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14岁的毛泽东已经长得又高又大,于是被父亲停了学业,回家种田。

在此之前,毛泽东已经读了5年私塾。《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大学》等这些四书五经给了童年的毛泽东以思想的启迪。但毛泽东不很喜欢读经书,倒是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像《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杂书”,常常让毛泽东爱不释手。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1)

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

现在突然不去私塾读书了。白天,毛泽东像个成年人,整天在田间不停地劳动,担粪、犁田、插秧、砍柴,什么活都干,晚上则要帮助父亲记账。但是繁重的田间劳动并不能遏制他旺盛的求知欲。在辍学的几年里,毛泽东一边劳动,一边苦读。

因为父亲毛顺生一直认为儿子读的不是经书,而是无用的“杂书”,所以遭到父亲的反对,父子俩常常为读书之事争吵不休。母亲对儿子读书这件事也持否定态度,他怕儿子长期熬夜,损伤身体。于是,毛泽东就用深蓝色的被子遮住窗户,挡住灯光读。

就是白天,毛泽东在劳动时也是偷偷带着书,常常在劳动一段时间后,瞅准机会,便溜到一座古墓后宁静的大树下去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因为看得痴迷,常常被父亲逮个正着,为此,父子二人没少发生争执。

1909年,韶山冲来了一位名叫李漱清的人。他是长沙政法学校的毕业生,是个思想开明的维新派人物。他家也在韶山冲,与毛泽东的同学李庆丰家是本家。他回到家乡后,积极主张废庙宇、办新式学堂以开发民智,尤其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女人裹足、男人留辫子。

李漱清返乡后的激进思想,一时间被闹得沸沸扬扬,被一些思想守旧的人斥为“过激派”。毛泽东却很欣赏他的主张,并从这个维新派人物身上感受到一股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朝气和激情,还常去他家借书,听他讲述许多有关中国和世界的大形势。

也正是在李漱清那里,毛泽东借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该书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政治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郑观应所著。书中认为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的原则,书中还叙述了日本侵占台湾的经过,特别是书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呜呼,中国将其亡矣!”,这使毛泽东感触颇深,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2)

从这时开始,毛泽东有了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特别是思想上所焕发出来的英雄气概催促着他尽快走出韶山冲,投身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大风大浪中去。

从此,毛泽东开始厌倦了在田间的劳动,这屡次遭到父亲的反对和责骂,为此,父子二人多次发生口角。

按照父亲的设想,他是把毛泽东作为一个劳动力打算的,让他去读私塾,也是为了能认识几个字,学会打打算盘,帮助他记记账本,然后娶妻生子,从此劳作一生。

因为毛泽东在家中排行老大,家里有十几亩水田,按道理,确实需要有人花费很多体力去打理。父亲这样设想,也无可厚非,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农耕思想。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那么恐怕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转折出现在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这本书后,潜移默化之间,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按照毛泽东的话说,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

1910年4月,湖南闹粮荒。长沙饥民成群结队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平粜救灾。他们被巡抚的无理答复所激怒,冲进衙门,砍断旗杆,吓走巡抚。后饥民暴动惨遭镇压。毛泽东对饥民所受冤屈深感不平。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3)

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现在,毛泽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当他从一位表兄那儿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高小,那里教授西方科学知识,完全不同不同于只强调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私塾,在那里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时,胸怀大志的毛泽东立即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进县城米店当学徒的想法,决定到湘乡去投考那所新式学校。

经过几天思考,终于有一天,当毛泽东鼓足勇气直陈自己想去新式学堂读书的想法后,父亲听了很感意外,愣怔了好一阵,才说:“放弃当米店学徒的好差事,去念洋学堂?真是异想天开,荒唐得很。牛高马大的人了,与那些小娃娃坐在一起去读书?人家会收你吗?我看你想得真是太美了。”说罢,又忙他的事情去了。

要想读书,首先一定要过父亲这一关。如果父亲坚决不同意自己去读书,那么再好的愿望也是枉然。那么,怎么才能说服父亲同意自己去读书呢?

一连几天,毛泽东都沉默不语,父亲毛顺生以为儿子已经默默认输了。其实,毛泽东是在思考他的计划:如何筹到读书的钱?

终于,计划考虑成熟后,毛泽东开始了行动。他走亲访友,到处借钱,并请求他们不要将他读书的计划透露给父亲。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4)

毛顺生

亲戚们并不认为毛泽东读书是坏事,于是都很支持他,当他开口借钱时,多尽自己的力量借给他。口袋里有了钱,毛泽东信心倍增,心想父亲不让自己到洋学堂读书,不就是怕花钱吗?现在不让他破费,看他还有何话说!

一天晚饭时,当着全家人的面,毛泽东突然向父亲说,自己要去东山高级小学堂去念书。

父亲听到这话,不禁有些意外,便瞪大眼睛看着儿子,这时毛泽东又不紧不慢地补充一句:“三天后,我就要走。”

父亲放下碗筷,站起身来,忙点燃一支烟,在屋里转悠了好一阵,心里琢磨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新情况。几分钟过去了,父亲停住脚步,一脸疑惑地问道:“我不付钱,你进得了学堂吗?要知道,进洋学堂念书是要交一大笔学费、食费和房钱的。儿啊,我这个家底怕是供不起你呢!”

