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会生病(人为什么会生病)(1)

这是一本医学类书籍,前段时间当听说老叔生病,经常睡眠不好的时候,想要送他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凑单一起买的。

作者是李辛,书名是《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

怎么描述此书呢?

初读,当时不怎么喜欢,然而当我深入的时候,越读越喜欢。就在刚刚,当我起心动念,思考要如何去评价它的时候,眼中竟闪出了泪花,感觉自己很幸运,遇见它、读到它...

这本书没有太多实操性的中医知识,却是站在更高格局,帮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命以及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社会...

摘抄读书笔记的时候一下抄下来4000多字(前所未有),因此打算写两篇,本篇无关医学,只是通过它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许多人,原来自认为感觉良好的我们竟是如此的无知。

1 为什么会生病,此部分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吗?

不见天地,不近自然、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在书本中找出路,在思维里辨真假,总是不接地气。心里虚,身体也虚。

虚了之后,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找“相”,有文化的相,有精明强干的相,有蛮力暴力的相,有大师相、修行相...或者以物质为寄托,买豪车,贷款撑房子...

慢慢的,感受开始麻木封闭,活泼泼的生命,就僵硬在这些个相里了。神僵硬了,然后气僵硬了,身体当然就渐渐僵硬了。

形、气、神僵硬之后,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也就僵硬了。然后呢,就会强烈的认同、去推行一样东西,或者强烈地去反对一样东西,这就是一个偏执的状态。

在这个偏的状态下,一切层面的偏听偏信、妄作妄为都有可能。拿佛家的说法是“身口意”多有“贪嗔痴”之造作。

那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很多身体的不舒服、心理的不畅快、思绪的不清楚、关系的不情愿,于是找医生。

不知道读完以上这部分,你有什么感觉?这部分,我当时权衡许久,到底要不要摘抄下来,最后还是抄下来了。因为,我真切的感觉,它说的就是此刻的我们。

可能你会说,不就是为了生活吗?这话不假。但是我认为,或许在基础生活之上,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些精神或意识的追求,应该试着活得更加真切、剔透一些。

哪怕无能为力,至少也应该了解一下我们此刻所处的时空以及空中正在弥漫的精神状态...

再说,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呀。

作者就指出,找医生其实就是让我们跑偏的形、气、神状态再回来。

那它自己能不能回来呢?有没有不靠医生的办法?

书中,作者也为我们支了招:有的,什么东西让你感动?心动的时候,不要放过这个瞬间。难过、尴尬、面红耳赤的时候,不要放过,不要马上去看电影、听音乐、找哥们喝酒。这样就像刷屏一样,把“回心转意”的机会刷掉了。每次这个“向回转、往内看”的机会来的时候,当下留意到,慢慢来体会。

关于本段我的理解是:我们不要活在人世间,却心不在焉,而要敏于观察自己,调柔身心;不要目标导向,匆匆赶路,而要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带着“灵魂”稳稳的走,这样神才不会丢、气也才会顺。

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会生病(人为什么会生病)(2)

2 下面这些行为,你是不是也有?

大脑遇到新的事物,会习惯性地把它放到已有的框架里,就像家里的收纳箱,贴好不同标签,每次拿到新物件,就放到已有的类别里。这个“标签化”“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过程会让人很安心。

从自己狭隘的所知所见出发,来解释、定论一些完全没有经验和认识的内容。例如,慷慨激昂宣称“全盘否定中医”或者站到另一边的人,他们就像不成熟的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对世界、对自己所知所言的受限。

书中,作者关于这两种情况的论述也是很精辟:

大千世界,气象无尽,岂是概念、书本所能涵容的?概念也不等于知识,概念只是一个标签。缺乏深入学习的能力,缺乏对真实世界感受的大脑,常常满足于标签的清晰有序,执着于是否符合既定标签。对于这类人,世界从未真实、整体地存在,因为他只是活在受限的概念中。

在人类的认知与思想领域,发生冲突的永远是局限而偏激的个体。如果我们多一些“生而有涯学无涯”的谦虚与谨慎,就会减少沿偏激的个体情绪—认知—行为模式的无意识驱动,就不会轻率地做出判断。

读完以上内容,尤其是第一种情况,我是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经常会自我夸奖,逻辑思维能力强、归纳总结能力强...,某些时候还会说别人自我设限、贴标签...,其实自己不就是那个贴标签的典范吗?内心的条条框框不是也很多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就本质而言,人类所见所知的“实相”,只是“识相”,是人的心灵所映射的结果。人类的观察能力与心智的运行模式,是受到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强烈影响和制约的。这个影响已经成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背景知识,是更大的、更加无形的“限制”。

就像晚上走在山里,能看到的只是灯可以照到的那一片。很多人的判断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所知不多,涉猎有限,见识不广,读书太少,却常常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思维判断未知领域。

这点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检讨一下,其实有意或无意中我们都在进行着自我设限,都在用有限的知识评价着无限的领域。

甚至,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如此:我就是这样的我,改不了...。此刻想来,如此振振有词的话语是多么的可笑。

所有的咄咄逼人、义正言辞,所有的条条框框、不可妥协...,都有着“受限”的成分,都是我们急需要成长的地方。

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天地、万物、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对自己以及身边人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我认为,我们应该不断的去提纯自己,同时把更多的信任给予身边人,一起成长、进步,因道而生、循心而行,走好这趟生命之旅。

#2019生机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