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会战83周年后的2020年8月14日,表现淞沪会战八百壮士英勇抗战的电影《八佰》开启首轮放映,8月21日各大院线上映。该片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方称“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战时期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的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展开,同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向世界证明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的决心。

据后来统计,有超过18万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伤亡,另有10万人在后撤途中伤亡,这29万中国军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对日本侵略者的阻击,“八百壮士”只是他们中一份子。

如今,83年过去了,很多参加淞沪会战的老兵故事都随着他们的阵亡而沉没在中华大地上。

15岁参加淞沪会战 身边只有炸弹不断响起

杜梅成老人是参加淞沪会战的老兵之一。1922年杜梅成出生在慈利县江垭镇临江村,14岁时正值两广事变,杜梅成加入湖南保安团成为一名军人,其所在团团长为罗效之。

据杜老回忆,当时,老百姓都说罗效之的部队是土匪,不敢接触。部队开到益阳后,罗效之命令部队为当地群众割谷子,起初农民们都很害怕,以为是当兵的来抢粮食,但后来看到部队收割稻谷,不但不吃不占,还为当地农民修河堤,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

为什么淞沪会战电影那么少(Qing听电影八佰上映)(1)

在益阳驻扎了四十多天,部队要开往长沙,益阳的老百姓都来拥军慰问,这让杜梅成印象很深。

脱离湖南保安团后,杜梅成投奔了一个在湖北保安队当兵的老乡,老乡看他岁数太小,便想带着他是个照应。杜梅成在武汉四处打听哪里有抗日的队伍,他听说国民革命军第50师要去前线抗日,便报名要加入部队上前线去。接待他的排长看到杜梅成也笑话他,说他年龄太小,不能打仗。不过在杜梅成的强烈要求下,他还是加入了部队。

这支部队从湖北转战上海,抵达上海站的时候发放了武器和军装。杜梅成还记得,那一天是1937年8月5日。到了上海后,杜梅成被编入15师43团2营5连。

拿到了武器和军装,15岁的杜梅成就上了前线,他记得在阵地里能够看到日军用来观察中方部队阵地的巨大气球在天上飘着,到了晚上,探照灯把天空和地面照的雪亮,“连地上掉一根针都能看的清楚。”

战争打的非常惨烈,每时每刻巨大的爆炸声都会在杜梅成的身边震耳欲聋的响起。杜梅成回忆,“我们根本就看不到日本人在哪里,但鬼子打来的炮弹就在我们的身边爆炸,炸死了很多人。”

杜梅成刚上战场的前三天,根本吃不下饭,吓得天天哭。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当时战友们笑话他,并不是看不起他,而是14岁的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在战场上真的无法面对瞬间的生死。

三天后,杜梅成想着反正都是个死,也不能当饿死鬼,这才开始吃饭。慢慢的,他也学会了听从长官的命令,沉着的向敌人射击。

为什么淞沪会战电影那么少(Qing听电影八佰上映)(2)

淞沪会战尾声,部队开始逐步后撤,杜梅成随部队撤退,他记得当时已经是打霜的季节,田里还有很多稻谷没有收割,大片的稻田被撤退的部队踩成了一条路,由于撤退混乱,很多士兵被淹死在河道里,有些部队经过的地方尸体堆满河沟,后面的士兵就踩着尸体过河。

撤出淞沪战场后,杜梅成跟着部队到达江西南昌,后来又开往九江,日军继续向江西一带推进,在江西中日双方再次交战,杜梅成腿部中枪,他被战友抬到大树下,跟伤兵们聚集在一起。没想到,一颗炮弹此时在身边炸响,泥土溅起来泼在了杜梅成的脸上,他马上失去了知觉。

当他醒来的时候,他从口中吐出很多血块,抬担架的战友告诉他,部队已经转战武昌,他们正在一个美国人的房子里,上面挂着美国国旗,日本人不会炸这个地方。后来杜梅成从武昌转移到长沙后方医院,出院后回到15师,随部队转战长沙又跟日军作战,慢慢的有了战斗经验,杜梅成也荣升为班长。

从1937年当兵到1945年,八年间杜梅成从来没有回过老家。1945年7月,23岁的他请假回老家慈利县探亲,他走到桃源的时候,半路遇到土匪,钱都被抢光了,正犹豫着是回家还是回部队,突然听到马路上放起了鞭炮,大街上人们都出来贴标语,此刻他才知道原来日本投降了!