“爹,钱的事,我已有准备,不用你破费。”儿子静静地说道。

这又出乎父亲的意料。父亲思考片刻后,渐渐明白,儿子这一段时间的沉默并不是妥协了,而是在思考对策,只等他这个当老子的仓促上阵吃败仗。

想到这儿,他觉得不能与儿子兜圈子了,便提高了嗓子说道:“不花我的钱也不行!你是长子,弟弟又小,你走了谁来帮我干地里的活计?我拿不起钱雇人,这你不会不知道吧?”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5)

母亲文七妹和毛家三兄弟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毛泽东一时无言以对。但是,他决定暂且撤退,花点时间想出办法后,再与父亲理论。

夜里,毛泽东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钱,又是钱在作梗。又该上哪筹钱呢?毛泽东心中一阵苦恼。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叫王季范,是姨表兄。

对,就找他,说不定他能帮上自己。

翌日,毛泽东一早就来到了王季范家,向他讲述了自己求学的苦恼,希望王季范能帮到自己。王季范果然没有让毛泽东失望,当即满足了他的要求。

回家后,毛泽东又重提读书一事,父亲的回答非常干脆,还是坚决不让儿子去读书,并说他雇不起长工。

毛泽东问父亲雇长工需多少钱?

父亲说一年需要12块大洋。

毛泽东并不言语,只是把一个包有12块大洋的小布包递给了父亲。父亲一脸凝重地接过钱,但仍没有松口,死死不答应毛泽东去读书。

但毛泽东并没有退缩。

一天,多日不见的表哥文运昌、井湾里塾师毛宇居等来了。他们是应毛泽东之请,专门来做说服父亲工作的。这还不算,母亲文七妹这些天来,看到儿子一心向学的心情,也很心疼,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自己的母亲。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6)

毛宇居(前左一)和毛泽东

这天中午,毛顺生从外面回来,看见堂屋里坐满了客人,有的还是轻易不见的稀客。有东茅塘的堂兄毛麓钟,有李家屋场的李漱清,有井湾里的族兄毛宇居,还有内侄文涧泉、文运昌,姨侄王季范等,毛顺生好生奇怪,这不年不节的,为什么请来了这么多客人?

虽然年成不好,但文七妹却把饭菜办得丰盛而又可口。酒席宴前,客人们众口一词,都夸石三伢子聪明好学,到米铺当学徒太可惜了,如果到大地方继续研学,一定会有大出息。

这时毛顺生才潘然醒悟:“原来你们是为儿子求学的事而来!哼,纵然你们说得天花乱坠,我自有一定之规。”

看毛顺生死活不松口,最后,毛麓钟急中生智,呷了一口酒,说:“顺生老弟,前年你输了柴山,不就是在外没个人嘛!要是县里、省里有个人,谁敢动你半根毛呀!”

堂兄这一句话,戳到了毛顺生的痛处。

毛顺生当然记得那场输了的官司。有时候,他真希望石三伢子有点出息,也能到县里省里当个小官吏,自己也威风一点,再也不受别人的欺负。停了半晌,才说:“可是,石三伢子不争气,以前喜欢看‘杂书’,现在又想念‘洋书’,这会有什么用处呢?”

毛麓钟闻听此语,知道他有点活动了,于是就趁热打铁,大讲东山学堂的好处,并说石三伢子去了读个几年书,一定会有大出息大造化,说不定还能当大官、赚大钱呢。

父亲写给儿子关于读书(父亲反对儿子继续读书)(7)

这时,王季范和文运昌也纷纷插话,介绍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情况。

毛顺生还是摇头,说是儿子去那读书要花很多钱,担心供养不起哩。

文运昌连忙说,东山学堂花钱不多,只要交1500文铜钱就行了,连伙食费都包括在里面了。

接着,众人又忙插话进行劝说,最后总算把毛顺生说服了。这时,父亲毛顺生说到:“亲戚朋友们讲了这么多好话,都是一片好心,都是希望石三伢子好,就看在各位的面子上,让他到湘乡去吧。”

执拗的父亲终于被说服了,大家都很高兴,毛泽东也放了心。

过了两天,毛泽东整理好行装,在表哥文运昌的陪伴下,踏上了去湘乡东山学堂求学的征程。临行前,他把写好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父亲晚上回来,打开一看,便读了起来: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常不青山。

这首诗是根据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改写而成,毛泽东借诗言志,抒发了他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可以说,年少的毛泽东能去东山学堂读书,是他渴望学习、渴望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使然;也是他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契而不舍、一再坚持的结果;同时也缘于他胸怀大志、渴求知识、渴求掌握本领、进而拯救民族于危难的雄心壮志!

码字不易,费力费时,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记得留言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