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

摄影师使用偏振光技术拍到了放大100倍后的草酸晶体。偏振光帮助揭示物体的细部结构。图:JAMES DVORAK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

放大50倍后的旋毛虫。这张照片的拍摄使用到了微分干涉相衬(DIC)技术,通过增强对比度来观察未染色的透明标本。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显微镜技术,由波兰物理学家Georges Nomarski在1952年研发。图:ERIC V. GRAV?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

放大350倍后的金红石晶体和鳞石英。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中同样使用到了DIC技术,如果直接以肉眼观察,无法获得如此鲜艳的视觉效果。图:JAMES W. SMITH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4)

放大55倍后的正在蒸发的黄金。DIC技术逐渐成为十分流行的微观摄影技术,这张照片同样使用DIC摄得。图:DAVID GNIZAK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5)

一只附着在丝状绿藻上的原生生物,图片为放大160倍后的效果,使用DIC技术拍摄。图:PAUL W. JOHNSO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6)

放大20倍的幼虫。该照片使用带有延长管的水下相机摄得,这种技术非常适合拍摄微距照片。图:JAMES M. KING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7)

玻璃上的气泡在退火工艺过程中塌陷,放大倍数55倍。这张令人惊叹的照片使用DIC技术拍摄,在多个摄影比赛中被评为优胜作品。图:DAVID GNIZAK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8)

放大400倍后的胡颓子叶子上的绒毛,使用普通的明视野观察技术拍摄。图:DR. JONATHAN EISENBACK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9)

放大125倍后的一只附着在红藻上的吸管虫。该照片使用暗视野显微镜拍摄,这种技术可以拍出黑色背景下的明亮物体。图:ELIEEN ROUX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0)

巴西玛瑙中的针铁矿和赤铁矿,放大倍率为30倍。摄影师使用环形光圈为照片提供均匀明亮的光源。图:JOHN I. KOIVULA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1)

放大160倍后的螺旋线虫。这张照片是暗视野显微镜摄影的绝佳例子,深色背景得以凸显出鲜艳的观察对象。图:DR. JONATHAN EISENBACK

一只捕食水蚤的水螅,放大倍率为10倍。这张图是暗视野摄影的经典应用。图:DR. STEPHEN LOWRY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2)

流感病毒上的神经氨酸酶,放大倍率为14倍。神经氨酸酶分布于病毒表面,帮助病毒从宿主细胞向外扩散。图:JULIE MACKLIN & DR. GRAEME LAVER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3)

玻璃上的金珠,放大倍率为20倍。这张照片证明明视野技术也可以拍出令人惊叹的图像。图:DAVID A. SMITH VICTORIA POINT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4)

多重曝光拍摄一只缝纫机针,放大倍率为10倍。生活中常见之物在显微镜下展现出另一种美。图:MARC VAN HOVE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5)

酒石酸和硫酸镁中的晶体,放大倍率50倍。在这幅用偏振光技术拍得的照片中,晶体活像一条鱼。图:RICHARD H. LEE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6)

放大25倍的聚氨酯弹性纤维束。摄影师使用简单的技术和寻常的物体,却拍出一张极具艺术感的图像。图:MARC VAN HOVE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7)

10年“窖藏”的巴比妥、非那西丁、地西泮和醋酸的混合制剂,放大倍率为35倍。可能观者需要提醒才能意识到这不是一幅印象派油画。图:LARS BECH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8)

石灰岩中的牙形虫化石,放大倍率为8倍。图:RON STURM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19)

放大40倍后,山毛榉幼枝横截面看上去就像一只切开的葡萄柚。图:JEAN R?EGGER-DESCHENAUX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0)

放大20倍后的比目鱼幼鱼。摄影师借助莱茵伯格照明技术拍得这张照片,使用光学染色为标本添加彩色背景。图:CHRISTIAN GAUTIER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1)

甲醇和二甲苯磺酸溶液中的阿霉素,放大倍率为80倍。阿霉素是一种作用于DNA的药物,广泛用于癌症化疗过程。在这张照片中,令人痛苦的药物制剂成了俄罗斯童话中的城堡。图:LARS BECH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2)

放大160倍后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在伤口愈合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也是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摄影师使用高强度的照明来凸显标本细胞中的荧光分子。图:BARBARA DANOWSKI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3)

