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2017年,WHO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近视患者多达6亿,几乎占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0%,其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接近40%,高中生和大学生超过70%,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世界前列,且逐年增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14.5%,这一系列数字,反映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视力问题不容忽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青少年近视这些误区要避免?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关于青少年近视这些误区要避免(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

关于青少年近视这些误区要避免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2017年,WHO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近视患者多达6亿,几乎占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0%,其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接近40%,高中生和大学生超过70%,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世界前列,且逐年增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14.5%,这一系列数字,反映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视力问题不容忽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也连续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求始终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落实近视防控“四方责任”,毫不松懈,务实真抓,务求实效。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有针对性地将眼科专业知识转换成科普知识和技能加以传播,进一步推动全社会行动起来,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编写本指南。本指南旨在为儿童、青少年和家长提供近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以提高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视及认知程度,了解近视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简便有效的中医预防保健措施,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

|一、范围|

本指南给出了对近视的认识、近视的危害、防控要点、防控手段及防控误区等。本指南适用于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合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或监护人使用。注:本指南不能替代专业医师建议,在视力发生波动、有其他症状或合并其他临床事件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二、近视术语和定义|

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

注:近视是远处物体经眼球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前,而不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近视的主要表现为持续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近处物体正常。还可能有眼胀、眼痛、头痛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出现斜视、眼底改变、眼轴增长所致的眼突等。此外,在近视早期,常会出现眯眼、歪头或斜眼视物,揉眼和视疲劳等症状。

■ 2.1 假性近视(Pseudomyopia)

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眼球调节功能的异常,只要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再配合适当的治疗方法,一般可恢复视力。

注:假性近视与近视(真性近视)不同。假性近视若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发展成真性近视。因此,假性近视要早期、积极进行干预。

■ 2.2 远视储备量(hyperopia reserve)

婴儿时期的远视状态,是生理性远视。

注: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增大,眼屈光度数逐渐由远视趋向于正视。远视储备量参考值为:3岁以前,可有300度远视储备量;4~5岁,可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量;6~7岁,可有100~150度的远视储备量。

|三、近视防控的基本知识|

■ 3.1 眼球的生长发育

正常成年人眼轴(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出生婴儿眼轴平均为17mm,眼球较小,视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逐渐缩小,渐趋向于正视。0~3岁是眼球的快速发育期,3岁以后是缓慢增长期。15~16岁时,眼球基本发育到成年人大小,之后增长甚微。

■ 3.2 儿童视力正常范围

学龄前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为:4岁儿童单眼裸眼视力一般为4.8(0.6)以上,5岁及以上儿童单眼裸眼视力一般为4.9(0.8)以上。

■ 3.3 近视易感人群

近视受遗传、环境、饮食营养、体质、以及行为心理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因此,父母为高度近视者,其子女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更大。另外,用眼过度、过食甜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近视的风险。

■ 3.4 近视分类

根据近视的屈光度(度数),近视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程度:

低度近视:﹣3.00D≤SE<﹣0.50D(近视度数大于50度,小于等于300度);

中度近视:﹣6.00D≤SE<﹣3.00D(近视度数大于300度,小于等于600度);

高度近视:SE<﹣6.00D(近视600度以上)。

注:SE 等效球镜

|四、近视的危害|

■ 4.1 概述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正严重危害着我国儿童青少年眼部健康。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病形式严峻,近视普遍化、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尤其病理性近视有致盲的风险。

■ 4.2 近视普遍化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3.6%。近视容易造成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影响儿童青少年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对大学专业选择、就业选择等带来诸多限制。

■ 4.3 高度近视低龄化

高度近视低龄化增加了单纯性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转化的风险。因此,18岁之前将屈光度数控制在-6.00D以内,眼轴长度控制在26.5mm以内,对有效防止单纯性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度近视和青光眼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需对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进行青光眼筛查。

■ 4.4 病理性近视有致盲的风险

病理性近视有致盲的风险是近视最主要的危害,也是进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目的。病理性近视可引起眼部结构的变化,近视眼眼轴增长,可导致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五、近视的预防|

近视的发病年龄越小,近视进展率越高,发展到威胁视力的近视程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应尽早积极进行干预控制。0~6 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6 岁左右儿童近视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早期视力保护,尤其有遗传背景的儿童近视预防更应提前重视。4岁儿童视力检查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推荐每年至少2次进行视力检查及屈光度测量,若发现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低于该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值,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湖北总院)戴鸿斌、周超主任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六、近视防控的要点|

■ 6.1 概述

近视的防控要点:避免不良用眼习惯、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保障睡眠和营养等。

■ 6.2 学龄前——积极视力筛查、保护远视储备量

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要考虑年龄因素,不能用成年人的视力标准衡量7岁以下儿童视力。学龄前儿童,应当关注远视储备量,3岁左右开始,每6个月定期检查视力,有条件者检查眼轴和屈光度。增加户外运动每天不少于2h,减少甜食摄入,缩短近距离用眼时间。要积极预防,避免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尽量降低其较早出现近视的可能性。

