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是完成于1400多年前的一部地理著作。并且,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所以,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由于,北魏时期还没有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所以,书籍的传播主要靠手抄来完成,所以,《水经注》这部著作也不例外。

水经注是哪个时期的著作(历史上的水经注出现了哪些版本)(1)

《水经注》刚刚完成不久,作者郦道元就不幸遇害,而这部著作,当时有几个钞本,现在已无从考证了。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在整理国家藏书之时,在《隋书·经籍志》著录中就有《水经注》的一个钞本。全书一共有四十卷,而且,保存的比较完整,是目前为止知道最早的《水经注》钞本。

到了唐朝时期,《水经注》作为国家藏书被唐朝收藏,《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都标注录入40卷。从唐朝后期到五代,再到北宋初期,《水经注》的钞本都是足本,并被历代王朝作为国家典藏书籍世代传承。北宋时期,朝廷的藏书库名为崇文院,主要整理和存放国家藏书,著有《崇文总目》,而《水经注》便在其中,标注为35卷。

但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水经注》中的泾水、(北)洛水等书卷却没有了。

水经注是哪个时期的著作(历史上的水经注出现了哪些版本)(2)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非只在朝廷中珍藏,其实,在民间也有流传。

但具体在什么时候开始流落于民间,目前无法得知,而且,流传的到底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从唐朝后期开始,《水经注》已经成为了一本较为普遍的书,至少普通知识分子可以看到。比如:在唐朝诗人陆龟蒙的诗作中,曾经写道:“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该书在民间也有了钞本。

到了北宋时期,这本书在民间流传的更加广泛。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写道:“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这其中,所引的就是该书中的一整段文字。但是,这些在民间的钞本,却没有流传下来,从宋代到元代,都没有民间的钞本流传于世。

明代时期,在编纂《永乐大典》时,《水经注》被抄录其中,也正是这个钞本流传到了现在,我们将其称为“永乐大典本”。而这,也是我们所知道的,现存最早的《水经注》钞本。

除了这本官方钞本之外,明代还流传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

水经注是哪个时期的著作(历史上的水经注出现了哪些版本)(3)

各种版本众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是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但可惜的是,后来这些钞本都失传了。现在保存完整的钞本一共有两部:

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

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

在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水经注》钞本,现在珍藏于天津人民图书馆中。“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好无损的清钞本,是一本在乾隆三年,全祖望在33岁时完成的作品。在正本当中,除了正文,还有很多批注,都出自赵一清之手。这部钞本是两人的巨大业绩,也是郦学界中非常宝贵的一笔遗产。

《水经注》首次印刷出版,是在北宋中后期进行的。根据相关的信息表明,该书的第一种刊本是在成都府学宫的刊本,具体的印刷年代现在无从考证,只知道,此版本的书籍早已在岁月的流转中消失殆尽。第二种刊本是在北宋1087年,现在也没有流传于世。

目前,在北京图书馆仅存的一本宋版《水经注》,是南宋时期的版本,内容还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

水经注是哪个时期的著作(历史上的水经注出现了哪些版本)(4)

到了明朝之后,雕版印刷术问世,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刊本的数量随之增多。《水经注》在这一时期刊本存量较为丰富,最著名的是万历四十三年,由朱谋玮校勘的版本。

到了清代时期,很多郦学家在《水经注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认真校验,由此,产生了不少的优秀刊本。尤其到了乾隆年间,对于郦学的研究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在相关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诞生了两种超越前代的佳作,其中,特别优秀的当属赵一清所校勘的《水经注释》。

这本书可以说是赵一清的倾力之作,历经多年的苦心校对,所呈现出来的杰作。

在郦学史上,最后一种刻本是王先谦的《合校本书经注》,在光绪十年进行了刊印。这本书汇集了前几部优秀校本的精髓,是一个受到众人欢迎的佳本之作。

水经注是哪个时期的著作(历史上的水经注出现了哪些版本)(5)

清朝后期,欧洲石版印刷术传到中国,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众多石印的书籍,其中,就包括这部《水经注》。后来,铅字印刷诞生,并一直流行到现在,所以,在中国3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几版铅印的《水经注》,分别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

这两部铅印版的《水经注》后来流传甚广,对于郦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力可谓颇深。

参考资料:

【《魏书·郦道元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中国藏书家通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