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朝新  张旭是明仁宗张皇后的胞兄,是明代的一位将军,永城城南张厂村人2009年3月17日,永城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在张厂村发现了张旭墓志铭据群众介绍,该墓志铭原出土于张厂皇亲茔中墓志铭保存完好,志盖阴刻“大明府左卫指挥使张公圹志”,志文共20行、341字,字形为楷体,严谨端庄、隽秀志文如下:  “公讳旯(旭),姓张氏,河南开封府归德州永城县人祖讳从义,赠昭勇将军指挥使祖妣朱氏,赠淑人考讳麒,赠昭勇将军指挥使,追赠彭城伯,谥恭靖母仝氏,封彭城伯夫人恭靖公子男三人,公居次,今东宫妃之兄也,以皇亲尝侍恭靖居北京,奉天靖难之初,以守城劳超授义勇右卫指挥同知洪武二十二年从征沧州,战东昌明年征蓟州、别山,与辽东军合战又明年,征紫荆关,援保定、蓟州,征平峪骷髅山,败辽东军,皆兴有劳动,复还守城永乐三年,陛昭勇将军本卫世袭指挥使三年调金吾右卫五年调锦衣卫六年调府军左卫公尝得疾,既愈复作,遂不起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三日也,享年四十有三娶汪氏,封淑人生女一人在室,将以卒之岁,十月二日葬公于永城酂县乡先茔之次公姿貌魁伟,承家世仁善之积,贵联戚里,遭逢景运与效战守之劳,官阶三品,崇秩厚禄,身荣而家富,可谓超出等伦者矣其葬也,宜有志,用志大概纳诸竁云”  墓志铭文字简练,着重叙述了张旭一生的事迹和家族、家庭的状况文中披露张旭的一些重要史料,在《明史》和明清《永城县志》中均没有记载,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从墓志铭看,张旭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二,是张娘娘的二哥,但是张旭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死时,张娘娘还只是“东宫妃也”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太子指朱高炽,当时张娘娘是朱高炽的妃子张旭因是皇国亲戚,跟随父亲张麒居住在北京“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1398年朱元璋死后,新继位的建文帝觉得诸位皇叔的权力过重,决定采纳大臣齐秦、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以加强自己的权力,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解除了五位王爷的兵权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当建文帝准备削夺燕王朱棣兵权时,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举兵反叛,自称奉天靖难“奉天”就是承奉朱元璋的旨意,因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最后朱棣胜利,建文帝败亡,朱棣迁都北京做皇帝,史称明成祖张旭为朱棣平定北方作战立了大功,从其作战地点看,都是在北方,都是与辽东军作战张旭为巩固和加强朱棣北方的大本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朱棣挥师南下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后官至三品,属于高级官吏或许是常年征战的劳累,张旭患上疾病,治好之后屡屡复发,最后一病不起张旭戎马一生,死后叶落归根,入葬家乡永城  张旭墓志铭是张娘娘家乡在永城城南的确凿证据永城博物馆原馆长李俊山根据出土碑文考证,张娘娘的故居在新桥镇浍河北岸张寨村,张厂村是看守皇亲茔形成的村庄明嘉靖《永城县志·地图》在永城城西南标注“皇亲茔”;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皇亲茔在城西南五里”,并记载张娘娘的父亲张麒的墓在皇亲茔,史籍和考古证据都非常充分永城民间有传言,张娘娘的家乡在永城市高庄镇张大厂村其实,张大厂村居住的是张娘娘家族的后裔还有人在“大厂”村名上做文章,说是专为张娘娘设置的,其实他们不了解“厂”这个村名与张娘娘是无关的厂在元、明、清都普遍存在,史料记载明清都曾在乡村设置厂,作为管理基层的单位,至今在永城以及周边县市还遗存有大量带“厂”字的村名  张厂村距城较近,但墓志铭中记载,此地属于酂县乡,这是第一次披露古代酂县乡管辖的东边界的范围湖北江陵出土的汉简中有酂管辖费的记载,费即费亭城,现永城市新桥镇酂作为县级机构时曾管辖永城城南的大片土地,到明代时尽管酂城降格为乡,依然管理着自古传承的地域范围而古代永城为甫城乡,管理的范围只在南北东三面,推测甫城乡管辖的范围为汉代芒城的管理区域由一座村庄的行政管辖,可见永城古代区划范围格局的影响  张旭墓志铭不仅为永城文史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于明史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宣武皇帝墓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宣武皇帝墓志(明仁宗张皇后之兄张旭墓志铭考释)

