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乒联更新(国际乒联的讨好型)(1)

各位乒乓球友好,我是乒谈。

10月份、11月份,世界乒坛完成了一个办赛小高潮,中国乒乓球再度发光发热,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完成了:成都世乒赛、澳门冠军赛和新乡世界杯总决赛。随后,球员们又齐聚泰国,完成了亚洲杯的竞赛。

在这期间,乒乓球的热度又一次上升到了一个峰值。举例来说,我自己通过发布乒乓球赛报,就获得了两百多万的流量。

一方面,乒乓球的热度提升,这是好事;另一方面,我再度看到了很多不好的东西,比如说:饭圈、拉踩......就连樊振东都亲自下场,呼吁部分粉丝理性。

是的,对于这部分人,我只能将他们定义为“粉丝”,而非“球迷”,因为他们并不是喜欢乒乓球的人,而是搞饭圈文化的人。

那么,我们常说的“乒乓球饭圈化”,饭圈的特征有哪些呢?我举几个例子:

1、只关注球员,不关注乒乓球,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打过球。

2、对于乒乓球的技战术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只是对粉运动员感兴趣。

我认为如果是这两者,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老球迷一样喜欢乒乓球。但是,如果喜欢某一个球员,同时伴随着攻击其队友、教练组和其它自媒体博主,那这就是不理智的行为了。

国际乒联为了增加乒乓球的观赏性,做了很多次的改革。从浅层数据上来说,确实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从深层次来说,这种讨好型的改革,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没有好处。

国际乒联更新(国际乒联的讨好型)(2)

01 国际乒联的改革,是讨好型的改革

最近30年,国际乒联的改革,包括:21分改11分、5分发球改2分发球、有机改无机、发球可以遮挡改为不可以遮挡、乒乓球材质从赛璐珞改为塑料、乒乓球的直径从38改为40改为40 、乒乓球赛事的转播角度也有改革......

很多球迷说,国际乒联的这些改革,是为了限制国乒的优势,缩小其它协会和中国队的差距,尤其是欧洲球队,因为国际乒联,其实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欧洲人手里。

也有球迷说,国际乒联的改革,主要是因为之前的乒乓球实在太难了,所以导致观赏性不高,很多人欣赏不来。所以,为了提升观赏性和影响力,就有了后来的改革。

我不否认,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想着重去说的是:如果说为了提升所谓的观赏性而做这些改革,那么,这就势必是讨好型的。这些讨好型的改革,完全牺牲了乒乓球运动的美感。

02 牺牲乒乓球的项目特点进行改革,是愚蠢的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的乒乓球比赛:

那个年代高手如云,诞生了瑞典和中国两个乒乓球超级协会,还有很多协会也很强,比如韩国队、日本队、比利时队、德国队、法国队等。

那个年代打法丰富,直板横板、反胶正胶长胶,各种打法都有大师和高手......比如说,横板两面反胶的瓦尔德内尔、孔令辉、佩尔森等、直板正胶的刘国梁、削球手丁松......

那个年代里,之所以能够出现多种打法并存的局面,个人以为乒乓球的材质和直径是决定性因素,38的球,能够将乒乓球的旋转优势发挥出来,所以说每种打法都有发挥的余地,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直径改成40 ,材质改成塑料球,靠旋转存活的很多打法基本被团灭了。

许昕和黄镇廷退役之后,国际乒坛基本上就没有直板了。我知道很多球迷要说德国队的邱党,但我可能要问一句让部分球迷不舒服的话:邱党,算超一流高手吗?不算,至少距离王皓还差很远很远。

现在的乒乓球,过度侧重力量,导致球员们的受伤概率急剧上升。另外很多球员有兼项,有的球员甚至身兼三项,真的是压力很大。

现在的乒乓球,完全变成了看不到任何变化的、机器人式的套路型打法。所以说,这是一个高手很少的时代,能够看到很多球员其实只是在无脑冲,真正能快能慢,能紧能松的技战术大师,很少很少,我只看到波尔、马龙、许昕、陈梦等人。

对于真正的乒乓球迷来说,我们为什么喜欢这样运动?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一项富含智慧的运动,是一项充满哲学的运动。

具体来说,乒乓球有这么几个要素:速度、力量、旋转、落点、节奏和弧线。能够将其中的某一项练习到极致,已经是高手了,比如林高远、刘诗雯等人就属于是近台速度类打法、塞弗等人属于是暴力性打法,当然樊振东和奥恰洛夫其实也是。

有的人能结合其中的2个要素,这就是更高级别的高手了,比如许昕虽然速度不快,但是旋转和弧线很强,所以他的正手是很有特点的,加上还能浪一下,所以球风从打法上来说很吃力,但是观赏性极高。

有的人能够结合其中的3个要素,有的人能够结合4个、5个,马龙就属于这种顶级高手,而瓦尔德内尔,是能够出圈的选手,他对于这几个要素都非常熟练,能够根据不同的对手和时机,进行合理的拆解和组合,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他是最伟大的乒乓球员。

所以说,国际乒联的改革,确实是增加了力量方面的观赏性,但是极大地削弱了其它要素,所以说在我看来现在的乒乓球比赛,就是无脑对轰。

国际乒联更新(国际乒联的讨好型)(3)

03 乒乓球运动的未来在哪里?

在这里我直接给出答案:交给市场,交给真正喜欢乒乓球的人,将那部分饭圈彻底淘汰。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乒乓球的观赏性。

显然,国际乒联此前对于这个问题的定位就很单一:多板数、中远台对轰。这种球确实是有观赏性,但是乒乓球的观赏性绝不应如此单一和枯燥。

发球:直接得分是观赏性、创造抢攻机会是观赏性、落点和线路变化是观赏性、偷袭一个长球直线,同样很有观赏性,比如1997年世乒赛男单决赛,瓦尔德内尔的偷袭,时机非常好。

接发球:拧拉是观赏性,难道摆、劈、搓就没有观赏性了吗?并不是。很多人认为拧拉是先进的技术。其实我认为,技战术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关键在人,在谁用,在怎么用。所谓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乒乓球的技战术一定在进步,这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你看,乒乓球的观赏性,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维度,正因为维度够多,所以才会出其不意,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次,我们要再度明确,国际乒联讨好型的改革,是“舔狗”行为。

任何运动的球迷基础,其实都是一个金字塔,50%构成了底层基础,40%构成了中层,10%是那顶层。

谁是真球迷?当然顶层是真球迷,另外,底层和中层,是有转化到顶层的可能性的。国际乒联所谓为了提升观赏性进行改革,其实就是为了满足底层的球迷,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层和顶层球迷的需求,这些球迷对于比赛的需求,更有深度。

因此,乒联的改革,只是吸引来了很大一部分底层球迷,但是它们并不知道如何打开通道,将这些底层球迷,向中层和顶层转化,这是最要命的一个问题。

所以说,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未来在哪里?我的答案是:交给市场,交给真正喜欢乒乓球的人。

国际乒联更新(国际乒联的讨好型)(4)

到未来某一天,再也没有所谓国乒的说法,而是形成“球员们只代表自己或者小团队参赛”的格局,自己掏钱、基于兴趣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职业化道路,以此为生,那就说明乒乓球运动真正迎来了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