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猖獗的历史阶段。汉献帝的被挟持始于董卓,止于曹操。在这其间,汉献帝曾多次被挟持,被利用,挟持他的重臣可以凑成两桌麻将、一次饭局。

袁绍本是忠臣,但却因他一个蠢蠢的决策,才招致了汉献帝如此悲催的命运。而事情的起因是源于汉献帝被立为皇帝。所以,汉献帝被立为皇帝,既是他地位巅峰的登临,又是他悲催命运的开始。

那我们就从汉献帝是如何被立为皇帝开始说起吧!

【兄弟两人谁当皇帝?这确实是个问题】

按理说,“太子”应“预立”、早立。因为“预立”太子,不仅可以防止骨肉相残,消除内乱,而且从制度上巩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可汉灵帝不仅生前没预立,到他于公元189年驾崩时,仍然没有立太子。为什么呢?说出这事来真糟心!

长子刘辩,生母是何氏。次子刘协,生母是王荣。王荣早死,刘协由太后董氏抚养长大成人的。后来,董氏与何氏在宫殿夺权斗争中落败,忧郁而死。

如果按照“封建宗法继承制”——有嫡则嫡,无嫡则长,兄终弟及,皇位应当由长子刘辩继承。但灵帝嫌长子沉稳不足,而轻浮有余。便不想遵循“宗法继承制”,准备立次子为太子。

但是,灵帝又在两件事上迈不过去。①汉灵帝最宠爱何氏,架不住何氏的枕头吹风。②何进与何氏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关系,当时任大将军。

“大将军”在东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位在三公之上,掌管统兵征伐并执掌朝政,权力极大。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1)

所以,灵帝在选立太子这件事上一直犹豫未决,直到驾崩仍然未立。既然没有遗诏指定由谁继位,那就按照“封建宗法继承制”,长子刘辩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帝位。是谓“少帝”。次子刘协被封为“陈留王”。

【兄弟之间的事,与你们何干?】

少帝当时年少,才十四岁,无法主政,便由其生母何太后临朝称制。

汉灵帝生前设立了“西园八校尉”,其实是一个禁军部门,职责是保卫京师。目的是为了摊薄大将军何进的“权重”。是预防何进专权时的一种军事制衡。宦官蹇硕任元帅。

蹇硕想废掉少帝,,立弟弟刘协为帝。但少帝的母舅何进怎会答应?如果少帝被废,生母何氏也将倒台,何进也会地位不保。

在维护何氏家族命运的重要时刻,何进是一个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他必须阻止蹇硕恣意的、危险的举动。

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禁军元帅蹇硕与大将军何进围绕着“两兄弟之间由谁当皇帝”这件事,一场残酷的宫殿政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宫变是残酷血腥的。呜呼哀哉!】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从袁安起,袁氏家族四辈人中就有5人位列“三公”,人称“四世三公”。袁家声势显赫,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当时是“西园八校尉”的左军校尉。

为了增强己方阵营力量,何进广泛征聘智谋才识之人。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袁氏,他任袁绍为“司隶校尉”,他的“同父异母”弟弟袁术为“虎贲中郎将”。

蹇硕本想谋杀何进,结果谋杀未成功,却遭反杀。于是何进也因此顺便接管了蹇硕的禁军。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2)

(蹇硕画像)

袁绍劝何进干脆杀掉所有宦官,以根绝宦官乱政的局面,但遭到何太后的阻挠。这边袁绍催促何进尽早动手,那边得不到何太后的准允,何进犹豫不决。

袁绍建议尽可能多地召集各地的军事将领率军来京,目的是以武力向何太后示威。这些将领中就包括“并州牧”董卓。

后来虽然何进作了派遣弓箭手来京、桥瑁屯兵成皋等一系列部署,但他的弟弟何苗又劝谨慎行事,与宦官“讲和”算了。何进又犹豫不决了。

这时有朝臣建议不要招来“外援”,京城“禁军”足以应付。但此时董卓已经率军到达了渑池。袁绍便赶紧派“谏议大夫”种邵前往会见董卓,让他暂缓行军。但他哪里肯听?而是继续前进,很快就到了距京城洛阳不远的河南(今洛阳东北)了。

等到何进终于下令决心同意杀掉全部宦官时,消息却遭到泄露。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何进独身一人进见何太后的机会,突然袭击反杀了何进。

