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最热闹的地方(忙完上墙饭上灯饭又要赴元宵宴)(1)

■瑶台村的村民还保留着拜灶君的传统。

越秀●瑶台村

年味关键词

元宵饭 上墙

添丁上灯

八音锣鼓

早在一个多月前,广州市越秀区矿泉街王圣堂村老年协会会长何连叶就开始接到各种请帖:庆辉叔要在祠堂里给刚出生两个月的孙子办添丁上灯仪式,还征求何连叶的意见,是挂宫灯好呢?还是挂莲藕形的花灯好呢?刚满60岁的堂弟阿坤则要请“上墙饭”,庆祝进入长老行列……“我们过年要忙足一个月,添灯、上墙、做元宵饭,每天都要赶场,有时一天要赶两三场。”何连叶说。

新快报记者在何连叶的本子中看到他在今年春节期间的安排:初十三赴沙涌南村元宵宴、初十六赴瑶台村元宵宴、初十七赴王圣堂村元宵宴,还有来自白云、番禺、增城、从化等区兄弟村的邀约。何连叶说这是每年的惯例了,除了要主持好本村的元宵宴,还要礼尚往来,做足功夫。

同样,瑶台村行政村所属的几条村的长老们,春节期间也闲不下来,那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日子。

元宵饭有“瑶台三宝”

瑶台村行政村其实包括了三条村:瑶台村、沙涌南村、王圣堂村。三条村的村民有不同的姓氏,但在同一块土壤上繁衍生息数百年,一直和睦相处。

各处乡村各处例,即使近在咫尺,三条村过年习俗仍有所不同。以吃元宵饭为例,沙涌南村、瑶台村、王圣堂村的日子分别是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十七。如此排好日子轮着吃,已经是年代久远的事情了,年年如此。至于是什么原因这样安排,就连村中长老的爷爷一辈,也说不出所以然。

沙涌南村村长陈志兴说,该村每年从正月初十就开始准备元宵饭。过去,在正月十五那天,村民们会从北帝庙请出行宫(小号的神像),抬到4个祠堂去供奉,经过每条巷子时会跳火堆、烧花灯,仪仗队中有七星旗、八音锣鼓,还会舞狮,十分热闹。队伍最后去到哪个祠堂,就在那里摆元宵宴。“现在虽然简化了,但规模一点都不小,会在每个祠堂里摆宴。”陈志兴介绍说,沙涌南村的元宵饭至少要摆300多桌,全村有3000多人,虽不会来齐,但加上兄弟村、友好村的嘉宾,人数仍不少。

而王圣堂村、瑶台村的元宵饭也大同小异,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会上三道大菜,即闻名遐迩的“瑶台三宝”:发财鱼蛋、清汤冬菇、瑶台扣肉。清汤冬菇的做法是将粤北野生小冬菇放在矿泉水中浸泡,再用上等草鸡熬制的高汤中滚煨数小时,精心烹制得芳香浓郁、清爽嫩滑。“烧肉也是必有的,因为邀请来的十多条兄弟村族人,都会抬着烧猪来。”87岁的王圣堂村长老何轶沅如是说。

上墙和添丁都要开饭

在瑶台村,60岁的老人被称为长老。长老们过年忙足一个多月,要主持参与各村的元宵饭,频频应邀出席周边10多条村,以及其他地方兄弟村的宴会。

除此之外,春节要吃的还有“上墙饭”。原来,瑶台村村民一到60岁,就要举行“上墙”(意思是可以上墙上的光荣榜了)仪式,抬来两坛酒,带来花生、喜糖等,请大家享用。这些村民还会在春节期间请村中的长老们吃饭,谓之“上墙饭”。“我们王圣堂村的60岁老人,光在老年人协会登记的就有500人。”何连叶说。

与“上墙饭”相对应的是“上灯饭”,前者的主角是老人,后者的主角是婴儿。89岁的瑶台村村民严有坤告诉新快报记者,村民诞下男丁,会买盏灯挂到祠堂,因为“添丁”与“添灯”谐音,“添灯”便具有了特别的寓意与祝福,希望家族百子千孙、人丁兴旺。如果男婴是在正月初十以后生的,叫老灯;接近正月初十生的,叫新丁,都会在当年或第二年的正月初十举行上灯仪式。就是在祠堂中挂灯,相当于来“注册”了,仪式完毕后,婴儿的父母、家人要请其他村民吃饭,这就是“上灯饭”。

【光阴里的年味】

天禄坊改了模样,牌楼拆了,八音锣鼓亮相越来越少

72岁的严润贵是广州市瑶台村晓初严公祠的管理员,他管理这个祠堂已经三四十年了。这间祠堂比较特别,有两层。新快报记者看到,这间祠堂除了古色古香,更是自成一体。严润贵介绍,这个祠堂原来只有一层两进,面积较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加高了一层,于是有了现在这种少有的祠堂格局。

地方大了,祠堂的功能更强了,现在可以摆得下四五十桌祠堂饭。村民婚嫁、孩子满月、老人庆寿都喜欢在这里摆酒席。“在外面1000元一桌都没多少东西吃,在这里可以吃三餐。”严润贵说,现在每个月都有四五宗祠堂宴在这里举办,既方便了村民,又增强了凝聚力。

新快报记者跟随67岁的村民陈锦潜在瑶台村的街巷中穿行,看到一些外地人开的店铺都暂时停业了,店主都回家过年了。“这是天禄坊,这是牌楼,这是庙前大街,小时候我们在春节时跟着巡游队伍,就会走到这里。现在想起,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陈锦潜说。

时与境迁,天禄坊已经不是旧时模样了,牌楼拆了,庙前大街也变成前进大街了,陈锦潜指着一个小区说,小区里有9幢十层高的电梯房,是村里在1998年集资建设的,建新房令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温饱富足后的村民们仍希望村子保持旧日的味道:老祠堂、老榕树、老伙伴,让后生一代在追宗忆祖的过程中加深对村子的感情。

陈锦潜是瑶台村陈氏祠堂的管理员,他写了不少“福”字,准备送给正月里来祠堂的乡亲。

婵姐是瑶台村老人院的负责人,她带新快报记者去看收藏在那里的八音锣鼓。这是用金漆木刻制成的箱柜,十分精致,而一个猴子造型的木偶很抢眼球,敲一下子鼓,仍铿锵作响。八音锣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制作材料的性能及发音原理,分为金、石、丝、竹、匏、土、草、木等八类。八音锣鼓柜前后装有抬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钹、木鱼等敲击乐器。婵姐说,每逢过年或者村中有大活动,这些宝贝一亮相就会艳压全场。“可惜,它们能亮相的机会并不多,而且越来越少了。”婵姐有些唏嘘地说。

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张小奋 陈红艳 陈海生 邓毅富 宁彪 实习生 林泓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