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得胜却不取利(张良得以安度晚年)(1)

西汉的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他的谦逊让很多人颇为不解。

张良得胜却不取利(张良得以安度晚年)(2)

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曾问他:“先生功高盖世,荣宠受之无愧,又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偿所愿,先生不该轻言舍弃。” 见张良一笑不答,陈平又说:“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测度,莫非先生别有筹划?”张良敛笑正容道:“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存其身,得报大仇,我愿足矣。我凭三寸不烂之舌,辅佐帝王,贵为列侯,还有什么遗憾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从此,张良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有一次,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忍不住问张良:“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人中豪杰,这样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张良叹息一声说:“正因为这样,我才有如此抉择啊。”张良的心腹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虚名。时下大局已定,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得胜却不取利(张良得以安度晚年)(3)

张良从不向外人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也从不议论时事。一次,群臣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轻声说:“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不能帮太子进言了。”群臣苦劝,张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张良的心腹对张良说:“大人一口回绝,群臣皆有怨色。再说废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闻不问呢?”张良说:“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头万绪,关系甚大,纵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的麻烦。群臣怪我事小,皇上怪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样呢?”

张良得胜却不取利(张良得以安度晚年)(4)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依然对世事一概不问,对前来求见的大臣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说你为练仙术竟致绝食,何需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大臣或杀或贬,却唯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张良得胜却不取利(张良得以安度晚年)(5)

张良已经成为后世智者的代名词。如果说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军事斗争中显示出的超群才干是一种大智慧,那么,他不昧名利、功成身退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旷世智慧。 所谓功成身退,就是功成而不自居,自行隐退,不再复出。从人的素质来看,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人,势必具备了高尚的道德觉悟、思想修养。因为他们能够顺应“天道”,懂得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处理好这种关系。所以,他们能够不居功,并得到完美结局。不得不说,功成身退实乃一种参透万物运行规律的大智慧,值得人们努力学习。转自《每天一堂历史智慧课》

张良得胜却不取利(张良得以安度晚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