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天津大爆炸: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跃进路交叉口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爆炸物品是集装箱内易燃易爆物品。现场火光冲天,六七公里外的居民均可看到蘑菇云腾起。现场冲击波一公里外,体重180斤的汉子抛出两米远。截至17日9时,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现遗体114人,54人确认身份,失联70人。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1)

13号上午7点35分 地点:北京(距离事故现场150公里)

一大早便听说了塘沽大爆炸的消息,心情很复杂,接到通知便马不停蹄的赶往南站,希望能赶上最快的一趟车,此行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娃儿,你娘在家等你”

13号上午10点01分 地点:塘沽大巴车(距离事故现场48公里)

刚下高铁就听到通往塘沽的地铁停运一天,早已紧绷的弦越发的让人感到不安。不知此行将会遇到什么,可能是毒气,可能是成片的废墟;但最有可能的,是死亡……

坐在开着空调的大巴车上,不禁颤抖了一下。这时,一个大叔背着一个大袋子问我旁边有没有人,这时我才发现,他在我身边已经站了很久。

“没有,您往里坐,这里凉快一些”

“谢谢”

对话如此简单,他坐在旁边极少开口讲话,而是一直望着窗外,像是恨不得从窗口跳出去。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2)

“大叔,您去塘沽找亲人吗?”我犹豫了片刻,递给他一瓶水时小心地问道。

“恩,谢谢,找我的娃儿。”挤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悲伤。

打开瓶盖喝了一口,只听他咳了一声,像是被呛到了。“从昨天晚上出事儿到现在,一直没有消息,他娘快急疯了……”此时他的脸涨得发红,此时一路上只剩下沉默。

下车后,他告诉我,他要去每个医院找他的孩子,直到找到他。我说“好,我陪你”,他的第一站是天津港口医院。

在医院门诊部的大厅里,他一直在问所有人“有没有看到赵明旺;护士,这里又没有一个叫赵明旺的男娃儿......”胳膊上粘着零星血迹的护士拿起登记册一项一项认真核对信息。第一遍,没有;第二遍,还是没有。

“叔叔,实在是不好意思,您的孩子不在这儿,要不您去泰达医院看看,那里的病人都是离现场比较近的......”护士没有说完余下的几个字,但我们都心知肚明。

大叔整张脸涨得通红,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说:“护士,他娘还在家里躺着呢;你让我找找看,让我找找行不,万一他在这儿,那我们不就走岔了吗......”在叔叔恳求下,医生允许我们在医院的所有科室找他的孩子。

他走到重症监护室门口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看了一眼地板,好像在怕些什么。可有的时候,失望也会变成一种希望;他的孩子不在重症监护室,这就意味着可能病情不重。有的时候命运就是一种很难说清的东西,就在我们打算放弃时,叔叔突然加快脚步。原来在病房的走廊里他看到了那张熟悉的侧脸,即使被纱布遮挡了三分之一。父子见面的那一刻,父亲一路出奇冷静的神情在此刻决堤,“娃儿,你娘在家等你......”

命运是一种很难说清楚的东西,还好一切没那么糟糕。临走之时,这位到现在都不知道名字的大叔,硬是把自己带来的面包全都塞给了我。

“他一直很听话,他一直很听话……”

13号上午11点 天津市港口医院门口(距离事故现场15公里)

告别大叔以后,打算前往爆炸现场进行下一步采访,刚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一个嘴唇发白的女人像是发疯的狮子,疯狂的朝着救护车跑去。当看到伤员脸的那一刻,她的脸和腿已经没有了力气,整个人软绵绵地蹲坐在地上继续张望。后来听附近的人说,她有一个儿子,刚过完21岁生日,在距爆炸现场100米左右的工地打工,至今生死未卜。蹲在她的身边陪了她好久好久,她的眼睛已经快睁不开了,发白的嘴唇一直在上下摆动,“他一直很听话,他一直很听话……”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3)

这个时候你无法想象我多恨自己的无能。站在这里,无能为力,只能陪着她一起哭,一起看着一个个被抬进抬出的人,努力辨别他们的模样。沉默之时,无数次冥想,人祸太残酷,死去的安息了;可活着的人,谁能给他们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可我还是一个天津人”

13号下午1点20分 地点:泰达小区(距离事故现场1公里)

出租车开到半路,便能看到翻滚的浓烟。我想,司机师傅可能对此次事故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正要开口问一些情况,话还未出,师傅就先开口了:“姑娘,你是记者吧?”

“恩,师傅,您怎么看出来的?”

“这个时候别人都绕着烟走,你可倒可好,直奔着烟就过来了;也就是我,搁别人才不敢拉你呢。我看你还小,刚毕业吧?”

“七月份刚毕业”聊了一会儿觉得说话的气氛热了,顺势问到:“师傅,您家离爆炸现场近吗?”

“近,真是天灾人祸啊,家里的玻璃都碎了,还好当天老婆孩子都在他姥姥家,没什么大碍。”说到这里,师傅的话突然多了起来“这不家里都没事儿,就开车出来到我们小区周围转转,希望能多拉几个人出受灾区;咱没那么大的本事,能做的也就这么多吧。”

师傅继续说到:“还有,刚爆炸不到一个小时,事故周边的那几条街就都被堵了,好多外地人都说咱天津人没素质,出这么大事儿,都赶着往外跑;他们哪儿知道,其实所有的车都是往灾区附近开的,全为了转移那些受灾群众......”