宣武皇帝墓志

作者:盛朝新

  张旭是明仁宗张皇后的胞兄,是明代的一位将军,永城城南张厂村人。2009年3月17日,永城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在张厂村发现了张旭墓志铭。据群众介绍,该墓志铭原出土于张厂皇亲茔中。墓志铭保存完好,志盖阴刻“大明府左卫指挥使张公圹志”,志文共20行、341字,字形为楷体,严谨端庄、隽秀。志文如下:  “公讳旯(旭),姓张氏,河南开封府归德州永城县人。祖讳从义,赠昭勇将军指挥使。祖妣朱氏,赠淑人。考讳麒,赠昭勇将军指挥使,追赠彭城伯,谥恭靖。母仝氏,封彭城伯夫人。恭靖公子男三人,公居次,今东宫妃之兄也,以皇亲尝侍恭靖居北京,奉天靖难之初,以守城劳超授义勇右卫指挥同知。洪武二十二年从征沧州,战东昌。明年征蓟州、别山,与辽东军合战。又明年,征紫荆关,援保定、蓟州,征平峪骷髅山,败辽东军,皆兴有劳动,复还守城。永乐三年,陛昭勇将军本卫世袭指挥使。三年调金吾右卫。五年调锦衣卫。六年调府军左卫。公尝得疾,既愈复作,遂不起。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三日也,享年四十有三。娶汪氏,封淑人。生女一人在室,将以卒之岁,十月二日葬公于永城酂县乡先茔之次。公姿貌魁伟,承家世仁善之积,贵联戚里,遭逢景运与效战守之劳,官阶三品,崇秩厚禄,身荣而家富,可谓超出等伦者矣。其葬也,宜有志,用志大概纳诸竁云。”  墓志铭文字简练,着重叙述了张旭一生的事迹和家族、家庭的状况。文中披露张旭的一些重要史料,在《明史》和明清《永城县志》中均没有记载,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从墓志铭看,张旭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二,是张娘娘的二哥,但是张旭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死时,张娘娘还只是“东宫妃也”。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太子指朱高炽,当时张娘娘是朱高炽的妃子。张旭因是皇国亲戚,跟随父亲张麒居住在北京。“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1398年朱元璋死后,新继位的建文帝觉得诸位皇叔的权力过重,决定采纳大臣齐秦、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以加强自己的权力,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解除了五位王爷的兵权。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当建文帝准备削夺燕王朱棣兵权时,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举兵反叛,自称奉天靖难。“奉天”就是承奉朱元璋的旨意,因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最后朱棣胜利,建文帝败亡,朱棣迁都北京做皇帝,史称明成祖。张旭为朱棣平定北方作战立了大功,从其作战地点看,都是在北方,都是与辽东军作战。张旭为巩固和加强朱棣北方的大本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朱棣挥师南下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后官至三品,属于高级官吏。或许是常年征战的劳累,张旭患上疾病,治好之后屡屡复发,最后一病不起。张旭戎马一生,死后叶落归根,入葬家乡永城。  张旭墓志铭是张娘娘家乡在永城城南的确凿证据。永城博物馆原馆长李俊山根据出土碑文考证,张娘娘的故居在新桥镇浍河北岸张寨村,张厂村是看守皇亲茔形成的村庄。明嘉靖《永城县志·地图》在永城城西南标注“皇亲茔”;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皇亲茔在城西南五里”,并记载张娘娘的父亲张麒的墓在皇亲茔,史籍和考古证据都非常充分。永城民间有传言,张娘娘的家乡在永城市高庄镇张大厂村。其实,张大厂村居住的是张娘娘家族的后裔。还有人在“大厂”村名上做文章,说是专为张娘娘设置的,其实他们不了解“厂”这个村名与张娘娘是无关的。厂在元、明、清都普遍存在,史料记载明清都曾在乡村设置厂,作为管理基层的单位,至今在永城以及周边县市还遗存有大量带“厂”字的村名。  张厂村距城较近,但墓志铭中记载,此地属于酂县乡,这是第一次披露古代酂县乡管辖的东边界的范围。湖北江陵出土的汉简中有酂管辖费的记载,费即费亭城,现永城市新桥镇。酂作为县级机构时曾管辖永城城南的大片土地,到明代时尽管酂城降格为乡,依然管理着自古传承的地域范围。而古代永城为甫城乡,管理的范围只在南北东三面,推测甫城乡管辖的范围为汉代芒城的管理区域。由一座村庄的行政管辖,可见永城古代区划范围格局的影响。  张旭墓志铭不仅为永城文史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于明史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