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仔论古今(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我们现代人俨然已经不太重视辈分观念了,大家都是关起门来小家过日子,宗亲关系较古时候淡薄了许多。过年回家拿红包时面对不甚熟悉的亲戚,是叫舅妈还是叫婶婶,是叫叔公还是叫爷爷,令许多走亲戚的年轻人为之苦恼。

另外,随着我们现代人看轻了辈分观念,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像“爷孙恋”、“父女恋”、“母子恋”等不良现象。而且同姓之人,本来是同一个祖先下来,但后代出现了隔代成为兄弟朋友的情况也是常见。显然,现代人已经不太看重这些所谓宗亲关系。

但古时之人则不同,对他们而言他们对这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恪守礼法,尊重辈分。有很强的宗族意识,对于辈分之说更是顺缕得清清楚楚。

像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守孝三年”的情况,可见古人是多么看重辈分之事。然而,正当我们以为古人都会这么做的时候,原来古人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时候。

缘于笔者通过查阅得知,在《三国演义》中,被汉献帝刘协称为皇叔的刘备。原来他的辈分比汉献帝刘协还小,他居然是汉献帝刘协的玄孙(四世孙)。而至于刘备为何会被称为皇叔?以及他这个皇叔的含金量高吗?这得从刘备和汉献帝刘协的身世说起。

一、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却靠织席贩履为生

我们都知道,我们现代人的家族一般都会有族谱,特别是在农村,很重视这个物件。所以要想了解一下刘备是谁的后代,那就先要了解一些刘备的族谱,如下表示:

虽然刘胜作为汉景帝的儿子,而他当时也得到了封地中山国。可是他的儿子众多,所以中山国经过120多个儿子的瓜分,到了刘备祖上刘贞时就已经分到很少的地盘。

加上古代提倡多子多福,所以刘贞又会多生儿子,从而他的封地又瓜分了。就这样儿生子,子生孙,渐渐地将有限的土地进行不断地裂化。

再加上刘贞的子孙不是天子嫡系,祖上又无功勋之辈,尽是守成家业之人。所以爵位也近乎被剥夺,家产也越来越少,也这样的结局就会造成家道中落。

如此这般十七代之后,到了刘备的祖父刘雄,他只是东郡的一个范县县令。而到了刘备的父亲刘弘时,他只能成为一个农民。便造成了刘备是一个破落户家庭出身,所以不得已靠织席贩履补贴生活。

刘备早期生活的贫贱也为他后来的政敌所嘲讽,称其为织席贩履之辈,并被指责没什么能耐与他人一并逐鹿天下。

二、汉献帝刘协乃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却成了乱世傀儡

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的族谱,同样也先来了解一下汉献帝刘协的族谱,如下表示:

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河间孝王刘开—解渎亭侯刘淑—解渎亭侯刘苌—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

由刘协的族谱我们也不难看出,刘协是汉景帝刘启第13代孙。可见汉献帝刘协是刘备的高祖辈,也就是说刘备是刘协的玄孙。显然这与刘备是刘协的皇叔背道而驰。

提起汉献帝,就不得不说到他往上十二代的先祖长沙王刘发,这位长沙王只是汉景帝刘启和程姬侍女唐儿春风一度的意外。而唐儿的身份低微可想而知,也因此其子刘发并不为汉景帝所器重。待其成年后便早早给了他一个封地打发出去,封为长沙定王。

要说汉献帝刘协的族谱与刘备也无甚两样,甚至更惨一些,只用了五世便落败为县令。但令人叹服的是,刘协的七世祖汉光帝帝刘秀是个奇迹。他在西汉倾颓灭亡后,于乱世中起家,仿若气运相助,他一路高歌猛进,缔造了东汉政权,从而光复了汉室。

是以子孙后辈的身份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故而刘协既是汉景帝刘启之后,又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后,而有着这样的两重先祖加持,刘协的地位不可谓不崇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刘协的身份如此高,也不得不在东汉末年受制于他人,成了明面上的傀儡。

为什么刘协叫刘备皇叔(刘备明明是汉献帝刘协的玄孙)(1)

三、刘协偶遇刘备,将其认为皇叔

《三国演义》中曹操征讨吕布时,观刘备心胸宏大,素有志向。便想授予刘备以官职笼络,以防他暗中生事。

遂将刘备带入自己阵营,引荐给当时被他掌控在手中的汉献帝,并说刘备为汉室正统宗亲。汉献帝听闻此事十分高兴,遂翻族谱。不多时便得知刘备是其叔叔辈,而后拍板决定认其为皇叔。

由上可知,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汉献帝刘协给认为皇叔。而且从此之后,演义中的刘备被人冠以了“皇叔”的称号。

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敬仰,而刘备也为自己获得了一个“皇叔”的称号,也是觉得挺高兴的。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刘备明明是刘协的玄孙,可是演义中的汉献帝刘协为何将其认为皇叔?而且刘备皇叔的含金量高吗?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吗?原因分析如下:

1、给刘备面子,就是卖曹操一个人情

正如前文提及,曹操为了“巴结”和控制刘备。所以将其带入宫中,而后将其引荐给汉献帝刘协。

其实,曹操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有考量的。首先,他是想让汉献帝给刘备封上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员,让刘备在朝中为官。那么他自然就没有理由跑掉,而曹操就可以对其进行控制。或者他高兴的时候,通过一步步地蚕食刘备的思想,最后将其收为己用。

显然,这一点汉献帝刘协也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为了迎合曹操的用意,自然就要卖曹操一个人情。便不顾人伦纲常,喊刘备为“皇叔”,给足了刘备面子。

其实汉献帝这样做的用意也很明确,他是在向曹操表明,自己身为天子,能屈尊降贵喊刘备这个织席贩履的人为“皇叔”。就是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他能乖乖听曹操的话,所以曹操对他可以完全放心。

为什么刘协叫刘备皇叔(刘备明明是汉献帝刘协的玄孙)(2)

2、乱世天下,需要有人主持正义

在三国时期,东汉有着诸多的刘氏宗亲,比如扬州的刘繇、幽州的刘虞、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可这些所谓宗亲,自私自营,占据一州首府便龟缩不出,既无能耐吞并他州整顿成一股势力,也无胆魄敢从曹操手中营救正统皇帝匡扶汉室。

这些刘氏宗亲,或有小谋,却难堪大任。汉献帝观刘备不同,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且言谈举止之间很是大气。胸中有丘壑,他日未必不能凌云直上,成为下一个汉光帝,进而助其光复汉室。

所以汉献帝对他寄予厚望,也愿意卖一个人情唤刘备皇叔。给他抬身价,方便为其铺平道路。

3、情急之下,随便找一个靠山

当时汉献帝刘协受到曹操的挟持,已经是明面上的傀儡,无任何公信力。汉献帝自知境况已到末路,苟活已是侥幸。可身为皇亲贵胄之后,正统的天子身份让他不愿意束手就擒。

他虽知刘备无甚根基,曹操大权在握。可毕竟都有一个刘姓,勉强也算自家人。汉献帝宁愿刘备后来居上,掌握大势,也不愿江山旁落至外姓之手。

故以唤刘备一身皇叔,对他卖好,也寄望刘备日后发达,能对他施以援手,有所倚仗。刘协此招意在给自己找一个靠山。

4、刘协的年纪比刘备小20岁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而刘协生于公元181年。显然,汉献帝比刘备年轻了20岁。但从年龄资历来看,刘协像当代年轻人一般不按辈分出牌,抛却所谓宗亲桎梏,仅以年龄来称呼刘备为“皇叔”确实也没错。

更何况,刘备父亲已经是庶民,未必能入宗亲簿册。而汉献帝翻阅族谱时也只是匆匆一瞥,未必能看到刘备姓名。只是他不忍落刘备面子,而且还要“巴结”刘备,所以才屈尊降贵,喊刘备一声“皇叔”。

为什么刘协叫刘备皇叔(刘备明明是汉献帝刘协的玄孙)(3)

5、演义为了突出效果

按辈分来算,历史上的刘备是刘协的玄孙。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可以将历史合理改编为剧情铺垫。是故以演义为了突出汉献帝孤苦无依,需要找人保护的效果,所以就把刘备写成了“皇叔”。

诚然,“皇叔”这个长辈对于晚辈来说,就是一种寄托,一种保护。从而侧面烘托了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残酷与无奈,从而揭示了那段黑暗的岁月。进而抨击曹操,同情了汉献帝。

由上可知,汉献帝之所以认刘备为“皇叔”,其实就是为了希望方便刘备日后打着“皇叔”旗号行事。可是事实证明,后来刘备并没有打着“皇叔”的旗号做事,而是靠自己拼劲和努力,经过不断摸爬滚打而白手起家的。可见“皇叔”的含金量并不高。

总评:

所谓“乱世出英雄”,诚然,乱世对于英雄来说,是有着勇武之地。而对于亡国之君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苦痛。

他们身为皇帝,不仅没有了皇权和权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自由。只能成为权臣手中的一枚棋子,任意摆布。当权臣高兴时,他们或许可以活得潇洒点;若是权臣不高兴了,那么皇帝要么被折磨,要么被直接处死,堪称莫大的悲哀。

而东汉末年,中央软弱,汉献帝无军权于手,无兵力以为后援,只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罢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汉献帝虽贵为皇亲贵胄,也是受册封的正统天子。可纵观他的一生,却先后受桎梏于他人之手。寄人篱下、担惊受怕、颠沛流离。

也许对于汉献帝来说,“来生不复帝王家”就是对他无奈生活最好的诠释了吧。所以我们又何必羡慕古人的高官厚禄呢,拥有平凡的生活又有何不好呢?毕竟平平淡淡才是真。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熊仔论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