■ 6.3 学龄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在学龄期阶段,环境因素的作用较遗传因素更为显著。良好的用眼习惯、充足的户外活动、规律作息及合理膳食尤其重要。此外,可以咨询专业医生,采取安全、有效的中、西医预防手段。

■ 6.4 早治疗——儿童屈光不正要积极矫正

发生近视,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采取科学、专业的方法配镜。

|七、日常防控手段|

■ 8.1 概述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 8.2 良好的视觉环境

8.2.1 读书写字视觉环境要求 光线充足,光源(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位于左前方。避免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

8.2.2 看电视的视觉环境要求 人与电视机保持3m以上距离(或不小于屏幕对角线4倍);电视屏幕高度与视线平行或稍低一些;电视机要放在背光的地方;电视的光亮度要合适,不能过亮或过暗。

8.2.3 操作电脑视觉环境要求 电脑屏幕最好背向或侧向窗户,避免出现反光现象;电脑操作台应低于一般课桌的高度,座椅最好高低可调,电脑屏幕中心应与胸部在同一水平线上;电脑操作间的光线不应太弱或太强(12m2的房间安装一盏40W日光灯即可达到所需的照度)。

■ 8.3 正确的姿势

8.3.1 读写姿势 身体坐正,保持“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约一尺,胸前与桌子距离约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约一寸。书写时笔杆与纸面的角度在40~50度之间,不使用铅芯过细的笔。

8.3.2 观看屏幕姿势 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观看电脑屏幕时,肩部保持放松,上背部扩展,上臂与前臂成 90度,腕放松。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50cm,视线应略低于平视线10~20度。观看手机屏幕时,手机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33cm。

■ 8.4 用眼卫生习惯

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尽量控制在40min以内,中间休息要注意放松眼睛,应到户外活动或凭窗远眺或闭目养神10~15min。

严格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视力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使用时间与近视检出率成正比。年龄越小,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min,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h;小学生单次不宜超过20min,每天累计不超过2h;初中生不宜超过3h;高中生不宜超过4h。看屏幕20~30min后,要抬头眺望6m外远处至少20s以上,使眼睛得到休息。避免在走路、吃饭、卧床、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下看书或电子产品。注意手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做眼保健操前,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洗手时间不少于30s。

■ 8.5 规律作息,合理膳食

充足睡眠,尽量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h,初中学生9h,高中学生8h。避免作息时间不规律。均衡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全面。多吃蔬菜瓜果,常吃富含维生素A食品。

■ 8.6 充足的户外活动

进行日间户外活动,充分接触阳光,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达到预防近视、减缓近视发展的目的。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中小学生宜不少于2h,学前儿童宜每天3h以上,其中体育锻炼时间不宜少于1h。

|九、常见误区|

■ 9.1 误区一:度数低,拒绝戴眼镜

“戴上眼镜,就摘不下来了,所以近视度数不高,就不要戴眼镜。”这是对近视镜的误解!正规医院散瞳检查确定为真性近视后,是不可逆的,如不及时矫正,不但视力不会恢复,反而加速近视的进展。

■ 9.2 误区二:近视眼镜越戴度数越高

正确、科学的佩戴眼镜并不会越戴度数越高。儿童眼镜,尤其是第一副眼镜,一定要在专业眼科验配。青少年时期近视度数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用眼负担过重和不良用眼习惯。另外,在身高快速发育期,近视度数也增长较快。

■ 9.3 误区三:近视眼镜,度数配浅一些

长期配戴近视矫正不足的眼镜,会导致调节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发生紊乱,即人为增加了近视度数。因此,对于配镜度数,应根据孩子视功能,听从专业医师的建议,合理配镜。视物模糊时要及时复查。要根据孩子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决定戴镜方式。

■ 9.4 误区四:频繁摘戴

频繁摘戴眼镜,看近物时不戴眼镜,看远物时才戴,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长此以往,眼球的调节功能和灵敏度会下降而加速近视。

■ 9.5 误区五:盲信各种“治疗”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近视,现有手段,只能延缓近视的进展。

不止长时间使用电视、手机、电脑会导致近视,所有近距离、得不到放松的用眼活动,例如看书、玩玩具、画画以及演奏乐器时看乐谱等,都属于近距离用眼,可以引起近视的发生。

|十、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儿童青少年出现经常眯眼、歪头视物、频繁揉眼睛,以及看远处物体不清楚,要离近看时,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儿童青少年处在眼发育阶段,此时睫状肌调节力较强,若要准确判断其是否近视,还需要进行散瞳验光、眼轴检查等专业检测。确诊假性近视或近视,应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正规治疗。关注科学信息,警惕虚假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