袁术觉察到宫内有动静,便率军同禁军一起想杀入了宫中,但宫门已紧闭,袁术便纵火焚烧宫门,杀入宫中。不问是宦官还是良民,只要脸上没有胡须,就不论老少一律杀死。那些脸上无须但不是宦官的宫人,吓得赶紧脱下裤子,露出下身,才幸免被杀。

【端茶送客赶不走,死缠烂打偏要来】

在袁术纵火焚烧南宫九龙门和东西二宫时,洛阳城内火光冲天,董卓的军队已经行至城西的显阳苑。他料定城内已生变故,便命令军队加速前进。

张让、段珪见大势已去,便挟持何太后、少帝、陈留王刘协及朝廷大臣逃出京师。在北芒阪与董卓相遇。少帝以为追兵赶到,吓得哭了起来。大臣们拦住董卓说:“皇帝有诏在此,令你撤兵!”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3)

(董卓画像)

董卓恶声恶气:“你们身为朝廷重臣,却不能匡扶王室,竟然导致皇帝逃亡在外。还好意思敢说撤兵?撤什么撤?我是来救驾的!”

当张让、段珪挟持少帝一行逃到黄河边时,袁绍率兵追求,张让、段珪等人进退无路,全部投河自尽。少帝一家及朝廷官员得以返回皇宫。

董卓走到少帝面前,想同他交读。可是,少帝浑身筛糠,说话语无伦次。董卓又向弟弟刘协询问祸乱的具体过程。刘协叙述得清清楚楚,丝毫没有遗漏。

董卓入京后,收编了何进以及他弟弟何苗统领的军队,划归自己管辖。董卓还收买吕布,杀死了丁原,兼并了他的军队。

【董卓魔爪一手遮天】

初入京城时,董卓还感到势力薄,不敢恣意妄为。在兼并了何进、何苗两兄弟以及丁原的部队后,实力无人能及。于是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了。

他先是让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接替了他的职位。接着又准备废掉少帝。因为他在北芒阪遇见少帝时,对他很失望。而对弟弟刘协很满意。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协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卓认为:自己与董太后是“同族家门”。

“尚书”卢植认为无缘无故废帝,甚为不妥。董卓大怒,要杀卢植。在众人求情之下,才不了了之。但没过多久,董卓还是废掉了少帝,封为“弘农王”。而立他的弟弟刘协为帝,是谓汉献帝。

接着,董卓又搬出何太后与董太后争权的往事,说她没有“婆媳之德”,逼死了婆婆。于是毒死了何太后。并自任“国相”。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4)

【道不同,不相为谋】

董贼虽然一手遮天,但由于袁绍家族的显赫,所以在废掉少帝这件事上,想得到袁绍的声援和支持,便与他“商量”。

袁绍明白:说是“商量”,其实是“通气”,他改变不了什么。袁绍的叔叔是“太傅”。袁绍慑于董卓的威势,不敢公共提出反对。说:“此事还应与太傅商量一下。”其实是施行拖延之术。

可董卓并不放过,且再进一步:“姓刘的后代没有必要再留下来了。”袁绍不再表态,他横握玉珮,深作一辑退出宫了。

他不敢久留洛阳,把朝廷所颁赐符节挂在东门上,逃往了好友韩馥的领地——翼州。

【天尽头,何处是归宿?】

董卓不仅自己性情残暴。他还放纵自己的部下凶残无道。士兵冲入洛阳城内皇亲贵戚的宅第住舍,抢夺财物,奸污妇女。致使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董卓的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激起了官僚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许多人暗地里在谋划着将他诛杀。但张温和“伍孚都没有刺杀成功。

后来,王允利用董卓与吕布之间的矛盾策反了吕布,刺杀了董卓。从此王、吕二人把持朝政。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心想辅佐汉献帝,而是把他当手中的傀儡。

再后来,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借着为董卓“报仇”的借口,从凉州带兵杀入了洛阳,杀死了王允,赶跑了吕布。又后来,李傕的部将杨奉叛变,他联合“白波军”首领韩暹又将汉献帝劫持到了洛阳。最后曹操才从杨奉手中接走汉献帝。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5)

(吕布画像)

从汉献帝于公元189年即位起,到公元196年被曹操接去许都止,历时七年。轮番被董卓、王允、吕布、李傕、郭汜、杨奉、韩暹抢来抢去。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保护皇帝,匡扶王室。只是把汉献帝当作傀儡,当作手握重权的筹码。互相之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只有到了曹操的许都,才“落地生根”,像个人样。

【引狼入室】

现在回到主题。本文标题是——是袁绍为汉献帝的悲催命运闯下的祸。为什么这么说?逻辑在哪?