不知不觉,在谈话中车已开到了距离事故现场不到两公里。考虑到司机师傅的安全,我决定步行过去。临下车时,我把钱递给师傅,师傅死活不要钱,当我把钱放到座位正准备离开时,师傅已经把钱从窗户扔了出来。

“师傅,开出租不容易,都是小本生意……”

话还没说完,司机师傅笑了笑:“不管我是做什么的,可我还是一个天津人,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出租车,不都是人嘛,这是我能做的最多的,小姑娘小心点。”

“可我还是一个天津人”原以为这些煽情的话只有在电视上才会看到,这一刻听到了,喉头总有一种堵塞的感觉。

下车以后,朝着有烟的方向走,希望能有更多的新发现。当地居民告诉我,此刻我的位置距事故现场不到一公里。刚刚走到泰达小区附近,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几十栋三四十层的建筑早已支离破碎,满地的玻璃碎片,摇摇欲坠的窗框,路边分布不均匀的血迹,都触动着我的神经。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4)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5)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6)

“奶奶,别怕,我们马上回家!”

13号下午3点50分 地点:泰达小区(距离事故现场1公里)

这时,我看到离我5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戴着眼镜,高高瘦瘦的男生坐在太阳底下摆弄着电脑。刚走过去,一阵风从我脸上扫过,伴随着的是他头发上的汗水,也正是这头尴尬的汗水,我们认识了。

他告诉我,他是一个在中新社干了10年的老记者,大家都叫他奎哥,经历过很多,也想了很多;东方沉船事件他在现场跟踪报道了十几天,看到了死亡,也见证了奇迹。也就是五分钟前,他刚刚从26楼爬下来,为了救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和一个挥着白色袋子的男人。

需要救援的老奶奶在二楼,他和消防员进去的时候,老奶奶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家属在求助的时候告诉他,老奶奶身体一直不好,在家也需要吸氧,身上还挂着一个引流尿袋。下楼的时候,偶尔触碰一下老奶奶,她都会发出“嗯嗯”不舒服的声音。每到这个时候,消防员就在她耳边说“奶奶别怕,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家啦!”他说,那个场景很感人。

我指了指他腿上还在流血的伤口说:“这是刚才弄得么?”

“嗯,那个时候累的腿有点发抖,回来才看见里边还有玻璃渣子。”他看着伤口憨憨的笑了。

因为离救灾区比较远,隔了好久他腿上的伤口才简单处理了一下。

问他有没有过遗憾,他说:“有,就是没能亲眼看到那个挥着白袋子的人被救出来,不知道他现在好不好?”

在这种让人无限伤感和惆怅的废墟上,聊到此处,我们相视一笑;望了望远处的事故现场,他的眉头紧皱了一下,原来已被控制的火势突然蔓延了,翻滚的黑烟在风向引导下正四处“逃窜”。

这时一名拿着对讲机的保安说些什么没有听清,却依稀听到了几个字“第三次爆炸”。慌乱中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奔跑,只有奎哥拿着摄像机站在原地架起摄像机继续拍摄。在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生死之时,我没有看到最伟大的逆行,却见证了最伟大的岿然不动。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7)

“有一种威胁叫死亡,有一种战场无硝烟……有一种奉献叫无言。”当所有人都在说,一线奋力抢险的战士是英雄;那些在后方也从未休息片刻的志愿者不是英雄,又是什么呢?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8)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9)

“生命很脆弱,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

14号上午9点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ICU

早上六点半起床,站起来的一瞬,头痛欲裂,四肢乏力,我想可能是吸入了一些氰化钠。还记得在泰达二小,志愿者们谈起头脑发胀,现在想想真是替他们担心。

吃完早饭,就收到一条北京工程师赴天津第五中心医院做技术支持的消息,匆匆赶到第五中心医院,门诊部门口站满了人。听超市大姐说,都是志愿者,从事故发生到现在,他们一直守在这里希望能做些什么。

刚被带到ICU,就听到从隔间里传来了歇斯底里的哭声,接下来断断续续一直能够听到。听护士讲,这个女人哭晕了好几次;具体发生了什么,护士没有再讲。

在重症监护室的半个小时里,我的脑子都是一片空白,生命太脆弱了。在这里躺着的十几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插满了管子,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已经没有了意识。还有一个脸和脖子已经难以区分,整个头和脖子的四分之三被裹在纱布里,身体已经没有了人的形状。听说他是从前线下来的消防官兵,玻璃扎伤情况严重,如果感染的话,很可能引发DIC。

塘沽爆炸现状(事故现场让我落泪的人和事)(10)

“虽然在ICU看到被抬近抬出的人很多,但每一次看到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触。活着不容易;当看到这些的时候,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做技术支持的工程师刘威姐在监测血液变化的时候告诉我“其实做一个企业很难,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更难;在这些毫无征兆的灾难面前,虽然很多人的做法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生命很脆弱,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

扫一扫,下载健康界APP& 关注健康界微信公众号,医疗圈一切热点新闻尽在您的“掌”握!

(注:转载时请保留此部分内容转载协议)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