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有文人的脾气,除了清高之外,他们往往还有一个“逆鳞”:不愿自己的作品被人随意更改。其实这一点,咱们想想也能明白,正如贾岛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品对他们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岂容他人指手画脚。

以下哪首诗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大诗人写了首诗四处显摆)(1)

当年苏轼画了一幅石竹图,大画家李公麟偏多事,非要在上面添上个骑牛的牧童。这被黄庭坚发现了,专门写了一首《题竹石牧牛》,替恩师苏轼调侃了李公麟一番。

当然,也有为人豁达的。比如诗僧齐己曾写了一首《早梅》,大诗人郑谷给他把“数枝”改成了“一枝”,齐己当场跪地下拜感谢。

以下哪首诗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大诗人写了首诗四处显摆)(2)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改一个字儿的事。唐代有位著名诗人,名叫王贞白。提到这个名字大家或许还不熟悉,但提到他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王贞白成名后,曾写过一首名叫《御沟水》的诗作。当时诗问世后,众多文坛名家都说写得好、写得妙,王贞白也得意得很,写了不少信给文坛好友人们,表面上说是希望大家指点,事实上是有心显摆而已,诗如下:

《御沟水》

一带御沟水,绿槐相荫清。

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鸟道来虽险,龙池到自平。

朝宗本心切,愿向急流倾。

以下哪首诗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大诗人写了首诗四处显摆)(3)

当时收到信的就有著名诗僧贯休。贯休读完这首诗后,觉得一个字用得不太对,可以改一改。但又觉得这样扫了王贞白的面子,所以回信时也就没说什么。后来两人在一位朋友的酒宴上相见,王贞白又念起了自己这首诗,让大家提意见。这下贯休就忍不住了,直言说你这首诗有个字用得不好。

当着众人的面儿,王贞白听他这样说,气得不行,二话不说,扬长而去。其实从王贞白的角度来看,贯休确实有点儿不太厚道了,之前问你你不说,现在却又当众说。眼看二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要翻了,贯休却不以为然,他对众人说王贞白是真正的好诗之人,只是一时想不通而已,一会儿就会回来的。

以下哪首诗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大诗人写了首诗四处显摆)(4)

不一会儿,如贯休所说,王贞白果然回来了,他对贯休很恭敬地表示想把诗中的“波”字改成“中”字。贯休听完,打开手掌心,原来他也写了一个“中”字,两人想到一块儿去了。王贞白对贯休佩服地很,当场拜他为师,成就了一段一字之师的佳话。

大家仔细读一读王贞白这首诗,所谓御沟就是皇宫前的河道,可把它理解成护城河。诗的前两句,写得是颇有水平的,只轻轻勾勒,水、槐都入了画,大气中自带娟秀之气。

以下哪首诗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大诗人写了首诗四处显摆)(5)

第三句就是要改的句子,把“此波涵帝泽”改成“此中涵帝泽”。这样一改后,不但更有禅意,而且“此中”也与后句“无处”在字意上对得更工整,确实改得妙!这两句诗,后来也成为了被后世文人很推崇的名句。

最后4句,也一样是妙笔。鸟和龙的引入,让这首诗更显大气。最后的落笔,与开篇呼应,急流的河水将画面带得更远,令人回味无穷。

以下哪首诗包含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大诗人写了首诗四处显摆)(6)

这首诗本是一首好诗,改一个字后就更妙了!其实文坛还有不少为他人改诗词的事儿,咱们下棋的时候都说“观棋不语真君子”,但对于诗词咱们显然不能这样。所谓品诗,其实正如品茶一样,讲究论诗评诗。好诗之人,当如王贞白、齐己一样,有一颗豁达的心。这一点,古人如此,今人也当如是。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