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形象还需继续深挖和塑造,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歌剧的名言?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关于歌剧的名言(歌剧楚庄王一改)

关于歌剧的名言

主角形象还需继续深挖和塑造

游暐之(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歌剧》杂志主编、副编审):

歌剧《楚庄王》从整个作品的主题立意来说,当代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世世代代向前进,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存在着这种精神,这部作品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且将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全剧。

楚庄王这一人物形象还要继续深挖塑造,可以通过音乐、唱词上的小幅度调整,表现人物内心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转变,而并非一定展现与对立面针锋相对的局面。此外,建议挑选一些可听性、歌唱性强的唱段,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进行有效传播。

利用音乐使楚庄王的形象更加立体化

臧云飞(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一级作曲):

本剧极具西洋歌剧的史诗感,有很多给观众带来震撼的大场面,并且在音乐方面始终有着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地域性非常强,这一点十分难得。

我的建议是,楚庄王的形象还需立体化,目前的音乐要表现战争,所以一直非常强劲厚重,建议适当加入一些单旋律,来体现楚庄王的隐忍和深思,这样也给观众静下来思考的时间,更好地体会楚庄王这一角色。音乐层面由弱到强、由平静到高潮,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效果。另外,建议对演员挥剑打斗的动作重新进行专业设计。

结合历史性与现代性,完善人物形象

王俭(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这部历史题材歌剧在主题上以现代化的视角开掘,呈现出三大亮点。第一是将百姓喻为神鸟,这是主题开掘的神来之笔。一代帝王从天下苍生中寻找稳定江山的基石,提升了这部戏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第二是对战争的反思非常深刻。第三是全剧在二度呈现上以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手法,对古老的历史传说和丰厚的楚文化进行了全新表达和展现。戏剧性和音乐性紧密结合,每一段咏叹都是人物心潮的澎湃,而不是无病呻吟。

建议在历史性与现代性方面,以现代的视角对楚庄王形象塑造做更有现实意义和当代审美价值的提升,尤其是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时,需更清晰定位。捋清这三年间楚庄王到底是声色犬马、自甘沉沦还是韬光养晦、励精图治,抑或兼而有之。这与他的心理动因和连贯的行为逻辑,及之后所有情节的合理性有密切关联。其次,还需把握好楚庄王在一鸣惊人之前三年时间做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字幕上“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八个字,没有具体的情节和唱段,观众很难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在戏剧性和音乐性方面,需要强化戏剧性背后的合理化程度与可信度,歌词总体风格还需要统一。

需要明确楚庄王人物动机

党小黄(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研究室原主任一级编剧):

秦文化与楚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其实也就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版图,楚人维护了大一统,建立了大汉,才有了汉族。楚文化的旋律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所以,这个题材的立意非常好,非常有价值。

目前文本主题不是很清晰,楚庄王的形象还不够丰满,人物动机不够明确,难以成为整部戏的核心。历史上,楚庄王登基不存在问题,但是城濮之战后楚国一蹶不振,才有了很大的外患。楚庄王登基之后自身也没有实力,家族实力强于皇家实力,对政权造成了威胁。建议保留已有情节,将楚庄王励精图治和韬光养晦结合起来,特别要写出他具体做了什么,不能为了追求戏剧性而牺牲人物形象。

舞蹈需要留白,空间表现水的形象

姜涛(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主任):

在中国,楚庄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故事中都能开掘出当代立意。本剧的剧本完成度很高,选取的故事好,有些段落在语言上还保有楚辞、诗经的文化语言韵味。全剧围绕楚庄王励精图治展开戏剧动作,同时充分考虑歌剧的声乐艺术特点来设置主要人物。

几点建议:第一,要表现出楚庄王纵情声色、不问国政的原因。面对内外部凶险的斗争环境,楚庄王为了迷惑敌人而故意表现出昏庸的一面。第二,舞蹈场面的队列可以慢一点展开成型,从视觉形象到声音的表达可以多一些留白。第三,空间形象方面,目前运用了当代歌剧中相对封闭的空间艺术形式。荆楚大地多江河湖泊,我建议舞台可以多一些水和水的形象。

将宣叙调变为对白,体现民族歌剧特性

孙鸣笛(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一级演员):

