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朝历代文人,要说哪个经历的贬谪最多,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宋代大词人苏轼,毕竟自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贬谪的路上,可谓辛酸,但是这样的经历非但没有让苏轼随波逐流,相反让他充满了洞明世事的豁达,要不又怎么会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刘禹锡人生轨迹图(刘禹锡被小人陷害)(1)

其实在苏轼之前的唐朝,也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也是半生贬谪,辗转于东南西北,他就是“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和苏轼一样,他们仕途受挫的原因都是因为政治原因,刘禹锡所处的年代正是潘镇割据、宦官当权的年代,当时的唐王朝已然有衰败的迹象,为了恢复唐王朝的兴盛,刘禹锡和其他一些读书人一起弄出了“永贞革新”。结果就是螳臂当车,不仅未能达成他们的愿望革新失败,还让自己仕途变得异常艰难。而本期笔者要分享的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在蜀地时所作,当时他已然是两次被放逐,更兼具被小人陷害,心中郁郁之气自然难平,所以用两个绝妙比喻道出了人心不古的世态人情,历经千年读之依旧让人深有感触。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诗。

刘禹锡人生轨迹图(刘禹锡被小人陷害)(2)

《竹枝词九首其七》-(唐-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九首》应该是刘禹锡被贬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竹枝词》也是当时流传于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刘禹锡在这组诗中不仅对当地的风俗景色有所描绘,对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也有所记录,当然也有对于自己个人情感境遇的描述。而本期这首诗则是刘禹锡通过对当地山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刘禹锡人生轨迹图(刘禹锡被小人陷害)(3)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这一句是描述瞿塘峡的艰难险阻,让人似乎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滔滔水势,而且诗人在这里也是借助“别人”之语来侧面烘托出瞿塘峡的险峻,“古来难”,说明瞿塘峡的险峻是自古以来便有流传,世人皆知,并不是诗人自己“空口无凭”之说。

刘禹锡人生轨迹图(刘禹锡被小人陷害)(4)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道出了世态炎凉人心凶险,有些时候人心还不如这瞿塘峡湍急的水,其中凶险犹有过之,毕竟瞿塘峡的险峻是因为其中的道道险滩,但是人心的“波澜起伏”有可能是在“等闲平地”之处。这两句虽然只有寥寥14字,但是两个巧妙地比喻却是将当时人心不古的世态人情形象化,令人警醒。

不得不说刘禹锡真的是无愧于“诗豪”之名,哪怕是经历了这么多的贬谪磨难,但是他始终胸怀豪猛之气,这“诗豪”不仅是说他诗中有豪气,更是称赞他乃是“诗中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