是说他们想要掠夺中国的领土和财富,而中国当时又太封闭,他们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都希望推翻慈禧,扶光绪皇帝上台执政。这是慈禧万万不能答应的。

1900年8月中旬,围攻北京的外国侵略者由英法联军换成了八国联军。京城的皇家执政者也由咸丰----同治而换成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算起来这已经是慈禧第二次弃宫出逃,但第一次是随从,这次则是带头领袖。第一次随着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没有太多慌乱,至少到了行宫还有人接驾,衣食和仆役也都带得充足。这次情形则大不相同。

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3)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用洋枪钢炮再次攻破满清帝都北京。紫禁城里有的宫女、太监为了保命,已经打点包裹行李,连夜逃出京城避难。

下面的人开始逃跑了,慈禧太后当然不会挥军坚守,视死如归。她已经在暗中谋划如何出逃。

据传言,洋人不满于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决定要活捉太后审讯并处以绞刑,不知怎么这些话传到了慈禧耳中,那自然如噩梦来袭,她必须不惜舍弃一切逃命。

像慈禧太后这样“元首”重量级别的大人物,当然不能像下面宫女太监一样没体面的偷偷逃命。虽然也是出逃,但要有满清皇家威严的“出逃”。

1900年8月14日,慈禧太后板着脸接连五次召见军机大臣等人,决定“出京”,她的借口是作“暂避之计”。其实与四十年前咸丰帝的“木兰秋狝”“北狩”,如出一辙,都是掩人耳目的托词。

时任清廷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的王文韶,当天在记载中写道:“我蒙(太后)召见五次,至刻刻召,仅有刚、赵二人同在,太后云:只剩你三人,务须随驾,其余之人各自回家,已丢我母子不顾矣。”

当时,除刚毅、王文韶、赵舒翘三位大臣在值外,御前其他人等均散值,各自回私宅准备外逃。慈禧对王文韶说:“尔年高,吃此辛苦,我心不安。尔可随后赶来。刚毅、赵舒翘素能骑马,必须同行。”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王文韶不顾年老,携带军机处印信舍命奔赴怀来,随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途中,王文韶徒步跟随,深受慈禧赏识。翌年返京后,他被慈禧转授文渊阁大学士、终武英殿大学士。

有史料介绍,8月15日清晨天未大亮时,辅国公载澜飞驰入宫,奏说夷兵已攻东华门。慈禧太后知事情已到最后关头,假意要跳水自杀。载澜拉住她衣服说:“不如且避之,徐为后计。”。太后乃徒步涕泣而出,发不及簪,光绪互助服及报随之。

慈禧临行前环顾了一下内宫四周,告诉留下的人:“宫里的事听瑜、晋二皇贵妃的,张福、陈全福守护着乐寿堂。”另外,她还特意嘱咐太监张福说,“张福,听清楚,遇到多困难的事,不许心眼窄,等着我回来!”

其实,这句话,慈禧太后不仅是说给太监张福听的,更是说给留在宫中的所有人听的。这是庚子年慈禧太后出逃前,在宫里说的最后几句话。然后,她就带领着要随自己一起出逃的光绪帝等人,向后绕过颐和轩,路经淹死珍妃的水井,直奔贞顺门而去。因为那里,有已经为他们匆忙备好的简陋马车。

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4)

据记载描述: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步,踉踉跄跄,形成一支千余人的扈从队伍,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上午8时出西直门。天忽细雨,从者皆未携雨具,悉被淋透,其状萧索凄苦。

日暮,抵昌平。“上及太后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献蜀黍,以掬食之。太后泣,上亦泣。时天寒,求卧具不得,村妇以布被进,濯犹未干。夜燃豆箕,人相枕藉而卧”。

这一路奔波,慈禧也过上了风餐露宿,缺吃少穿村妇般的生活,有时候就连饮水都没有办法解决。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艰辛旅途,慈禧一行人最终逃到了西安,过上了不逊于皇宫的安稳日子。这次出逃,慈禧一行在西安共住了一年多。

在西安,慈禧太后遥控奕劻、李鸿章等人与侵略军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反目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意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

侵略者心满意足撤退了,慈禧开始在西安收拾东西准备回京。两宫在西安停留期间,从京城外逃的几百个王公大臣纷纷聚拢到那里。慈禧和光绪起驾时,西安的文武官吏都到行宫门外送行,由24面黄龙旗开路,1000名骑兵前导出城,带着3000辆装满金银财宝的大车,由一百多个太监押运随行。

慈禧穿着华丽的衣服坐在轿中,王公大臣有的乘车,有的骑马,队伍出潼关经河南、直隶,历时三月于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皇宫,史称“两宫回銮”。

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咸丰慈禧夫妻无愧一丘之貉)(5)

当年咸丰弃宫逃跑,留下恭亲王奕訢等善后;慈禧逃跑也留下李鸿章等善后,完全是仿照当年咸丰皇帝。

在这个历史关头,慈禧可能已经明白了当年自己老公为什么要从京城逃跑。她知道了作为一国之主,拿国家利益、财富满足侵略者很容易,根本没必有留下来拿生命冒险。没有了脑袋,什么荣华富贵可就都没了。

有人评述认为,大半辈子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一直是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她将个人利益完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面对外国侵略,她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对列强采用了屈膝配合的态度,尽量满足列强的无耻要求。造就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可悲的时期。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