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对苏州有什么看法(南京是稳重大哥)(1)

苏州和南京,经济总量分列江苏第一、第二,是当之无愧的江苏“双子星”。在一些人看来,苏州和南京主要是对手关系,但在我看来,其实南京是个性格随和亲切、稳重可靠、让人有安全感的大哥,而苏州是个大家闺秀(换到三四十年前可能还只能算“小家碧玉”,如今的苏州已经大起来了),两者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我生在苏州、长在苏州,对南京的最早印象来自一张照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亲戚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拍的,之后他多印了一张送给我家,被压在五斗橱的玻璃下。十来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引导下,我才知道那座气势雄伟、构造复杂的大桥,建造过程是多么的不易,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桥。从此,见惯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我,心底萌生了去南京的想法。

第一次和南京亲密接触已经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参加乡镇地方志的编写工作,被公派到南京参加培训,上课的地点在江苏省委党校。然而因为忙于听课,那次我没时间到校外好好转转,南京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总的感觉是城市面貌有点“土”。

后来因为开会、采访、参加其他培训等需要,去南京的机会多了,和南京人、在南京工作的同学、故旧交流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每去一次、每交流一次,我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当我在高铁上向宁镇山脉等山体望去,在南京火车站向玄武湖望去,在中山陵博爱广场向钟山深处望去,我深深感受到了南京山川的秀美;斑驳斑驳的石头城遗迹,导游话筒里传来“王谢堂前燕”的介绍,中山门、中华门等处高大、雄伟的明代城墙,随处可见的民国建筑让我知道,南京是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沈万三助建南京城的记载,秦淮河畔秦淮八艳的背影告诉我,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夫子庙科举考试年代的贡院和科考博物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系列高等学府让我知道,南京是昔日的赶考圣地、今天的文教高地;而站在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的厂区,看到林立的反应塔、储油罐,看到一望无际的化工管道长廊,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现代化的石油化工企业,知道了南京雄厚的工业基础。

南京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也如火如荼。每来一次,我就发现南京又增加了一批高楼大厦,南京的道路也越来越宽,一条条高架路伸向远方。长江上的大桥也越来越多,二桥、三桥、四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一座古老城市的青春律动。

南京和苏州,都拥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都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都是经济发达城市,“江苏”这个名字也是取南京(江宁)的“江”和苏州的“苏”而形成的,南京(江宁)和苏州清朝时候都是江苏的省会城市,可见两者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天平上,分量应该是差不多的。

但细究之下,南京和苏州又有明显不同。南京的政治性显然更胜一筹。我想,这可能与她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地处我国东部的南北交汇之地,扼守长江,不仅交通更为便捷,地理位置也更为险要,因此吸引了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十个朝代及政权定都,让这里获得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称。

苏州虽然也多次做过都城,但都是诸侯王国的王城而非皇城。历史上,苏州依托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便捷的水运、勤劳智慧的人民,经济上时常处于领先地位,是久负盛名的“人间天堂”。尤其是明代中期到太平天国战争前,这里是我国东南的经济中心,商业发达,丝织业兴旺,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也在这里萌芽。发达的经济,也促进了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昆曲在这里起源,园林在这里遍地开花,科举状元成为特产,工艺品巧夺天工,吴门画派影响中国画坛数百年……让苏州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吴文化的中心。

因此,南京和苏州,一个以政治优势和城市体量见长,一个以经济和文化发达取胜。即便太平天国战争之后,苏州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改革开放以来,灵秀而富于创新意识的苏州,又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等机遇,在保护好“老苏州”(苏州古城)的同时,开发建设了新苏州(苏州高新区)、洋苏州(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做强了“心脏”,强健了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四肢”,经济再度快速发展。

当然,南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和苏州的朋友、熟人聊起南京时,大家一致认为,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经济基础好,名牌高校和科研机构多,人才优势明显。作为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南京在全国的影响力更胜一筹,许多外来产品要到江苏打市场,入手城市都选择了南京。

作为“大哥”的南京有时难免大大咧咧,但我觉得,这种大大咧咧的背后是一种大气、稳重、笃定。“他”不会像父母一样发号施令,但会以不同方式让着“弟妹”甚至支援“弟妹”,所以“弟妹”们大多爱和“他”一起玩。这些“弟妹”不仅分布在南京周边的苏中、安徽,也分布在苏北、苏南,在“他们”的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南京的辐射和带动。苏州虽然离南京相对远一些,而且文化不同,但这种辐射和带动同样存在,比如,苏州被誉为“世界第一门”的东方之门大厦,就是由南京公司开发的;南京部分商家、高校到苏州设立了门店和校区;苏州(园区)直升机场也是由南京的公司开办的……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机遇面前,南京如何发展,不仅是南京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长三角的重大课题。南京发展得好,“大哥”的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

我想,南京经济上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交通等优势,继续做好石化等传统产业,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做大做强研发和服务产业,继续与“弟妹”们错位发展,尤其要抓住江苏自贸区获批的契机,与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按各自定位携手前行;文化旅游上要增强服务意识,以南北朝文化、明清秦淮文化、民国文化为底色,在做好成熟景点如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等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类似老门东、浦口火车站(南京北站)的打卡点,加强整合,积极宣传,引导游客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地方……今后南京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加快,后发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

到那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苏州人喜欢到南京学习、到南京工作、到南京生活,就像到“大哥”家作客一样。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曹立媛 制

素材来源: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