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在(世界哲学源流史马赫主义之一)(1)

马赫主义之一:马赫

19世纪是科学以空前未有的速度长足发展的世纪,诸如能量守恒定律、气体动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原理、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等重大成果,都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特征,动摇了机械自然观。19世纪末,科学,尤其是物理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对从经典力学出发去解释自然现象的传统构成了致命威胁。  面对危机与挑战,多数科学家仍坚持把力学当作科学的基础,当作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出发点。还有一些科学家则对力学方法失去信心,主张回到中世纪的" 机体论" 中去寻找可以真正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科学的发展。要在危机中挽救科学,就迫切需要重新考察经典力学的概念体系,在科学领域中引起一种认识论的转变,建立一种新的认识方法。  马赫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和追随者马赫、阿芬那留斯、彭加勒、毕尔生(1857-1936)、迪昂(1861- 1916)等大多都是科学家。他们意在对一切自然现象作出能够为自然科学家所接受的统一的科学解释。为达此目的,他们反对超验的" 形而上学" ,既采纳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认识路线,也汲取孔德、斯宾塞等实证主义者的思想,同时又拒绝这些哲学家思想中的" 形而上学" 残余,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因而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20世纪初,在弗兰克(1884-1966)、希尔伯特(1862-1943)、克莱因(1849-1925)、爱因斯坦(1879-1955)等著名科学家的推动下,维也纳、柏林等地相继组织成立了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协会,出版专门的哲学杂志;马赫主义的影响迅速遍及英、法、意、美等国。同时,它还传入俄国,经过民粹派分子切尔诺夫、社会民主党人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尤什凯维奇等人的推波助澜,变成了一股" 修正" 马克思主义、腐蚀工人运动的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马赫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恩斯特.马赫(1838-1916)出生于奥地利边境摩拉维亚的契尔里兹。父亲是个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自由思想的家庭教师;母亲爱好音乐、绘画和诗歌,温文尔雅,富有艺术气质。马赫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双亲为他提供的自由环境及言传身教,培育了他不受约束的、批判的、顽强的科学好奇心和怀疑主义。10岁那年,马赫被送入一所教会学校,但校方认为他" 没有天赋" ,父亲只好把他带回家,亲自给他讲授中小学课程。15岁那年,马赫进入一所公立中学六年级学习;同年,他从父亲的丰富藏书中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从中受到极大启发,这种启发也引导他对力学进行历史的批判的研究。中学毕业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学和哲学。

1860年,马赫通过大学考试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做了几年家庭教师和大学编外讲师后,于1864年进格拉茨大学开设数学和物理学讲座,同时从事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了著名的" 马赫带" 现象,并提出了心理的格式塔性质。

1867-1895 年,他担任布拉格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不仅以其非凡的研究赢得了" 辉煌的实验家" 的荣誉,而且对经典物理学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这种批判后来直接启发了爱因斯坦以及一大批对量子力学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1895年,维也纳大学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 归纳科学的历史和理论" 的讲座,因此马赫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哲学教授。

1898年,他因中风而半身瘫痪。1901年退休后一边继续从事科研,一边参加同情工人的政治活动:与工人并肩游行,支持工人的业余教育,捐款给社会民主党的《工人报》,写文章反对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的反动行为,等等。1916年2 月19日,在德国逝世。  马赫的主要著作有:《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2,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科学哲学的内容)、《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1883,他最重要的科学史著作)、《感觉的分析》(1886,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认识和谬误》(1905,科学哲学讲演汇编)。

1.要素论

爱因斯坦曾十分准确地将马赫研究哲学的目的概括为试图建立一种能把科学的各个部门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赫认为,要统一科学,就必须寻找一种在所有科学领域内都能坚持的概念,这种概念不能是传统" 形而上学" 所讨论的" 物质" 、" 精神" 、" 生命" 、"集体心灵" 等东西,因为这些语词无法化归为同一名词,无法对自然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而且还会走向引起思想紊乱的二元论。