最开始挟持汉献帝的是董卓。而董卓之所以能够挟持汉献帝,全在于袁绍的一个重大失误。是他下了一道诏令让董卓入京,引狼入室。

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长子袁绍,自然应该熟悉朝廷主要官员和割据一方的豪杰的优劣品性。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董卓因征伐凉州兵马韩遂立下重功,一时名震朝野。朝廷给予嘉奖,将他从“中郎将”提拔为“并州牧”。从此,董卓成为了一名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割据一方的豪杰。

但是,并州与羌人居住地相邻,而董卓年轻时曾经游历羌人地区,广泛结交羌人为友。羌地是一个民风强悍而又经常叛乱的地区,董卓又是一个性情粗猛而又手握重兵的将领。汉灵帝又怎能放心让他们成为“邻居”呢?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6)

公元187年,朝廷召董卓入京任“少府”一职。少府——是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机构,让他交出兵权。朝廷的意思很明确:让你有大把油水可捞,但不能让你在既可以保家卫国也可能对国家政权构成威胁的军队中任职。

朝廷对董卓防着呢!董卓哪里愿意交出军队?他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汉灵帝病重时,更加急迫地想让心中的这块石头落地,他让董卓把军队交给皇甫嵩管辖。

而他认为“好戏”差不多要上场了,更加拒绝交出兵权。汉灵帝下诏责备他、威胁他。可董卓毫不在乎:我手中有可以依仗的军队,能把我咋样?并且干脆把军队挺进驻扎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以观时变。

袁绍不仅应该知道董卓的品性,还应该熟稔朝中重大事务。连汉灵帝都防着董卓,袁绍却诏他入京。董卓放着“少府”之职不干,却死握着兵权不放。难道袁绍猜不透他的坏心思吗?引狼入室,身为政治家,袁绍难道想不到所要面临的风险吗?

袁绍闯下的祸,从此一步步越陷越深。

【一步错,步步错!】

袁绍有时头脑还挺简单的。他召集各地军事将领率军来洛阳,其目的是吓唬、威胁何太后。让她准允杀死全部宦官。

但是,他更应该想到:强大的外援若失去控制,将比宦官乱政带来更大的灾难。如果各路军队一旦集合起来,则“强者为雄”,而仅仅凭着驻京部队根本无法抵挡的。这不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吗?到时候,功决未成,反而成为混乱邪恶的祸根。

董卓正愁没借口入京呢!盼的就是这一天,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满口答应,率军火速入京。当董卓率军到达渑池时,袁绍又派人去阻止。笑话!董卓会“打道回府”吗?拉弓没有回头箭。

袁绍后悔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7)

当董卓的军队已经进入洛阳城内时,大臣们再次阻止董卓。这些大臣们真是不识时务。左三年,右三年,董卓等的就是这一天。肥肉已经在嘴边了,还想让他放弃?到这时,该来的会来,不该来的也会来了。

从此,董贼便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从此,汉献帝开始了长达七年被奸臣贼子轮番挟持的悲催命运。

【到底是瑕不掩瑜?还是瑜不掩瑕?】

整个东汉时期,除了开国皇帝刘秀外,一直处于外戚、宦官乱政之下。何进与赛硕的宫斗,是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的再一次较量。

在这场宫斗中,何进毫无疑问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私利。而袁绍确实是想借此行动肃清朝廷环境,而且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点,袁绍确实是一个忠臣,对朝廷、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董卓暴政,他又作为关东同盟军的盟主,扛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也称得上一个英雄豪杰。

他以上的两点。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从小就接受政治的熏陶,应该不能轻漫引狼入室所带来的风险。各地军事将领到京前来集结,与驻京部队相比,他拿在手上应该能够掂量轻重。

然而,他愚蠢!他应当预见,却没有做到,他的决策错误,给国家、给朝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致汉献帝被挟持七年,各路英雄豪杰也由此而起割据纷争,从此国家更加混乱动荡。

这一点,他脱不了干系!应当承担历史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