本剧虽然信息量较大,但仍希望时长能够尽量压缩在120分钟以内。目前剧中运用的宣叙调来自西洋,对白缺乏力度,这样不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中国人用四种声调表现很多语气,但是宣叙调(指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未必能达到这种对白的效果。我建议增加适合民族特点的对白,可以尝试把宣叙调按照民族特性压缩,变成对白,既能压缩时长,又可以体现民族歌剧的特性。现在剧中有几句京腔的对白,我觉得就非常不错,建议继续保持那种力度。作为民族歌剧,目前剧中主要运用的是交响化的音乐,建议加入地域音乐,体现出交响的民族性。

调整宣叙调,精炼配器

景作人(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奏员):

对于歌剧来说不宜大动,不能破坏结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楚庄王形象不够丰满,很多情节都比较表面,没有表现出内心层面的复杂之处,需要从头逐步解决。在音乐上,开头的女声合唱很有湖北风格,可以在后面多展开。

宣叙调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我认为宣叙调应当和民族音乐、说唱音乐结合,让其既简单又带有韵律性和说唱性,更自然地接近语言化。另外,配器从各个方面还需再精炼,现在听起来有些模糊。

我作为一名歌剧演奏者,深深地感觉到一部歌剧音乐的成败不光在于作曲家,还在于指挥家,所以下次再修改、再排练的时候,建议在指挥方面也做一些探讨。

楚庄王形象不够立体,爱情戏缺乏情感铺垫

冯学忠(陕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指挥):

楚庄王作为男主角,形象还不够立体,韬光养晦三年时间里做了什么事情也没有交代清楚,人物主动性和形象还需丰满。男女主角爱情戏部分,两人一开始见了一次面,然后第二幕有一个二重唱,就到最后樊姬要喝毒酒,其间缺乏情感铺垫。

这部剧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部剧彻底变样了,和首演时不同了,但是还有一些令我不满足的地方,其实就是以上这些。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这部戏会是一部非常好的剧。

完善咏叹调和子越歌词

杨又青(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指挥):

本剧制作精良,戏剧和音乐大气恢宏、脉络清晰,开门见山交代故事矛盾,一瞬间就吸引住了我。

宣叙调的运用对中国作曲家来说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这是因为语言的问题。本剧音乐的语言整体风格是非常统一的,其中有几句戏曲念白令我印象深刻。

剧中使用了古琴,紧接着一段樊姬的咏叹调,将戏剧形式的对比和延长形式的对比强烈地表达出来。尤其是《昙花辞》这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面的《听鼓》也非常有对比性。但是在第二段当中调性似乎不确定,这可能是作曲家有意为之。我觉得如果在其中的某一个片段,或者是《听鼓》结尾四分之三部分,在调性上有一定的固定,这一段咏叹调或许会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

此外,剧中子越诉说愿望时的歌词不太恰当,仿佛第三者在斥责,歌词带有贬义,这里的歌词应当从另外的角度去写。

舞美需要变动,灯光色彩需要调整

周英(国家话剧院原舞美中心主任、一级舞美设计):

这部剧找到了中国精气神,有楚味和楚神。中国对舞美的理解还是西方的思维,实际上“形象”这两个字是西方的,中国应该是“象形”,从“象”出发而走“形”。现在舞台美术这一概念已经过时了,应该是舞台空间艺术,是感悟的空间艺术,再进一步就是智慧的空间艺术。

舞台美术不能过于固定,需要变和动,目前剧中舞美一直没有变动,到了后半段就显得堵塞凝固,会影响演员的表演。灯光颜色较为艳丽,产生了现代感,削弱了代入历史的厚重感,建议多使用黑白色彩,即使运用艳丽颜色时也要有主色。服装虽然精良,但是在细节雕琢上太平均,缺乏写意感,很难衬托演员的力量,建议平衡写意和写实的度。

深度开掘楚庄王形象,抓住内外交困主线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这部剧是近几年来中国正歌剧中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不用去争民族歌剧的名义,这部剧是中国歌剧家族的重要一员。

我建议,对楚庄王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度开掘,令人物具有当代立意,引人深省。抓住内外交困的主线,分别做好叙事:国内分为朝廷内外,朝廷内是几个大臣和两个妃子,朝廷外就是黎民百姓的生活;国外就是楚国与周边列强的关系。随着情节发展,慢慢展现出楚庄王无奈、纠结又被迫隐忍的痛苦。在音乐方面,目前表现人物在同一时空背景下不同性格诉求的冲突性重唱较弱,这里需要加强对戏剧情境的展开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