放大100倍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组成血管的内表面,摄影师使用荧光成像方法拍得这张照片。图:JAKOB ZBAERE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4)

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肺细胞,放大倍率为240倍。摄影师使用荧光染色技术来获得鲜艳的色彩。图:ALEXEY KHODJAKOV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5)

放大40倍的白骨壤树叶切面。借助荧光和DIC技术,这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片树叶不为人知的细节。图:DAPHNE ZBAEREN-COLBOUR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6)

一只正在进食的淡水轮虫,放大倍率为200倍。轮虫体长通常不过0.1毫米,肉眼几乎不可见。摄影师使用暗视野技术凸显主体,让轮虫的身体结构更加鲜明。图:HAROLD TAYLOR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7)

小鼠大脑的矢状切面,放大倍率为40倍。这张照片使用到了荧光和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是一项高分辨率三维光学成像技术,通过逐层成像构建标本的三维结构。图:THOMAS J. DEERINCK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8)

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丝状肌动蛋白和微管,放大倍率为1000倍。无论是放大倍数还是使用到的成像技术,这张照片都堪称微观摄影的经典之作。图:DR. TORSTEN WITTMAN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29)

放大200倍的量子点纳米晶体。图:SETH A. COE-SULLIVA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0)

放大6.25倍的家蝇。我们假定苍蝇已经死亡,因为让一只活苍蝇保持固定不动并不容易。摄影师使用反射光技术为标本提供了更柔和的光线,同直接将光线打到标本上相比,反射光能保留更多细节。图:CHARLES B. KREBS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1)

放大740倍后的小鼠结肠细胞核。这张照片使用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拍摄。图:DR. PAUL APPLETO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2)

放大17倍后的双转基因小鼠胚胎。出于研究的目的,转基因小鼠被人为诱导患上特定疾病。暗视野和荧光成像技术在这个15.8天的胚胎上显示了令人惊叹的色彩。图:GLORIA KWON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3)

放大200倍后的海洋硅藻。硅藻是常见的浮游植物,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型太小,无法肉眼直接观测。这幅使用暗视野和偏振光技术拍摄的照片看起来就像一幅艺术品。图:MICHAEL J. STRINGER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4)

放大20倍后的拟南芥花药。拟南芥是一种小型开花植物,能够在冬天萌芽,外表其貌不扬的拟南芥却帮助科学家对植物的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图:DR. HEITI PAVES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5)

放大100倍后的蚊子心脏。图片中绿色物质是蚊子的心肌组织,蓝色的背景是心肌细胞。与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不同,蚊子的心脏呈管状结构,从头部延伸至尾部。这一管状心脏由一系列瓣膜和肌肉螺旋线圈组成,通过膨胀和收缩为全身泵血。图:JONAS KING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6)

放大20倍的草蛉虫幼虫。摄影师使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揭示了幼虫头部复杂的细节。这不是单幅照片,而是由多幅照片拼接而成。图:DR. IGOR SIWANOWICZ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7)

放大20倍后的斑马鱼胚胎中的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也称为血脑屏障或血脑障壁,能够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进入大脑。图:DR. JENNIFER L. PETERS & DR. MICHAEL R. TAYLOR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8)

放大250倍的海洋硅藻。硅藻是地球氧气的主要来源。摄影师将多幅影像叠加以显示硅藻身体的细微结构。利用DIC技术产生的深蓝背景同黄色的主体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图:WIM VAN EGMOND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39)

从轮虫张开的大嘴看见其内脏,放大倍率为40倍。图:ROGELIO MORENO GILL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40)

沾满花粉的蜜蜂眼,放大倍率为120倍。摄影师花费4个多小时完成这幅作品,照片中蜜蜂六边形的眼睛等细节清晰可辨。图:RALPH GRIMM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41)

4天大的斑马鱼幼鱼。这张照片使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拍摄,是2016年微观世界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图:DR. OSCAR RUIZ

显微镜科普(显微镜还可以这么用)(42)

表达过多角蛋白的皮肤细胞,放大倍率为40倍。角蛋白是皮肤细胞的重要组成结构,但角蛋白产生过量却会导致疾病。此类样本可以帮助科学家开展癌症研究,寻找医疗方案。图:DR. BRAM VAN DEN BROEK ET AL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