这个时候,杜梅成下定决心,既然日本人已经被打跑了,自己回部队也没什么意义,于是回到了慈利老家。

解放后,杜梅成在慈利老家一直务农,还给村里人当理发师,以此糊口度日,并生儿育女。

杜梅成的女儿杜银梅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父亲说起过往的战争经历,总会感动到晚辈。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有媒体记者来采访杜梅成,老爷子当着记者的面,哼唱起了当年在部队时学到的抗日歌曲,词句曲调铿锵有力,现场采访的记者哭了,围观的家人哭了,连她这个早就听过父亲唱这些歌的女儿也哭了,“那些歌代表着我爸爸的一腔爱国热血。”

为什么淞沪会战电影那么少(Qing听电影八佰上映)(3)

2015年11月,老兵杜梅成去世,生前他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参加会战兄弟先后殉国 留下1岁儿子

杜梅成老人是幸运的,他能够从炮火中幸存下来,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后辈子孙听。而更多的抗战老兵牺牲在了前线,他们的故事连只言片语也难以寻得。

老兵朱亮华就牺牲于淞沪会战,他的孙子朱朝阳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祖父亮华公在抗战中牺牲殉国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只有1岁,因此很多事情只能通过祖母传下来,但因为在抗战期间祖父一人参军,很多事情祖母也不清楚。他只知道,祖父亮华公牺牲于抗战前线,有阵亡将士名录为证,其四祖父后来也为国捐躯,两位祖辈的事迹,只有伯祖父所写的《朱氏家乘·亮华事略》和朱氏族谱中有记载。

据族谱记载,朱亮华出生于光绪戊申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慈利县溪口镇渔稼村人。朱亮华兄弟四人,其排行老二,他和四弟朱中平受到大哥朱岳峙的影响参军报国。

朱岳峙自幼读书,学成后投身教育,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但是教育是为了以后的民族之发展,而当前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刻,只有先保住民族血脉才能谋求发展。朱家四兄弟商议后,留下老三在家里赡养父母,朱岳峙去北京教书育人,朱亮华和朱中平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报效国家。

1929年,21岁的朱亮华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先到某师见习,然后到武汉任宪兵排长,后改投某师任连长。1932年赴长沙任集输大队分队长。次年离开长沙,在胡宗南部任连长。1937年驻军徐州,七七事变后,转入抗日。

投身抗日战场前夕,朱亮华将妻子和刚满1周岁的儿子送回到老丈人家中,并告诉他们待战争结束后接他们返乡。未曾想到这一去朱亮华就再也没有回来。

转战抗日后,朱亮华随部队先战于河北,后调往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朱亮华奉命率部攻打公大纱厂。公大纱厂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所在地,防御工事非常坚固,连续几天攻击不克。8月18日,朱亮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以身殉国。年仅29岁。

为什么淞沪会战电影那么少(Qing听电影八佰上映)(4)

朱亮华殉国后,大哥朱岳峙接到了部队送来的阵亡通知书,带着悲痛的心情,他写下了《朱氏家乘·亮华事略》的悼文,纪念弟弟。

朱亮华牺牲的一年后,四弟朱中平从黄埔军校毕业,毕业后任第十军司令部参谋,后下部队任连长,又改任独立军平射炮连连长。几年后调任重庆军需学校任队长。

1944年,朱中平奉军长方先觉电召回湖南,任预备十师二十八团七连连长,时值日军为打通粤汉线铁路而发动进攻,衡阳保卫战爆发,朱中平参战血战47天。日军久攻不克,遂使用化学武器,向国军阵地发射毒气弹,朱中平所率全连96名战士(除侍务长外出幸免),全部中毒牺牲。朱中平牺牲时28岁。

朱亮华的孙子朱朝阳说,由于四祖父中平公牺牲的早,没有留下子嗣,祖父亮华公牺牲时儿子也只有1岁。他只知道祖父亮华公牺牲后,一直到1954年自己的父亲满18岁后,祖母才带着父亲返回慈利老家认祖归宗。

由于时代久远,朱亮华和朱中平的遗物大多丢失损毁,朱朝阳见过的,只有祖父亮华公的一张戎装照和一张年轻时与妻儿的合影。其他很多关于祖父抗战的故事,也只能是通过伯祖父岳峙公留下的《朱氏家乘·亮华事略》以及朱氏宗族家谱中的简要记载获知。

近些年来,有志愿者在寻访抗战老兵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将朱亮华、朱中平两位抗战老兵列入其家乡烈士名录中。朱朝阳对此并不看重,他说,我知道我的祖父和四祖父是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就足够了,当年祖父兄弟两人奔赴抗日前线,追求的也不是个虚名,而是如伯祖父所说,为保住中华民族之血脉而挥洒热血。

文/北京青年报 记者 张子渊

统筹/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