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处暑秋意渐浓(秋真正意义上占领了河山)(1)

伴随着清爽的秋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到来了。《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22日23时45分迎来“处暑”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但是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天气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

从处暑开始,秋才真正意义上占领了河山。作为一个气温类节气,处暑标示着气温变化的节点,有重要意义,食俗、习俗都有可观处。

今日的处暑秋意渐浓(秋真正意义上占领了河山)(2)

处暑三侯

一候鹰乃祭鸟: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习俗

在秋家族的兄弟节气中,处暑的民俗最多。

今日的处暑秋意渐浓(秋真正意义上占领了河山)(3)

前有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浪漫爱情令人神往;后有中元节,祭祀先人,或放河灯于江河中,任其漂泛,普度冤魂。除了祭祖,还要拜谢土地公,并祈愿来年收成更丰。祭祀通常伴有出游,与清明踏青不同,处暑出游则领略巧云红叶,心境也平和大气了许多。俗话说,无鸭不过秋。现在的老北京人还保留吃处暑百合鸭的习俗,鸭子营养肥美、清热安神,送来丝丝秋凉,缓解秋燥。

处暑养生的四大要点

1、捂秋冻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天下养生网)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

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性原理”。

2、防秋燥

今日的处暑秋意渐浓(秋真正意义上占领了河山)(4)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便于生津润燥、消热通便。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3、润肺

初秋的气候逐渐干燥,最容易对肺阴造成损伤,伴随着夏季众多的细菌也会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气喘病也会在此时复发或者加重。所以,加强对肺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上讲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养肺不仅能使肺气更加充盈,增强肺的主气,也能治疗由于肺虚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在食物的分类上,甘润的食品对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还有众多的粥品,更是养肺的首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4、少辛增酸

而少辛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发汗,这是因为味辛的东西都有发散作用,能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通过汗液从体内发泄出来,随后身体便凉了。

所以,处暑之后不应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多酸则是强调应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

编辑:沈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