为此,他提出了" 要素" 论: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分解为要素,它们同时也是心理世界的要素。要素是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既不指物质的实体也不指精神的实体,而只是一种函数关系。它们只有在一定的依存关系中存在,才成为心理的东西或物理的东西。全部自然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和描述这种关系。统一的世界要索可分为三类,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KLM ……、βγ。ABC ……代表物理要素,它们组成物体;KLM ……代表生理要素,它们构成人的身体;βγ……代表心理要素,它们构成人的自我。三类要素之间以及每类要素各个部分之间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ABC 与KLM 直接联系,KLM 与βγ也直接联系,ABC 与βγ则以KLM 为中介发生间接联系。心理的东西与物理的东西之间的不同并不是性质的不同,而只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同一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又成了心理的东西。从要素的依存关系出发,就可以消解传统哲学中物质与精神、世界与自我、内部与外部等等之间的对立,因为这些对立只不过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不完全表示。  马赫常常用" 感觉" 表示" 要素" ,但他特别强调:" 凡是把' 感觉' 、'感觉的复合体' 这两个名词和' 要素' 、' 要素的复合体' 这两个名词同时并用,或是用前者来代替后者的地方,读者必须经常记住,只有在这里所指的联系或关系中,只有在这里所指的函数的依存关系中,要素才是感觉。" 从要素论出发,马赫批判了经典力学的自然观,尤其是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加速度和相互规定的一种媒质;时间则是从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变化中得出的一种抽象;并不存在同物质无关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爱因斯坦认为这些批判性工作为相对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2.函数关系论

马赫的目标既然是统一科学,对一切自然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因此必须解决物理现象被因果性支配而生 物现象却被目的性支配的矛盾。  通过历史的考察,马赫认为,因果性和目的性的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对作用因和终极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的区别,而这两个概念又渊源于万物有神论的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物理过程方面,由于它的可计算性和极其简单性,万物有神论逐渐被排除出去。生物现象比物理现象复杂得多,仅仅按照因果关系无法解释,但却可以按照目的性作出解释。但是,科学的两个领域,一个作因果性的了解,另一个作目的论的了解,这是不合理的。目的性概念占支配地位的生物领域同样保留着因果原则,这一原则之所以不能像在物理领域那样有效,无非是由于生物现象间的联系不像物理现象那样简单。尽管迄今为止的研究尚无法证明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统一,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统一终将会得到证明,万物有神论的幽灵终将被逐出生物领域,亦即,生物现象最终也可用因果性来解释。  马赫基本上同意休谟对因果性的解释,但他主张用数学的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世界既然是由要素以及要素的复合的不同联系或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那就理所当然可以用函数来描述要素的各种依存关系。而且," 函数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原因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因此它能够克服旧因果观在生物领域遇到的困难,使不同领域的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都能得到精确描述,从而达到统一科学的目标。  

3.思维经济原则

马赫以生物进化论为依据,提出思维经济原则作为他的科学方法论。这条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花费尽可能少的思维,获得尽可能多的成效。实现思维经济原则的途径是:选择适合于问题的正确方法,由经验抽象出概念并正确地运用数学描述。  马赫认为,神学理论就是通过经验事实在思维中的摹写和表现来代替和节省经验。理论能代替的经验事实越多,就越符合思维经济原则;我们对经验事实的摹写或描述越简单,则对所摹写的对象的认识越深入越完善,对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因此,简单性和经济性是评价科学理论的主要标准,也是思维经济原则的主要内容。  马赫指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经济的性质。记忆比直接经验更方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手段;数学和化学符号、数的运算方法、音符等等都表现了普遍、概括性质和较高的适应能力;一切自然规律都是对经验事实的经济描述,给人以简单扼要的指向。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反对" 形而上学" 的武器。在他看来,诸如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灵魂、上帝等等不能还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的东西,对科学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不符合思维经济原则,只会阻碍统一科学的事业,所以应当将它们排除掉。这些思想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对不少科学家以及维也纳学派、工具主义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他通过思维经济原则否定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并把概念思维仅仅当作是对感性经验的经济描述,因而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